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被广泛运用,在实现高效课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组合作学习对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意义,然后谈一谈高中音乐鉴赏课“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与合作技能的目的,合作教学”的实践。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模式作为当下一種较为普遍的理论体系,在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鼓励教学创新方面有着良好的口碑,受到一线教师的青睐。当前,高中音乐教育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了与时俱进,高中音乐课堂特别是音乐鉴赏课堂,应该尊重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调整高中音乐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模式,尝试以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达到活跃课堂氛围,全面提高审美效应的教学目的。
一、 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于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的意义
(一) 有助于构建高中音乐课新教学模式
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合作”被纳为“过程与方法”的四个目标之一,成为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开始阶段的一把有利的“匕首”,对传统教学形成有力的抨击。十几年的教学改革进程中,“合作教学”因其突出的课堂效果被大力推广,在2018年正式印发的最新《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了课堂合作教学。依据最新课标的要求,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合作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和教学内容思维的碰撞,从而构建起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新模式。
(二) 拓宽音乐鉴赏课合作学习的新思路
高中教学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由于音乐不在高考范围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不关心,长此以往,阻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人才。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实现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是拓宽教学成效的新思路。有助于发挥音乐在情感交流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接触到世界多元的文化,使学生主动与同学、老师表达自己对某一音乐作品的看法,分享自己对音乐语言的理解。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思路,音乐鉴赏课必将在合作学习的驱动下迎来新的发展。
二、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一) 建立与合作教学相适应的空间形式
合作学习是与传统教学相对应的理论和方法,若将传统教学的空间组织形式定义为“秧田型”座位排列,那合作学习的空间组织形式就是“U型”座位排列。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谁主导”的问题。传统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采用“秧田型”座位,可以时刻关注到教师的表情,跟着教师一起学习;而在新型课堂中,学生是主导,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和陪伴者。合作学习模式下主张采用“U型”座位,各组组长位于U型底部,其他组员在U型两边落座,各组成员之间可以自由讨论发言,也可以关注到其他同学的表情变化,形成思维碰撞。
相比于传统“秧田型”座位排列形态,“U型”座位发挥出了空间的优势,符合小组合作“组间同质性,组内异质性”的特点,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自主学习能动性,营造出积极热烈的课堂,学生在课堂良好的氛围中愿意讨论、发言,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集体意识。
(二) 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小组合作学习的案例
1. 学情分析
合作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笔者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会对每届高一新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作大致的了解。经过对各班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学习模式较为传统,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居多,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一些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言,合作意识也比较淡薄,合作能力较差。
2. 策略与形式
针对以上学情,每学期初就会布置安排学生以自主结合的方式成立探究学习小组,成员3到5、6人均可,合作学习内容包括课前探究,组长与组员要合作完成自选课题相关的音乐体裁知识,背景材料、风土人情图片及音像资源的搜集,制作成PPT,通常经教师指导后在当课堂的导入环节进行演示分享,师生共同给予综合评价,当然以肯定鼓励为主,其作业的质量将成为期末音乐成绩的重要评价依据,也让学生在分享中体验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这不仅使得班级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期待;而课堂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通常则由教师协调按特定的“U型”空间形式进行组合(如本案例)。
教学内容、任务及目标如下: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教材《音乐鉴赏》 第五单元《亚非音乐神韵》 第十一节《非洲歌舞音乐》
【教学任务】
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安排相关非洲歌舞音乐互动表演活动,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记录合作教学的课堂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非洲民间的重要乐器;(2)了解非洲民间独特的音乐风格;(3)讨论非洲音乐的节奏和马林巴音色的特点;(4)思考非洲鼓乐的社会功能及非洲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的影响。
3. 课前准备
第一,合理划分小组。根据学情了解,按照学生学习层次的不同将班级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8至9人,尽量让每个小组成员综合能力均衡,并在小组内部推选一名学生做组长。
第二,布置课前学习任务。本案例由小组组长统筹和划分任务,各小组成员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资料,借助学校图书馆、电子数据库、网络教育资源等渠道,了解非洲民间音乐的作品,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摘抄和打印,方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教学过程
首先,欣赏《非洲赞歌》《布隆迪圣鼓》等具有代表性的非洲民间音乐,创设出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后,相继提出以下有关非洲民间音乐的关键问题,鼓励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在班里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