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费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2019-03-18 11:53江大桥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介费链家卖方

江大桥

链家的老大左晖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为中介行业叫屈,说:中国的中介费普遍费率大概在2.5%左右,在全世界看来,也不算高。美国是6%,日本是6%,台湾是5%,南非是8%,香港虽然是2%,但是还有1%的预支的费用。

言下之意,目前国内房产中介的中介费太低了。

数字是没错,但是就像比较同类型商品,你只比较价格,却不提质量、做工,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就拿左晖举例的美国来说,美国确实是6个点的中介费,但这6个点,是要买卖双方的经纪人两个人分的。而且双方各自的公司还要再分走10-50%。按6个点平分算下来,成交价格百万美元的一套房子,扣除各项税费,美国的房屋中介人员预计能拿到1万美元的提成。

在国内,链家平均2.7%的中介费算是行业比较高的,如果成交一套500万元的房子,中介费是13.5万元。单纯从中介费的多少看,链家没有比美国的同行少,不同的是,成交一套房子,美国是经纪人个人拿大头,国内,比如链家,13.5万元的中介费,最后分到带你看房的那个中介手里,可能只有1万元左右。

这首先跟国内外中介行业的操作模式有关。简单说,美国的房屋经纪人,可以等同于一个链家门店,一个人从找客户,到信息录入,到砍价成交,资料审核,跟银行打交道,一条龙全做了。而链家门店,带人看房,跟后期帮你签合同的,帮你录入资料的,可能都是不同的人,只能是最后大家一起分2.7%的中介费。

所以国内外房屋中介的形象特别迥异,我们这边房屋中介人员最常见的形象是白衬衫,黑西裤,黑皮鞋,一辆小电驴,而国外房产经纪,则出手阔绰,开豪车,住豪宅完全不在话下。

两边中介人员的工作状态也不一样,美国的房屋经纪人可以挂靠在大公司,也可以三五个人组成一个小工作室,个人跟公司的关系比较“清淡”,我们这边中介人员开展工作大多靠的是公司口碑,不少门店都要在晨会上喊鸡血口号,个人跟公司是捆绑发展的。

但两边最大的不同,还是赚钱模式的差别:美国的房屋经纪人直接代表客户的利益,靠给客户争取利益赚钱,国内中介大多赚的还是“信息不对称”的钱,比如中介费两头收,花言巧语模糊双方的要求和条件,什么都好说,只要合同一签,中介费一收,我还管你毛线。

所以国内房屋中介人员的名声差,好多人一听绕着走,宁可自己看好房子,谈妥了找中介公司交点手续费,也不愿意让中介多掺和。

在美国,按照法律规定,二手房交易,买卖双方必须要有经纪人。而且房产中介只服务一方,买方经纪人会持续担任买方经纪人,卖方经纪人也一样,不可能出现一个经纪人同时服务买卖双方的情况,这首先就避免了经紀人利用双方信息不对称两头瞒的情况。

以买方经纪人为例,他们的服务内容包括:帮客户确定用于购买不动产所能承担的费用,获得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资格预审,以及列出在这一价格范围和地域的不动产。

这是看上房子之前的事儿,看上房子之后,买方经纪人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除了帮忙使劲砍价外,买方经纪人还要帮客户向户籍公司调查房源的产权和抵押情况,并联系专业机构做房屋状况检测,如果房屋的水、电、气和结构等有损坏或老化的,催着房东出钱修复。

如果客户有其他要求,买房经纪人也需要“照顾”到。比如对小区里的邻居都是些什么人,白人、黑人比例,或是亚裔、西班牙裔孩子的上学情况,或是周边公立学校的入学门槛等等,包括交通,税收和社区特色的详细信息,这些都是需要房产经纪人对答如流的分内之事。

所以跟国内房产中介都是年轻人不一样,在美国经纪人这个行当,经验更值钱,做的时间越长,对各种信息了解越多,年龄反而成为加分项。

而卖方经纪人代表卖方利益的时候也同样不遗余力。

卖方经纪人最主要的一个工作是帮助房子定价,这需要他们不仅要对客户的物业有准确评估,还要了解整个市场的基本行情,甚至是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样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市场分析方法。

之后他们需要帮助客户制定合理的融资或抵押计划,快速完成销售,还会针对房屋结构和装修给出专业的调整意见,以让房屋价值最大化。为了让房子卖得好,卖得快,卖方经纪人会提供全面的营销计划,包括而不限于请专业摄影师拍照片,帮助制作宣传册,通过各种渠道给予大量曝光等。

同时,他们还需要帮助处理一系列法规合规文件,比如把房屋白蚁报告到火灾保险,要帮着跟代书公司、产权公司或跟结算律师做结算安排等。因此卖方经纪人也会是整个二手房交易市场合规性的第一个把关人,北美购房网的一篇文章提到:“在提交价格的时候没有首付资金证明,没有贷款预批信,卖方经纪人是会压根就不搭理我们的”。

所以,一个合格的卖方经纪人不仅要懂建筑,还要懂财务、法务,如果是少数族裔买房者,可能还得当一下专业的翻译,因为需要处理验房报告,贷款证明,房屋保险,地契和成交报表等。

因此,光看到美国经纪人活得滋润,没看到人家的付出是不对的。

猜你喜欢
中介费链家卖方
二手房“跳单”背后的中介费之争
第十四届(2020)卖方分析师水晶球奖合并榜单
链家,莫拿“个案”当说辞
租房“跳单”,中介强闯民宅
校园以物易物平台运行研究
“巨怪”链家牺牲毛利率疯狂扩张 万科30亿买张合作券是否值得
买卖合同争议案例
从一则案例谈如何认定交货过程中的不可抗力事件
网络诚信缺失与卖方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