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玮瑜 祁禄
摘要: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提供有效的践行平台与载体。然而,长期以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中,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占主导,尽管对价值观的认同度有一定的提升,但缺乏有效的践行途径。本研究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中,通过开展“读大学读什么”的专题讨论,宣读“我和大学有个约定”,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开展“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以及推行“职业认知成长小组”五大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实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认知与价值行动的知行合一。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7-0044-03
习近平主席指出:“高校是教育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在经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多元价值观涌入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容易被所谓的“普世价值”所吸引和迷惑,消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何华宇,2017)[1]。调查显示,66.48%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认同和高度认同(左殿升,2015)[2],但仅限于在情感上赋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没有真正地内化为自我行为的标尺而付诸于实践活动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知行矛盾(廖小琴,2015)[3]。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军。而职业生涯教育则是高等教育中实现“大学生”向“职场人”角色转化的重要一课,更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都会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法比较被动和单一,也缺乏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中,而职业生涯教育也要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提炼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方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傳教育和践行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一、职业生涯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提供有效的平台与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正确导向。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内涵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有共通之处。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个人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分析来确定职业目标和实现途径,其中所蕴含的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一方面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另外,职业生涯教育也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大学生应该在职业选择上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岗位职位上以爱岗敬业为主,在待人处事上以诚信友善为本,体现了个体的职业生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的相通之处。
从过程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前者需要从学校、教师、学生个体和家庭四个层面来逐渐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往往需要不断地细化和修正,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行动。后者也一样,从形成、教育、内化到践行需要很长的时间。如何在全社会培育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公民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行合一,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
从结果来看,职业生涯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前者提倡个人发展的价值追求,后者倡导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职业作为构建人类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标准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还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驱动最终都是为了追求完满的生活状态。因此,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职业生涯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也存在区别。首先,从性质上看,职业生涯教育比较重视职业能力的实际应用层面,而核心价值观教育更侧重于对全民思想上的培养和行动上的引导。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和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的挑战和机遇,从而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具体行动方案,比较侧重应用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引导国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侧重于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化于思想层面并外化于实践层面。
从受众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覆盖面较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群较广。核心价值观面向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物,立足点高,内涵丰富,适用范围较广;而职业生涯教育主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外部环境,以及制订合适的职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所倡导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职业发展上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受众的针对性比较强。
从落脚点来看,职业生涯教育主要落实在微观层面,即个人的实践行动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落脚点包括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也包括微观的公民层面。通过自我评估和职业、环境的分析,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学生找准未来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从而更好地施行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只是要求公民个人层面,还对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出了价值要求,比如富强、自由等,落脚点涵盖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和终极目标上有共通之处,从时间上看两者也均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然而,职业生涯教育的覆盖面相对较小,落脚点在微观的个人应用层面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较广,既重视思想层面的内化,也看重实践层面的引导,既落实在宏观的国家、社会层面,也落脚在微观的公民层面上,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困境及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反观现实,当代大学生在情感认知上比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多数在实践上还做不到知行合一(廖小琴,2015)[3]。究其原因与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两大困境有关。
(一)缺乏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点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类课程来进行教育和引导。这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方式主要是讲授法,通过熏陶、感染等方法唤起大学生的价值意识。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只依靠单一的思想政治类课程是难以完整实施的(王雪亚,薛晓阳,2018)[4],还需要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虽然理论课程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价值感知,但不一定能促成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因此,有必要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进应用型课程中,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接纳和认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达成价值共识,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行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实施的平台。
(二)教育的被动性和单一性
由于很多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而且缺少制度性约束和教学激励等原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讲授和“灌输式”教育的方法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偏向于被动的理论教育。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在于忽视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教育者缺少自主选择权和主动实践权。教育与实践产生脱节,严重影响到了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达成,不利于价值观的实践执行。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重在将具体的价值观理念外化为价值行动,是强调学生主动实践的教育活动。因此,我们应该把教学重点从这种单一、盲目的被动教学方式转为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实践的主动学习模式。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针对性地采取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等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将实践课程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即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授课内容,避免教学的被动性和单一性,又可以让学生在践行中理解理论、内化理论。
三、构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
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大践行途径,不仅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而且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可操作性路径。
(一)开展“读大学读什么”的专题讨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引导
教育引導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方法,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困扰大一新生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适应、人生困惑、学习动力与发展前景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通过“读大学读什么”的讨论与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度、专业的发展前景、将来是否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等问题,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未来目标,对大学生活有一定的规划,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规划和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青年学生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二)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培养价值理念与价值行动的知行合一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包括自我评估、职业和环境分析、职业理想、行动计划和反馈建议五大模块,能够帮助大学生对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估,对影响个人发展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进行了解,对生涯规划与选择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同时,这份“践行书”必须经过360度的评估、家长建议、同学意见、自我的评估等环节才能完成。重在实践,贵在养成,需要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让价值理念与价值行动相统一。要培养学生自觉将践行书中的计划付诸于实践行动,要培养学生的行动自觉,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在校园中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氛围。
(三)宣读“我和大学有个约定”,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自觉行为
信守承诺是做好一个人的根本,说到做到能赢得众人的尊重和赞赏。大学生撰写“我和大学有个约定”,实际上就是对自己将来要在大学生活中所做事情的一种承诺,让大学生明白学生的天职是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大学生在课堂分享和宣读“我和大学有个约定”,相当于自己进行当众承诺,增强了订立“约定”和履行“约定”的仪式感和庄重感。这种承诺将会在每学期结束进行修订与反思,让大学生明白诚信是立身之基的道理,做到言行一致。
(四)开展“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确立科学的职业目标和职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学校、家庭、大众传媒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养成的。开展“一对一”的职业测评与咨询、团体辅导讲座和工作坊等活动,能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职业兼职、就业实习等方式与社会实际工作场景提前接触,学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个人职业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盘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让大学生找到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够发挥个人优势的职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努力奋斗,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这种显性教育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推行“职业认知成长小组”,塑造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职业认知成长小组”是以6-10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目标岗位分析、职业理想定位、目标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查、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模块任务。小组成绩评定采用团体相同的评分法则,倡导以团结合作为共同准则。让学生明白正当竞争、合理竞争、求同存异、合作协同不仅是个人职业精神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四、小结
处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其思想和行为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而职业生涯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与载体。本文通过开展“读大学读什么”的专题讨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践行书”,宣读“我和大学有个约定”,开展“一对一职业生涯辅导”和推行“职业认知成长小组”等多种课内外教学活动,构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何华宇.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2-13.
[2]左殿升.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证研究——以山东省高校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72-75.
[3]廖小琴.全球化场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化与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5,(04):12-20.
[4]王雪亚,薛晓阳.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根基及价值依托——基于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8,38(02):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