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之美:服饰文化的文学表达

2019-03-18 02:56潘忆燕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里,作者创造出众多优秀的典型人物形象。衣如其人,人物的衣着服饰各具形態,丰富多彩。不仅传达着时代变迁,文化的传承,也是塑造人物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作者从服饰的文学寻根、服饰色彩的文学表达和服饰的文学意境三方面阐述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及所处的环境与时代。

关键词:服饰 文化 文学表达

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众多优秀的典型人物形象。衣如其人,人物的衣着服饰各具形态,丰富多彩,不仅传达着时代变迁,文化的传承,也是塑造人物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人物的喜、怒、哀、乐及所处的环境、时代在服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服饰的文学寻根

文学的追求,极为讲究意象的营造。意象的分析,无论在美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涉及艺术作品中创作者的内在意念或思想感情与外在艺术形象的把握,同时也有利于在审美鉴赏中超越艺术语言以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在意蕴。服饰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有着悠远的传统,主要用以营造文学的审美意象,同时,服饰也在文学的滋养下,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流。

早在《诗经》里,服饰作为意象的一种就进入了文学的视野,中国古代服饰的形制、颜色、纹样和面料等,通过诗学中“比、兴”的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将社会的、伦理的和审美的需求呈现出来。《诗经》305篇,以服饰意象作为篇章的就有《桧风·素冠》、《郐风·羔裘》、《邶风·绿衣》、《郑风·缁衣》《郑风·褰裳》等十多篇,至于诗篇中出现的服饰意象就更多了。诗经中服饰意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同一首诗,读者不同,解读便不同。如《郐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岂不尔思?劳心忉忉!羔裘翱翔,狐裘在堂。岂不尔思?我心忧伤!羔裘如膏,日出有曜。岂不尔思?中心是悼!”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讥讽之作,讥讽国家弱小,但国君沉醉于华丽服饰的追求,不思进取。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怨妇诗,讲述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哀怨心理。这正是借助服饰表达文学意象的丰富性所在。

至于《楚辞》,屈原更是营造了大量的服饰意象,精美绝伦。《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这些服饰以芰荷、芙蓉、薜荔、石兰、杜衡、明月等天然植物、景物为材质,吸天地之精华,取自然之形状,传达出屈原志行高洁的情操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后世的诗歌、散文、小说中,服饰营造的意象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具有艺术性。王维《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以“红莲”为意象,象征采莲女的青春,刻画出了女子爱美的微妙心理。《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少女裹着洁白的绸衣,浅笑敛裾,描绘出少女纯洁娇羞的神态。和凝《采桑子》:“蝤蛴领上诃梨子,绣带双垂。椒户闲时,竞学摴蒲赌荔枝。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无事颦眉,春思翻教阿母疑。”词中上阙细致描写了上身服饰:领子上绣着植物的花饰,系着绣花束带,女子在嬉戏玩游戏;下阙写下身的服饰:花丛状的鞋头,系着细细的红色细带。通过对服饰精致细微的描写,烘托出女子悠闲的生活以及对爱情的渴望。

服饰和社会、伦理、个人情感等融合形成意象的手法,在历代诗文的浸润后,在明清章回小说兴盛时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服饰意象也顺理成章进入了小说,优秀的文学家会充分利用服饰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红楼梦》。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以一个天才文学家的笔墨,准确而细腻地描绘了大观园中系列人物的服饰,通过服饰流动的画面,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传达人物的心理感情。我们来看看王熙凤的出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作者用重笔浓彩描绘了其外形特征及衣着服饰,直接完成了她在贾府中位高权重、先声夺人的定位。

二.服饰色彩的文学表达

服饰色彩,即服装色彩。用色彩来装饰自身是人类最冲动、最原始的本能。无论古代还是现在,色彩在服饰审美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衣着服饰的色彩凸显人物个性,预示着人物的命运,勾勒出社会的风貌,展现时代的风云变幻。

中国人对黑色有独特的视角。在《诗经·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论语》、《礼记》中都提到缁或缁衣。到了秦代,“得水德而尚黑”,旗帜衣服以黑色为最高级,一直延续到汉,后因黄色、红色、紫色的地位逐步升高,黑才渐渐成为底层的衣着,才沦为“皂隶”。这时的黑色就是普通人的象征。鲁迅先生在《南腔北调。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有首诗写到:“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诗中鲁迅先生黑色衣着,简朴、肃穆,表达对柔石、白莽沉痛的哀悼之情。

《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尤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这是最早的一首悼亡诗,失去妻子的丈夫,看到亡妻为自己缝制的衣服,怀念自己的妻子。“絺綌”指布衣,绿黄色彩层层生发,更加渲染了思念之情,含蓄委婉,缠绵悱恻。

《红楼梦》第六十五回:“这尤三姐松松挽着头发”,大红袄子半掩半开,露着葱绿抹胸,一痕雪脯。底下绿裤红鞋,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没半刻斯文。”这里的“葱绿抹胸”、“绿裤红鞋”相映成趣,把尤三姐的性感、媚态表露无疑。

服饰更是张爱玲的心情、境遇的晴雨表。她爱衣成痴,恋衣成癖。《半生缘》中透过世钧的眼睛我们看到女主角顾曼桢一出场:“却有一个少女朝外坐着,穿著件淡灰色的旧羊皮大衣……手上戴着红绒线手套”,顾曼桢家中儿女多,家中生计全靠当舞女的姐姐顾曼璐,旧羊皮大衣也许是还姐姐穿过的,绒线手套的一点红色,正是希望所在。两人再次见面时:她“围着一条红蓝格子的小围巾,衬着深蓝布罩袍,倒像个高小女生的打扮。蓝布罩袍已经洗得绒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颜色倒有一种温雅的感觉,像一种线装书的暗蓝色封面”。这样的装束显示出顾曼桢温婉可人。但此时的曼桢衣服的颜色都是素色的,并且都是旧的,只有围巾、手套点缀了一些红色。这点红色,也蕴含着顾家的希望。姐姐要出家了,于是“她今天也仍旧穿了件深蓝布旗袍,上面罩着一件淡绿的短袖的绒线衫,胸前一排绿珠口子”,虽然还是深蓝旗袍,但是有了淡绿的绒线衫和绿珠子,色彩亮起来、生动起来,预示着新的希望。随着顾曼璐的出嫁,她和世钧的恋爱关系的默认,她的穿着一点点在改变:“新做的一件短袖夹绸旗袍,粉红色底上印着菉豆大的深蓝色圆点子”,“她穿着一件浅粉色的旗袍,袖口压着极窄的一道黑白辫子花边。”从蓝色到粉色,这时候顾曼桢在恋爱,满满的少女感,洋溢着欢喜。在服饰的色彩变换中人物逐渐丰满立体起来,故事情节层层推进。

中国文学作品如此,在外国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對服饰颜色的精彩描写。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安娜穿着黑色天鹅绒长裙参加舞会的描写,几乎令全世界读过这部名著的人都难以忘怀。安娜“穿了一件黑丝绒的敞胸连衫裙,露出她那像老象牙雕成的丰满的肩膀和胸脯,以及圆圆的胳膊和短小的手。她整件衣裳都镶满威尼斯花边。她的头上,在她天然的乌黑头发中间插着一束小小的紫罗兰,而在钉有白色花边的黑色腰带上也插着同样的花束……在她仿佛象牙雕成的健美的脖子上挂着一串珍珠”。这套典雅的黑丝绒长裙,恰到好处衬托出安娜的象牙肤色和高贵的气质,与参加舞会的其他花枝招展贵妇人那么的不同,极其引人注目,显示了她的全部魅力,恰到好处地配合了安娜的省长夫人的身份。

三.服饰的文学意境

在中国,意境之说,集道、玄、释为一体,特别受到禅宗的滋润,明清以后,评论艺术作品的高低,往往以意境为标准。服饰也有意境,设计者的奇思妙想,穿着者的润色加工,观者的感觉,终于体现出蕴于服饰之内,又显现在服饰之外的各具韵味的意象与境界。

陶渊明的“舟遥遥而轻扬,风飘飘而吹衣”,这是一片宁静的田园,秋江独钓的蓑笠翁,衣衫飘扬,与世无争,隐遁江湖。

白居易《长恨歌》中“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杨贵妃在虚无缥缈的仙境飘然而舞,飘飞的状态,由静到动。无风时像一泓秋水般明净清澈的衣面以及自然垂落犹如山溪直泻的花纹,遇风时则迅速飞舞舒展,变幻出曲折交叉或顺向逆转的各种线条,构成无声的乐曲,美妙的境界。

洛神之美,也是中国人的风采,也是美的境界。“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绝非一般的女子。“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洛神不仅使人产生若即若离、可望不可即的缥缈虚幻的美感,同时使人意识到,她的美也是借助服饰的魔力,互为补充,终趋完美。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苏轼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竹杖芒鞋蓑衣,一个有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在天地烟雨中行走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意境深远而难以捉摸,但并非海市蜃楼,服饰就在眼前,可看可感可触,意境就在服饰里,就在人的视野里,就在每个人的心灵中。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民俗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张爱.《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3.沈从文.《中国服饰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介绍:潘忆燕,广州市纺织服装职业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冬季服饰
服饰之美——高华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