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散文英译译作对比赏析

2019-03-18 02:56罗璐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

罗璐

内容摘要: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文人,在词赋、散文、议论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其游记类和抒情性散文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本文以汉学家H.A.Giles和中国译者罗经国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英译本为例,从句式、韵律、文化意象三方面对比分析,试图阐释国内外译者在英译欧阳修散文时翻译策略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欧阳修散文 H.A.Giles译本 罗经国译本 翻译策略

1.引言

欧阳修(1007年-1072年)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一生写了500余篇散文,包括政论文、史论文、记事文、抒情文和笔记文等。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他的散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风格自然。欧阳修散文名篇很多,而译作较多的是其游记类和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大多徐徐写来,言辞优美,风格清新,广泛流传于国内外。

2.基于译本的译者风格对比探究

为保证对比分析的准确性,并对国内外的译者风格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以汉学家翟理斯和国内译者罗经国的译本为主,运用举例分析的方法(以《醉翁亭记》及《秋声赋》为主),从多个角度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2.1句式

古代散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较少使用关联词,但句子之间又有紧密的逻辑联系。罗经国译本的句数较多,多采用短句,句子结构也较为简单,与源语结构相似,而翟理斯作为英语母语的译者,在翻译时对语言的运用更加自然娴熟,因此译本句数较少,多为长句且句子结构复杂。

例1: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翟译:Chill is the sound that…; and then it leaps…. All the rich luxuriance of green is changed; all the proud foliage …, --withered beneath the icy breath of the destroyer.

罗译:Thus the keynote of the sound…, and at times wailing and yelling. Before autumn comes, the verdant grass and the leafy trees … and…. When the autumn wind blows, the grass changes its color and the leaves of the trees fall. It is the lingering mighty power of autumn ….

該句明显体现出罗译本与翟译本在句式上的差异。翟理斯只用了两个长句,而罗经国则用了四个简单句以及多个and作连接词。同时,翟理斯将第一句末尾与第二句、第三句整合成一句话,对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准确,语言凝练。而罗经国则按照原文的语意顺序一一对应翻出,清晰明了,虽然句数较多,但表意明确,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译法。

2.2韵律美

由于汉语中多四字结构以及叠词,而且古代散文又多以短句为主,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不仅读起来颇有韵味,读过之后细细品味仍能感受到一种余韵犹存之感。欧阳修的《秋声赋》正是从悲切凄凉的秋声起笔,然后由草木经秋而摧败零落,写到人事忧劳而使身心受到伤害,文势一气贯穿而又曲折变化。因此,能否做好对“声音”的翻译正是这篇散文英译的关键所在。

例2: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翟译:On it came, at first like the sighing of a gentle zephyr,…gradually deepening…the roaring of huge breakers…, amid howling storm-gusts….

罗译:At first it is like the pattering of the rain and the whistling of the wind, but… like the roaring of the surging waves ….

原文的 “初”字与“忽”字表现出声音的变化过程,由远及近,由弱及强,打破了深夜读书的宁静。另外几个拟声词也渲染除了这种声音变化的特征。“淅沥”为叠韵拟声词,“潇飒”为双声拟声词,叠韵双声的前后复沓,使句中声韵极为和谐。翟理斯采用了四个拟声词加“of”,组成了一个大致的排比结构,增强了秋风欲来的气势,而四个拟声词“sighing”、“plash”、“roaring”和“howling”也表现出了声音由小而大的过程,基本译出了汉语的气势和整齐的结构。罗译本虽然对原文的意思进行了一定的增补,更便于读者理解原文中“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这一比喻句,也采用了“pattering”、“whistling”、“roaring”三个拟声词,但由于句式限制,没能很好地还原原文本效果。

2.3文化意象的翻译

相对于自然意象而言,文化意象是古诗词中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尤其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含义,有的还带有意义深远的联想。有些文化意象在国内外都是相通的,而有些文化意象则是中国文化所特有,因此在翻译时,根据不同的情况,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也不同。

例3: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翟译:The moon and stars are brightly shining;the Silver River spans the sky. No sound of man is heard without:tis but the whispering of the trees.

罗译:The moon and the stars are shining bright and the Milky Way is high up. There is no sound but that of the forest.

该句中的“星月”与“明河”都是中西方相通的意象,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国外读者,读到此处都能联想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的夜空,并不存在文化意象上的差异,因此两位译者在翻译时都是采用的直译策略。

例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

翟译:And in the revelry of the banquet hour there is no thought of toil or trouble. Every archer hits his mark, and every player wins his parties…

罗译:The joy of the feast lies not in the musical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 but in winning the games, such as throwing arrows into the vessel, or chess playing…

該句中的“丝竹”是指代中国古代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因此罗经国将其翻译为“musical accompaniment of strings or flutes”是准确的。而翟理斯并没有将“丝竹”的意思译出,而是直接表达宴会很欢乐,没有劳累与烦恼,将该句所想表达的轻松愉悦、宾主尽欢的意思意译了出来,避免了由于目的语读者对于“丝竹”的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3.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在句式、韵律以及对文化意象的翻译方面,中西方译者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句式方面,国外译者倾向使用长句将原文本的语句、语段进行整合,突出内在逻辑关系,因而译本中多用连接词;而国内译者则追求与原文本的形式保持一致,多用短句,采用顺译的方法将原文意思逐句译出。而在韵律层面,外国译者因其母语优势,对于韵律美的翻译要更胜一筹,往往采用多种译法来弥补英语中叠词与四字词的缺失。至于对文化元素的翻译,国外译者多采用意译法与归化策略,以传递信息为目的,对于文化负载词和文化意象词往往不会译出。相反,国内译者则采用直译或异化的策略,力求让目的语读者也能体味到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虽然翟理斯与罗经国的翻译风格与翻译策略不尽相同,但二者的译本均为佳作,也有可以完善和相互借鉴之处,正是这种差异才造就了其各自的魅力与神韵。

参考文献

[1]段彦艳,赵彦杰.翟理斯《秋声赋》英译本中的音乐美解读[J].翻译研究,2009,(4):134-135.

[2]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44-160.

[3]H.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M]. 伦敦:伦敦伯纳德夸里奇出版公司,1884.181-186.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
浅析《书剑恩仇录》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原型理论和广告英语的翻译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