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山水与人文的互动关系研究

2019-03-18 02:56洪扬王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镇江

洪扬 王倩

内容摘要:“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许浑诗的“湿度”早已盛名在外。“许浑千首湿”作为许浑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与其常居城市镇江这个水乡泽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许诗的气韵也融入了镇江山水中。本文以“许浑千首湿”这一文学现象为例,对这一现象所涉及的城市山水与人文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并由此探讨具有普遍意义的城市山水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许浑千首湿 镇江 城市山水 人文互动关系

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居京口丁卯涧,晚年归隐于丁卯桥别墅。善写七言律诗,其七律格调凝练,工巧清丽。高棅《唐诗品汇总叙》对他评价极高:“开成以后,则有杜牧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蔽,许用晦之对偶也。”许浑得以留名诗史,固有其名篇和正晚唐律诗之风的原因,还因其多写“湿诗”,在唐代诗坛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诗歌风貌。

《桐江诗话》云:“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士人云‘许浑千首湿是也。”[1]“千首湿”的盛名许浑确实当之无愧。清编《全唐诗》所收许浑的五百三十一首诗中,用到“水”字的有二百首,用到“雨”、“露”等字的有二百五十一首,两者约占百分之八十,许浑俨然创造了一个湿漉漉的世界。[2]关于“许浑千首湿”的创作特色,历代褒贬不一,杜牧赞其“江南仲蔚多情调”(《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赵二秀才》),孙光宪则认为“世言许浑诗不如不做,言其无才藻,鄙其无教化”[3]。不管怎样,“许浑千首湿”这一文学现象确实引起了学界的注意。且其与水有关的诗句亦不乏名句,如“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确有研究的价值。而谈及许浑诗歌“含水量”为何如此高,学者们则各有见解,罗时进提出“佛教思想说”、“频繁送别说”[4],贺秀明提出“原始意象说”[5],徐俊提出“喻义说”、“求工说”[6]……在诸多见解中,学者们也都首肯了“环境说”,且认为这是无须多议的。的确,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7]然后出于笔端。许浑之所以能构建一个诗中泽国,与其所居城市江水汤汤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许浑生于丹阳隐于润州,他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了镇江的山水文化。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许浑千首湿”这一个例来挖掘城市山水(主要是镇江)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由此探讨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山水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故巢碧水绿,许浑千首湿

据康熙五十二年许若獬撰《润州许氏宗谱》记载:考予许氏,系出高阳……徙居润州之丹阳,由此之后,子孙遂为江左望族……忱公长子浑公……由此可知,许浑的故里位于镇江丹阳。唐代时丹阳虽小,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泽国——这里有纵横南北的运河、有美丽的桃花涧、还有练湖、青龙潭……小小的城市完全被水浸润,土地是潮湿的,人也是潮湿的,写出来的诗自然也饱含“湿度”。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白板说”,即“人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的白板,一切记号观念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换言之,个体最终成长为何种模样主要取决于后天因素,而环境则是后天因素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自幼生长于水乡泽国中,许浑在诗中多写水也就不足为奇。其实,不止是丹阳,他一生中曾寓居的荆湘、南海等地也多是河网密集之地。且“故巢迷碧水,旧侣越丹霄”,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许浑也不例外。水作为丹阳的典型意象,频频入许诗实在正常不过。

不论是抒发离愁别绪,还是伤感久试不第,抑或慨叹朝代更替,许浑都在诗中提到了流水,“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壮心能几许,伊水更东流”(《洛中秋日》),“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咸阳城东楼》)……能借“流水易逝”来表达多种情感,许浑写水的的功力不可谓不深。而对水的深刻认识和写“湿诗”的功力,与日日相见的镇江山水是分不开的。

镇江山水既为许浑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还影响了许诗的主题。镇江坐拥千年古渡西津渡,多少行人都要在此处与亲友告别,到处都弥漫着离别的气息。船夫的催促催得人们眼中含泪,心中生情。许浑作为一个诗人,创作是他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出口,“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津亭多别离,杨柳半无枝”(《送客归峡中》),“一片风帆望已极,三湘烟水返何时”(《送别》)……他把属于镇江山水的离愁写进了自己的诗里。

二.许诗入山水,气韵流润城

翻阅《丁卯集》,随处可见镇江的山山水水,茅山、西津、京口等山名、地名满眼皆是。笔者粗略数了一番,仅诗题中便出现了18次与镇江有关的山、水、地名,诗文中出现的次数则更以数倍计。显然,镇江山水实实在在地融入了许浑的诗歌里。

山水入许诗,于镇江山水而言最直接的影响便是山水之名得以沾染文化气息。人们竞相传诵的诗歌的同时,也一并传诵了诗歌中的山水。“諫猎归来绮季歌,大茅峰影满秋波”(《赠茅山高拾遗》),茅山、大茅峰、秋波,这些山水经许浑的妙笔点染便蒙上了一层文化的面纱。且文人几行诗,山水天下知。山水入诗尤其是入名诗,属实珍贵。

山水入许诗的更深层意义在于许诗的气韵融入到了山水之中。表面看来,是许浑选择了镇江山水,镇江山水入了许诗,但实际上,在山水入许诗的同时,许诗的气韵也融入了山水之中。田雯在《古欢堂集》中称许浑“七言拗句……亦自挺拔,兼饶风致”。许诗诗风清新自然,与镇江的山水风貌很是契合。“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这首《夜归丁卯桥村舍》是许浑晚年归隐于镇江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丁卯桥位于镇江南门外,依傍运河,凉月、风、静夜、泊船、桥、吠犬、紫蒲、红叶、江水、南湖还有田地,这些清新幽静的意象皆为当地实景。“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月凉风静,寥寥数字透露了诗人当下悠然的心境,偶遇归客又使得悠然的心境中泛起了一丝涟漪——数月前他也是归客中的一个,如今再遇游子,难免忆起当初漂泊在外的时光。“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有桥有水有船,有吠犬也有闲人,镇江的典型物象已融入许诗深处。“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平白朴素的词藻难掩诗人心头的喜悦,甚至还有一丝炫耀。整首诗不仅传达出了诗人恬然自适的心情,更深层次地,向人们发出了镇江是方隐居胜地的讯号。

许浑对镇江山水魂牵已久,“会待功名就,扁舟系此身”(《早发寿安次永寿渡》,“如何一花发,春梦遍江潭”(《长安早春怀江南》)。许浑为入仕而离开镇江,又因归隐镇江而辞官,兜兜转转几十载,他与镇江似是有着不解之缘。而他归隐丁卯也为镇江的隐居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来人再看镇江山水,看到的是氤氲着隐逸气息的山水,是流转着许诗气韵的山水。

三.山水孕人文,人文哺山水

城市山水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莫过于此:山水孕育人文,人文又对山水进行反哺。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山水滋养人的性灵,使之与山水的自然内涵相契合,当城市山水的底蕴积淀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助力诗人创作出与山水有关的佳作来,此时再塑造、补充山水形象,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丰富城市山水的内涵。

“这正如一面镜子不能拒绝,不能改变,不能涂抹它面前各种物象在它以内所印的各种影象或观念似的。我们周围的事物既然以各种观念来刺激我们的感官,所以心便不能不接受那些印象,便不能不知觉那些印象所引起的观念”[8],人们栖息于城市之中,根本无力拒绝城市山水带给自己的影响。不仅是许浑,常居镇江的张祜、张潮,他们的诗也呈现出多水的特质。而许浑在镇江多写隐逸、送别诗,到了咸阳古城,也情难自禁地开始怀古,著名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西楼晚眺》)便是写于此地。

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山水面貌,每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人文精神。当城市山水与人文相互作用到极致时,便会形成一方地域文学。最典型的地域文学莫过于金陵的怀古文学、湖南的湖湘文学和江南的水乡文学。“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金陵怀古》),“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惜誓》),“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村舍二首·其一》),这些文学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地域色彩非常浓厚。离开六朝古都的地理环境写怀古诗歌,总归缺了些味道;身居他处也写不出浪漫中不乏理性的楚辞来;镇江若非江南水城,怕也是很难引得许浑归隐此处,并于此地写下众多山水田园诗。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城市山水与人文风貌的匹配冥冥间自有定数。

城市的山水内涵与人文风貌也并不因一两首诗篇而完全定型,山水与人文之间始终保持着动态的联系。倚着城市山水而生的人文也会在与城市山水的互动中不断修正自我,趋向成熟,乃至补充山水的文化内涵。

山水人文相依,城市底蕴渐浓。山水与人文的互动,也是城市文明进展的一个标志。山水本无情,而人有情;人有情然后山水有情,城市有情,山水与人文共情。

注 释

[1]罗时进.丁卯集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罗时进.丁卯集笺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孫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罗时进.试论“许浑千首湿”[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01):66-70+24.

[5]贺秀明.论许浑诗中的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6):87-91.

[6]徐俊.试论“许浑千首湿”[J].文学遗产,1989(01):52-58.

[7]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8]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2018年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7C58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猜你喜欢
镇江
水晶肴肉,带你领略镇江味道
授信33.71亿元!为侨企服务系列活动镇江专场成功举办
镇江大地 诗意栖居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Electrospun Poly(L-lactide)/Poly(ɛ-caprolactone) Fibrous Membranes by Plasma Treatment and Gelatin Immobilization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名点“蟹黄三娇”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镇江润州山六朝墓出土器物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