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走出学校德育工作的误区

2019-03-18 09:54王少凯
考试周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误区德育工作

摘 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工作的关键所在。要避免一些德育工作的在误区,更好开展德育工作。

关键词:德育工作;误区;德育目标

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担负起主导的地位,加强德育工作的力度,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学校工作的关键所在。但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一些误区,使德育的效果明显减弱,存在一系列问题,也向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误区之一:德育工作长期处于陪衬地位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不少学校仍以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使德育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无法取得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也无法发挥其协调促进的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可有可无,时断时续,可大可小,无系统的操作程序,德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学校工作仍以智育为中心,把德育工作忽略或是与智育截然分开,造成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互补,彼此促进,但长期以来把德育工作与智育工作分割开来,认为德育就是搞一些活动,上一些班队会课之类可有可无的工作,因此,有些班主任把德育工作当作是额外负担,不会组织班会课,不知道德育模式就不足为奇了;更有些科任教师,认为德育工作是班主任或辅导员的事,与自己无关,出现了“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令本来就苍白无力的德育工作更为脆弱,所体现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了;在转化差生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把成绩的提高作为转化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德育的内行渗透,这就使德育和智育分离,从而造成“高分低能(德)”的情况。在对教师的教育能力的评价方面,不少学校只注重教师的教学成绩,也在无形中推动了教师的重智育而轻德育的观念,即让所谓的差生的成绩上来了就是转化成功。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德育工作的长期性及长效性,也要理解德育与智育之间的必然联系,真正将德育工作开展完善起来,即使不能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但也不至于让其成为“危险品”而为害社会,何况品德与智力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轻德育,重智育,只会让教育更加分化更加严重。

误区之二:德育目标过空过大,可操作性差

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在实际进行中都处于较次要的地位,出现工作面广,目标大,要求高,但效果差的现象,许多的德育实施方案内容抽象,又缺乏量化的评价标准。

所谓“小节不拘,大节必乱”,对于学校的德育目标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既现实又具备操作性的德育目的,学生难以理解艰深、抽象的“大节”,我们可用“小节”来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上,那么德育的可操作性就强了。

深入思考我们的德育工作,许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其实是抽象的,是学生生所难以把握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把德育目标重新定位,制定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掌握应用的德育方式和德育步骤,以提高德育的可行性和效果。

误区之三: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相脱节

不少家长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把教育的范围缩小在校园之中,这就使教育存在片面性。学生违法犯罪,学生遭遇意外出现伤亡事故,责任首当其冲的是学校,是教师。工作不到位,教育效果差,责任就落在学校或教师身上。实际上许多问题并非是全由学校和教师来承担,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的紧密配合,从不同时间段,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有效达到预期目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出来,而学校的复杂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联系家庭,与家庭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学校和家庭配合教育上,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增强家长的德育责任感。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主动家访与家长建立联系制度;学校与班级及时把教育的信息和要求传达给家长,把家长培养成德育工作的一分子。那么,德育工作的效果就不会是片面和低效了,这就是德育教育成功的有力保障。

误区之四:德育的被动性和单向性

德育工作应该是师生之间互动的。但在德育工作中,常常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教师单向施教,学生被动接受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强加式的,要求学生应该怎样怎样,强调学生不能怎样怎样,没有商量的余地,容不得学生反对;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方法和观念,没有思考或理解的过程。这就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多,要求高,学生听得多,懂得少,使德育效果弱化甚至无效。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也不例外,离开或忽略学生的主体功能,则只有单向接受,更不用谈创新了。德育工作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家长与孩子之间互动,德育工作离开教师或家长的指导,学生的品德培养将没有条理,缺少系统;德育工作离开学生的参与,则是无的放矢。

现实德育工作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班队会上,教师大讲特讲,道理一大堆,至于学生掌握多少德育内容,则不得而知;学校为了加强安全或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便请来一些有关部门的人开个大会,任由其滔滔不绝的在台上讲一些也不知道学生能不能懂的内容,学生表面上好像听得认真,但真正理解接受则说不清楚了;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但不少学校动辄以安全為理由,改为纸上谈兵,这样一来,学生只能有不深刻的观念。有些学校当学生出现意外事故后,还好像很冤枉:我们天天讲,时时讲,但偏偏就发生这样的事情?这就是纸上谈兵的问题,天天讲,时时讲并不等于学生就能知道,就不会出问题,不让学生去实际体验,出现问题只是迟早的事情。

德育工作的路有许多,但目标都是一样的,培养四有新人,是德育工作的主旋律,还需要我们德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好,多出人才,少出“危险品”,这是德育工作者的职责,也就是社会的呼唤!

参考文献:

[1]王梅绪,王玉京.走出职校德育工作的误区[J].职教论坛,1995(11):25.

作者简介:

王少凯,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坂田学校。

猜你喜欢
误区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看病常有四个误区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