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江生
【摘要】从教13年,在已经任教的7届高三毕业班教学中,践行“一个根本”,避免“两个误区”,实施“三轮复习”,强化“四种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三化学应该如何进行复习?笔在已经任教的7届高三毕业班教学中,践行“一个根本”,避免“两个误区”,实施“三轮复习”,强化“四种意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三化学 误区 解题意识
一、“一个根本”——考纲为根;“说明”为本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三化学教学的基本依据。研究考纲,深入研究考试说明,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度、难度和比例分配,以及对学生的考查能力层次上的要求等。对考纲不要求的内容不复习,对考纲降低要求的内容不拓展,对考纲要求的内容和高频考点做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从而提高备考的质量和实效。将当年的考纲与上一年的考纲相对比,一般新增的考点及新增要求的点考到的可能性很大,删除的考点不会再考查,多年来“稳定”的点是考查的重点。
二、“两个误区”——回归教材和题海战术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第三轮复习”成绩再上升出现瓶颈时,才需要回归教材。笔者以为,这是对回归教材的严重误判。教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依据,编写的“简约而不简单”,但很多时候,我们轻视教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看不懂教材,因为看不懂,所以认为不重要。每个章节在复习时,首先利用考纲和考试说明,让学生将考试要求用红笔清楚地标注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在评讲习题和试卷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去“翻阅”教材。必要的情况下,利用周测和单元训练的机会,有意出一些跟教材相关的试题,待学生的错误出现后,强化他们重视教材和回归教材的习惯。从高三开始,每天安排10~15分钟阅读教材,每名学生在高三阶段至少读3遍所有教材。第一轮复习时,重新完成教材所有习题,思考提炼每一章节的考点;第二轮时,将不同阶段的相关知识“合并”整合,画出“思维导图”;第三轮时,通过最新的预测题,完善第二轮时取得的成果。
经常听到很多人说反对“题海战术”,笔者以为这是高三化学复习的另一大误区。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过程,付出基本的劳动本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我们应当反对的是,如果一个知识点可以训练20道题掌握,那就不必去做50道题,这里多出来的30道题是不必要的“题海战术”。
这样说,在实际中也是存在理想化的,很多刚进入高三的学生,多数有点“一脸懵”,不知道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成绩。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分析,除了极少数特别拔尖的学生外,多数学生大概率成功的方法,一是“紧抓老师手,紧跟老师走”,即严格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在过程中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二是,如果不能像前一种那样,那就自主练题,毕竟高考就是在考场上解题。只是在练题时,需要处理好题目的质量和“练”与“炼”的关系,另外還需要准备一颗坚忍不拔的进取心。
三、“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时间大约是前一年8月~次年2月。具体做法是:在借鉴过去两个毕业年级做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年级的学情,集体备课、整合教材,侧重基础,形成“基础+小综合”考查模式,重视考点落实,全面复习。
第二轮复习,时间是3月~5月中旬。具体做法是:专项综合训练。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总结规律、归纳方法,兼顾解决学生的书面作答要点及易失分点。这是学生知识、能力内化与快速提升的关键阶段。
第三轮复习,时间是5月中旬~高考。具体做法是:历年典型高考试题真题及试题拆解、重组、改编、拓展、升华训练等,兼顾权威机构的最新预测题训练。
四、“四种意识”
1.强化“变散乱为有序,化繁杂成系统”的再加工意识
化学对于学生而言,常常有知识众多、考点杂乱的感觉,也有人把化学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认为只要多背多记就可解决问题。实际上,我们要想掌握好化学,就一定要站在化学的角度看待化学问题。如借助于元素周期律和物质分类法(大相似的小不同原则),按照“单质、氧化物(过氧化物)、碱、盐”去构建Na、Al、Fe、Cu元素的物质框架,按照“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去构建Si、Cl、S、N元素的物质框架。提及“酸性氧化物”时,立即联想到CO2、SO2、SiO2;提及“酸式盐”时,立即联想到NaHSO4、NaHCO3、NaHSO3等。利用有机物中类似于无机物学习中的“族”的概念——同系列原理,兼顾官能团原理和“乙烯辐射一大片、卤代烃来做桥梁、醇醛酸酯一条线”,更好地串联起整个有机物的物质架构。在学习每一种具体的物质时,可从“俗名、典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备及用途”的角度具体把握。高三化学复习,无论是那个阶段的复习,绝不是“炒冷饭”,而是一种再加工。
2.强化“典型物质典型性质典型考点”的再沉淀意识
最近20年来,化学学科在高考中,从“3+2”“3+X”到即将推行的新课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也从150、108降至100分。从这一趋势上来说,高考化学命题,也不可能在“细枝末节”上做更多纠缠,转而应该是更多考查“典型物质典型性质典型考点”。从近5年的高考全国卷来看,每一个选项和填空的背后,基本上都可以找到一个确定的高中化学的重要考点与之相呼应。因此,在整个高三复习阶段,不断强化学生的“典型物质典型性质典型考点”的知识再沉淀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提及Na2O2,其淡黄色、电子式、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与Na2O相同都是2︰1、可作供氧剂等就显得很重要;提及H2O2,其可做绿色氧化剂、又可还原强氧化剂如(H+)KMnO4等,将Na2O2和H2O2放在一起比较,又可得出含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物质,遇到还原剂时只做氧化剂,遇到氧化剂时只做还原剂,当遇到既不能氧化也不能还原的物质时,就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3.强化“二轮后,定时练,该给的时间要给够”的解题意识
二轮复习时,“定时练”是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方法。以全国卷“3+X”的情况来讲,选择题7道,一般10~15分钟完成。一般我们都知道要“快”,但选择题6分一道,极易丢分,而且选择题不能取得高分,Ⅱ卷是无法弥补回来的,所以该给选择题的时间一定要给够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能慢、更不能太快。同样的,化学科在“3+X”分卷同堂考试中,完成整个学科的考试需要45~50分钟。化学科在所有高考学科中占据100分,如果一个学生每天除了正课外,自主学习3个小时,每天分给化学的自主学习时间正常大约是24~30分钟。
4.强化“Ⅱ卷试题每小问间可以辅助解题”的解题意识
在多数学生的解答Ⅱ卷试题的过程中,更多采取的是一种“割裂”式的解题方式。Ⅱ卷的大题一般会有5~6小问,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方式排列。很多学生解答第1、2问问题不大,解决第3问时,就开始出现“读不懂问题,不知如何作答”的情况,除了上面所说的对这一问题背后命题人设定的“典型物质典型性质典型考点”的“联想”(对于所学知识,命题人通常采取“给A求B”或“学A考B”的考查方式)把握不够外,还有突出的一点就是,在解答第1问时,不管第2问;解答第2问时,不管命题人为什么设置第1问和第3问。实际上,第3问的“难”不是突然发生的,命题人在设置较难的第3问时,一定在前面的两个小问号中给我们设置了上升的“台阶”,作为一道“浑然一体”的高考试题,试题的内在关联以及呼应,常常是我们解题的绝好暗示。
还有一些试题,尤其是无机物质推断类试题,当题干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时,还可以通过下方的设问给与我们解题的提示,如该元素气态氢化物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呈碱性,可大胆猜测,进一步小心求证其元素为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