李一赓
原以为2018年就这样在平静中慢慢度过,中国话剧今年也不会出现什么地动山摇的大作了。没想到这临了临了,与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原创话剧《特赦》来了一次亲密接触。作为原创话剧,《特赦》给笔者带来的感官享受远超过预期,无论是严丝合缝的剧本逻辑、情感饱满的人物角色,还是恰如其分的舞美设计,《特赦》所带来的观剧享受,绝对符合中国国家话剧院这一“国家队”的金字招牌。但全剧最让我为之赞叹的,还得说是导演李伯男带给我的巨大惊喜。
作为《特赦》一剧的导演,李伯男向观众们展现了他超凡的导演功力。回顾他的导演作品,《有多少爱可以胡来》《隐婚男女》《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等等,无论在风格基调与商业运作上,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作品风格近似,生活琐事和搞笑段子的罗列,堆搭出一个让观者哈哈一笑便抛诸脑后的小品剧。就在这种轻喜剧、生活剧的风格像一个牢固的标签贴在李伯男身上的时候,他却导风一转,自我推翻了一切加之于其身上的刻板印象,还将他积累多年的深刻底蕴爆发了出来。
《特赦》剧照 曹志钢摄
《特赦》一剧从大幕拉开的第一刻起,就没有让风格落入斯坦尼的模板之中。李伯男导演成熟的演员调度和对空间的把握,激发了观者大脑的飞速运转——笔者作为观众中的一员,脑中在疯狂地思考着舞台上出现的各个元素是何用意。背景屏幕的运用既没有沦为写实主义的布景板,也不存在过于写意的意向,每一次大幕的变幻都恰到好处地为角色的情绪服务,为剧情的进程服务。
全剧中最让人啧啧称奇的,是在这严肃的正剧之中,李伯男将孙传芳之子孙家震这个角色,以风格化的表演手法,巧妙地融入了紧张的情节之中。这个角色从理论层面上来讲是十分难以拿捏的。一个军阀的儿子面临父亲被杀,他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按照斯坦尼式的训练方法,作为演员如何才能表演好这个角色?稍有不慎,这个角色都会成为全剧的败笔,毕竟对于这种角色的认知,每个观众都有不同的见解,单纯的“写实”只会引起更多的分歧。李伯男导演没有将孙家震这个角色推入“体验式”的巨坑之中,而是用他最擅长的风格化、类型化的导演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是如何面对杀父之仇。从故事开始孙家震的信誓旦旦又有些轻佻浮夸,到剧中气急败坏却又心怀不甘,直至最后复仇无望濒临崩溃,角色的情感变化演绎得十分到位。笔者并不反对“体验式”的表演风格,也非常了解斯坦尼体系下的演员塑造角色的功力,但对于《特赦》这出戏,孙家震这个角色的处理是非常成功且到位的。原本作为一个蔑视法庭、无视他人的公子哥,很难得到观众的青睐;但正是这种略微夸张的表演方法与他内心的纠葛产生了碰撞,成倍放大了角色的情感波动,最终让这个角色选择结束冤冤相报的时候,更具有震感力。
另外,《特赦》一剧中出现了大篇幅的中国戏曲元素。在中国戏剧艺术领域,数十年来一直在探索中国戏曲与话剧相结合的议题。既有把中国戏曲元素当作故事背景的话剧,也有“话剧加唱”形式的中国戏曲,这样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终归乏善可陈,好作品屈指可数。李伯男在其导演经历中,也尝试执导中国戏曲,原本这种跨界合作,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一方面是戏曲演员的调度更需要戏曲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戏曲与戏曲音乐的严丝合缝也给很多想尝试执导戏曲的话剧导演设置了高门槛。在《特赦》一剧中,李伯男将其所积累的跨界经验融会贯通,将戏曲表演与故事情节合二为一,完美地贴合剧情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理解故事有推波助澜的功效。这样的话剧与中国戏曲相结合的方式,既符合历史情境,又让观众在风格中间离,在情绪中浸入,交相辉映,绝对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跨界合作”。
李伯男让观众看到了严肃历史题材话剧在表达上的新的可能,他用积累多年的舞台剧导演经验,给观众提供了一个非比寻常的观剧体验。《特赦》可以说是李伯男的集大成之作,这种蜕变标志着他在舞台剧导演艺术上的成熟,让人不禁期待其下一部作品是否可以更上一层楼。
离开剧场,让思绪沉淀下来之后,笔者突然想起了2018年年初在国内上映,在国际上获奖无数的电影《三块广告牌》。这部电影在美国受争议的程度也是非常之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特赦》与《三块广告牌》都在讲一个侠女复仇的故事,依笔者愚见,虽然两部作品在刻画人物面临复仇时的反应各有千秋,《特赦》却在故事深度上更胜一筹。李伯男在探究情法争斗与人性搏杀的层面,并没有选择任何开放式的可能,而是直击角色内心最深刻的部分,并将之毫无障碍地送到了观众面前。如此之成熟的导演技巧,不得不让人佩服。
年关将至,得以欣赏到李伯男如此成熟的作品,对其未来的发展充满着巨大的期待。通过《特赦》一剧,笔者有理由相信,这位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导演,将迎来自己导演事业的丰收季,为中国原创话剧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