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民族之魂,是历史积淀的成果。身为中华儿女,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尤其是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明确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纵观小学教材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或受启迪,或明事理,或表情感,课文中既包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蕴藏着深厚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使然更是必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一、 汉字教学中体会传统文化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文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认识和辨析汉字,熟悉它们的内涵,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汉字。例如,教一年级《家》时,先利用多媒体出示“家”这个字从古至今的字形演变,从字形的演变中让学生知道“家”由两部分组成。接着告诉他们“家”这个字上部分的“宀”指的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豕)。为什么呢?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以游猎为主,后来,他们将捕获到而又吃不完的动物养在家里,这里面就有猪,后来,人们喜欢养猪、吃猪肉,而养猪越多就代表财富越多,所以,在他们看来,家中有猪,生活才能安定,那样的家叫做家。又如,“莫”字,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组成的会意字,即上一草,下一草,中间一个日,也就是说,太阳已经被草丛包围了,也就是说日落了。“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
总之,一个汉字身上往往蕴含着深层意思,这种深层的积淀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在因素的渗透,又受制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二、 从古诗词入手,加强学生对古文化熏陶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传承和影响力十分显著的文化载体,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十分的丰富。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古诗词学习当中,能够对自身在语文方面学习,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深入阅读,提高理解能力,还能够进一步熏陶学生品格品行。比如,王安石的《梅花》是小学语文经典古诗词,其所包含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不畏严寒、清高等优秀的人生品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学习,能够对相关的情感内涵,形成正确解读。又如,杜牧的《山行》,通篇没有一个秋字,却字字写秋景,句句显秋色。教学中利用文中插图,配上音乐,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入境,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房屋、似火一般的满山枫叶,远近衬托,错落有致,诗人置身其间,停车坐观,流连忘返。学生边欣赏边想象,能真切理解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三、 加强学生对古文经典的诵读
同经典为友,与圣贤为伴,与时代相融,是新时代对我们广大青少年的要求。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之中,就方法而言,“读”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汉语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汉字音、形、义及其表现力,独具特色。汉字的含义在不同的文章意境,所呈现的含义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上下文具体含义的分析,从而深入领会汉字内涵和所要诠释的意境。并且根据自身的体会,合理控制朗读节奏,提升汉字的韵味。“眼观其文,口诵其声,心唯其意”的“诵读法”对汉语学习何等重要,自不待言。古训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这种读,不仅仅是默读,更要在思想上,提高对朗读的重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兴趣创新朗读方式,如自由诵读、比赛或者演讲。《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无一不是诵读的经典,它们不但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也包含着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它们易于诵读,脍炙人口。如《三字经》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人不学,不知义”则告诉我们人自身的努力学习极其重要。为了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每节课课前预留五分钟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有时还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经典诵读制成视频动画等,有时还挖掘与此相关的小故事,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对所讲述故事加强理解。
四、 结合课文内容,弘扬中华优良传统文化
传承传统文化,是学生需要履行的使命。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以及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教师需要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营造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气氛,渲染文化环境。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深入体会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文化魅力。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领域重要的成果,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古诗词文化。在朗读和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对文化内涵形成正确解读。
五、 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得到升华
以写促读是新时期环境下重点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对阅读内容形成深层次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理解深度与认识广度。比如,教师在进行《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作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环境。从现实生活中,发掘能够展现传统文化内涵的产物和相关资料。如学生可以积极了解民间戏曲、舞蹈、民谣,以及传统陶瓷、剪纸等手工工艺等。让学生在资料搜集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加以理解。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传统节日以及相关民间习俗中,发掘传统文化内涵。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端午节赛龙舟活动中,体会屈原的爱国意识,提高学生各民族精神,更让学生在赛龙舟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奋勇拼搏的精神。
六、 通过传统节日和有关古诗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及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可以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文化课程,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学科载体。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并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执行力度。让学生从小便树立起文化传承的思想认知,并在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正确领悟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匡菊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教育观察,2018(2).
[2]尚冬梅.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0).
[3]于新亭.淺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才智,2018(27).
作者简介:
吴校平,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东流镇金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