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
[摘要]新的语文教学理念的提出,不仅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学要灵活地作出调整,更好地适应学情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升保驾护航。教师在课堂导入或者授课的过程中,有效进行背景知识点的渗透,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文章等含义,也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趣味调和剂,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精彩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序曲,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注重“引深教育”,加强课内外结合,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细节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该营造一种什么气氛,该运用哪种模式,这是广大教师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语文课堂情趣盎然。
一、精彩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序曲
怎样才能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好语文呢?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激发兴趣的方式导入。这些方法比起简单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如在讲授《血染的实验报告》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悬念的导语:假如你的生命就剩下五个小时了,你会做什么?这一悬念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急切想知道本课究竟讲了怎样一个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欲望。又如《向命运挑战》一课,为了能唤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联想,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利用音乐来渲染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想象的空间。在音乐声中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使学生感受到了贝多芬那种坚强的意志,听到了他内心的呐喊,接着用动情的话语,让学生穿越时空,把目光投向“那位十八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让学生用心灵去体会“他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创作了大量的传世音乐作品”,这种声情并茂的导入形式,使学生受到激励。
二、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1.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凭借语文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韵律美、情韵美、修辞美、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唤醒学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2.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学生求知、体验成功、个性得以张扬和舒展的平台,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做劳累的灌输者,学生也不能做可怜的倾听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体现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探索和领悟,重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现成的结论。在教学途径上是开放的,注重培养民主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创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互动而又互助的学习情景。要想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有情和有形的情境世界,教师就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他们开发潜能,发展个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自由地问,自由地读,自由地想,自由地答,自由地评价,自由地选择,要大胆地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在课堂上我经常性地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的点滴成绩,信任与激励的话语像春雨一樣滋润学生们的心田。学生们在这种激励下体会到自信的快乐,他们大声地读,快乐地说,高兴地演,向我展示着“我能行”。每当这时我就是一位忠实的听众,只是在同学们语言没表达清楚的时候“理一理”,在同学们思维不够深入的时候“引一引”。
3.尊重、发展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自身的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有关。同时,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课前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各种“意外”情况。当我们遇到“意外”的课堂时,应及时把所发生的“意外”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尊重、发展奇异思维,鼓励学生创新主见,允许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就会达到令人满意的课堂效果。
4.创设教育情景,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抓住教育契机,为学生创设教育情景,使学生在教育情景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的选择和设计要迎合学生的口味,激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便于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动机是体验式学习的启动阶段。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引发其体验的愿望和需求,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情景,并让学生很快进入这种情景,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
三、重视朗读品评感悟,注重“引深教育”
语文课堂授课的成功与否,不能只局限于生字的认知、自然段序号的划分、阅读的连贯和通顺等,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能够从中领悟学到了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朗读作为最根本的学习活动,用各种手段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读,直到读得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接着抓住课文重点内容,再让学生读中“感”情,读中“悟”理,进行情感体验,明白深刻道理,从而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同时,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
如《她是我的老师》一文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用心感悟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句中富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词语“突然”“急匆匆”“激动”“微笑着”“弯下腰”“紧紧拥抱”“吻”,深刻体会居里夫人的内心感受,利用朗读比赛的方式让同学们充满激情地读出来。通过阅读使同学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当我让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尊敬老师的?”学生们的回答丰富多彩:“听老师的话”“见到老师要敬礼”“上课注意听讲”等。有一位学生说:“好好学习也是尊敬老师的一种表现。”我高兴地对学生们说:“对,你们回答的都非常好,你们都是懂事的学生。你们学习好,品质好是尊敬老师最好的表现。”我让学生们谈一谈“为什么要尊敬老师”,由于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的回答很单一,如“老师教给我们知识”“老师教会我们算术”“老师教会我们唱歌、跳舞”。我一边适时提醒他们要把话说完整,一边启发他们“刚才,老师说过学习好、品质好是尊敬老师最好的表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呢?”这时一位同学立即答道:“因为老师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听完她的回答我又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回答的非常好,老师不但教给我们知识,还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这是一种爱,所以,我们要尊敬老师,我们不仅要尊敬老师,也要学会尊敬身边每一位关爱我们的人,懂得感恩。”
四、加强课内外结合,让语文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只有学生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用到对周围生活的观察、品味和描写中,才能真正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尽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坚持观察周围的一切,养成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好习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演变成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丰富资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才能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有质的飞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与创造性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欧瑞兰.浅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育,2009(12).
(责任编辑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