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俞斌
摘 要:地方高校是培养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文章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找出了地方高校缺乏对“95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和对教师与教学主要矛盾转移的认识等方面的症结,从积极心理学、计划行为理论、态度认知平衡理论、自我实现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五个方面探究了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新时代;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心理学;新规律;新矛盾
一、引言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正值我们党实施“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新工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新时代培育新青年,新青年要有新使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作为新青年的主力军,应该担负起科教兴国的重任。
学风是指高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和治学方法,是一个学校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学风建设是地方高校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途径,探讨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对于促进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学风的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使学风建设更具有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学风建设行之有效的方法[2]。
二、地方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当前,地方高校的学风总体还是比较好的,大多数学生能够锐意进取、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能够适应地方高校创建一流应用学院的步伐。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欠佳,来到了地方高校,心理落差很大,加之社会、家庭、朋友还有网络的影响,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力不充足、学习作风不踏实,主要表现在对专业不感兴趣,迟到、违纪、舞弊等现象频出,眼高手低、心浮气躁,沉迷网络游戏或成天谈恋爱,“破罐子破摔”,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学习[3]。
究其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地方高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范围的扩招导致地方高校学生生源水平参差不齐;设施不完善成为学风建设的绊脚石;很多地方高校都是刚升格不久,管理体系不完善,办学理念需要转变,制度建设需不断完善。第二,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的角度来看:地方高校师资数量有限,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都不太合理,缺乏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高水平教师少,而新引进的博士、硕士学历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热衷教学、潜心教学的很少;地方高校的教师很少对“95后”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进行研究,既不能发现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新规律,也不清楚与教学之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匮乏的师资力量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转变为“落后的教学方法与‘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师生之间“教与学”“客与主”的关系都有待提升和转变。第三,从地方高校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加之日常纪律松散,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部分学生专业意識模糊,学习热情不高,与教师的互动和配合不够,甚至学习动机与目的不端;学生对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不感兴趣,课外活动风气不浓厚,导致课余时间和空间、甚至正常的学习时间“阵地”被网络游戏占据[4]。
三、地方高校学风建设心理学探索
(一)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端正学生学习动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目前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当前地方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多属于“95后”,由于社会和家庭的一些特殊因素,这些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很少经受过挫折,心理上并不够成熟。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需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完成。在“互联网+”教育逐步深入的当下,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地采取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地方高校的辅导员大多具有心理学的专业背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情感上的密切关系是其他教师所无法比拟的,他们可以利用在对大学生各方面全面负责的基础上而确立的密切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倾诉,对就业形势和竞争压力进行分析,对国家政策进行解读,从而引导大学生有效学习,其中也包括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5]。
(二)从计划行为理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具有理性的特点,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发生转变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决定力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班主任、辅导员要本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心理,对“问题”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纠正;任课教师作为“重要他人”,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不断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坚持学习,以身作则,通过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学设计、完美的人格魅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学校要培育良好的学风、建设温馨的学习环境、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来控制“问题学生”的“知觉行为”,全方位、多角度、多措并举地突出新时代地方高校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6]。
(三)从态度认知平衡理论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态度认知平衡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具有趋于平衡的本质特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建立和保持一种有联系、有秩序、符合情感与逻辑思维的认知状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自发地创建自我的认知体系并维系其持久平稳之状态。地方高校要加强软硬件建设,采用小班教学的形式,建设一批“智慧教室”。任课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混合式教学,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意识地将学习动力不足、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学习动力足、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搭配,改善“问题”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问题”学生的学习外在动力。班主任、辅导员可以创新班级管理,刻意将“问题学生”安排成班级的主要班干部,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并监督执行,适当增加他们的压力,通过荣辱观强化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内在动力。通过“内外兼修”的方式,为地方高校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提供动力保证[7]。
(四)从自我实现理论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包含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国防的强大、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前四个需求层次在我国已经基本实现,自我实现需求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具体体现。地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自我实现理论在高校学风建设上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高校学生个性化发展上的现实意义,要遵循心理学的规律,促进心理育人。地方高校要从做好入学教育,引导学生快速适应人生新阶段和学习新环境;做好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热爱自己所学专业、明确未来就业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学习动机的正确形成;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助力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加强思想政治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等等,从而真正实现新时代地方高校的育人功能[8]。
(五)从自我效能感理论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身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判断能力、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地方高校管理者,要增加学生对成功体验的积累,成功的经验可以增强学生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和成就感;要抓住教育契机,树立不同层次的学习榜样,使各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看到与自己水平相近的人获得成功,借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并及时给学生以归因反馈,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要培养学生以自我奖赏的方式激励或维持自己达到某个目标、布置适当任务,激励他们以不断奋斗的形式进行自我强化;要幫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使学生建立合适的标准,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要感染学生的积极情绪,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结语
地方高校是培养新时代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从心理学的角度加强地方高校的学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丽艳.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新探[J].才智,2014(35):221.
[2]佟 怡.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运用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4):77-78.
[3]胡 婷,程振强.多视角探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风建设新机制[J].教育观察,2015,4(10):30-32,64.
[4][7]刘 嫱.态度认知平衡理论下高校学风建设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73-75.
[5]徐生梅,王文广.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3(2):76-78.
[6]马丽霞,杨海燕,韩泽林,等.基于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探析[J].高教学刊,2017(2):36-37,39.
[8]庄 静.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自我实现理论对普通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与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5(3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