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 张愿愿
衡水市乡土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利用——以环衡水湖地区村庄规划为例
王志华张愿愿
(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文章以环衡水湖地区村庄规划为例,从村落建筑聚落、民居建筑空间、公共空间设施以及民俗文化元素等角度,分析了衡水市的乡土景观元素的利用、保护和传承的策略,为提升衡水市乡村环境品质,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提供新的思路。
自然景观;乡土景观;人文景观;景观元素;保护;利用
乡土景观是地域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生活方式与自然相适应的产物,是所在地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特色的根源。在衡水市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在村庄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将村庄原生的聚落与建筑景观、公共空间、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与民俗景观,生活景观等进行充分利用,实现乡村景观特色的挖掘,乡村生活环境的优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乡村旅游环境的开发。
在环衡水湖地区村庄的规划中,要尊重和保护原村落的聚落形态,围绕“湖光秀色、诗意乡村”的定位来展开。环衡水湖地区的大部分村庄位于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内部,这些村庄总体来说地势比较平坦,但由于历史中黄河多次流经该区域留下了很多古河道遗迹,也形成了明显的缓岗、微坡、低洼地等不同地貌类型。该地区村庄聚落基本以独立合院式建筑为基本单元体,依据自然环境条件、家族群体关系等布局,主街与次街垂直交织形成较规整的网状格局,形成棋盘式村落布局形态。
村落原始的聚落格局,它蕴含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深层关系,反映着当地人们的生存的方式和智慧,如传统的风水观念、生态观念、宗教信仰、伦理观念、民俗文化等等,所以在规划中首先需要保护村落原生聚落形态,在此基础之上可结合自身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挖掘其独特的乡土意象,形成独特的设计概念和目标的定位,可重点通过对一些村庄的公共空间、街巷空间进行等进行系统整体规划和有机更新,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乡土建筑作为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构成元素,它的外观形态、结构、装饰细节与材料等,与当地的历史发展、地域文化、生活需求、技术发展等息息相关,是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尊重其本身的建筑特点,可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以及当今的工艺技术材料等,进行保护和完善,保持当地民居建筑的整体风貌特征,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改造方式,避免粗暴的在围墙外立面,直接涂抹灰色的或者白色的涂料的“美化工程”,营造虚假的“白墙灰瓦”,亦或是对沿街墙面进行缺乏整体景观形象规划的墙绘装饰。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村庄的整体建筑风貌造成严重的破坏。
该地区的民居为典型的北方合院院式住宅,多为单进院落,正房坐北朝南,居于正中,东西两侧可以加盖配房,布局较为紧凑,主次分明,建筑以红色烧结砖为主要材料,部分使用了青砖、水泥砂浆等材料,这一材料也促成了当地以红色为主,乡土气息浓厚的的建筑色彩体系。建筑结构为硬山坡顶,覆红色陶土瓦,主要的建筑装饰集中在建筑檐口、门楼、柱础、影壁、山墙等,主要包括红砖砌成装饰结构、雕刻的吉祥纹样、水磨石饰面和彩色瓷砖饰面等,此外有的民居在门口放置石狮子,在墙面上镶嵌镂空砖雕。这些建筑装饰还具备着趋吉避凶的作用。总体来说,当地民居建筑形成一种质朴敦厚的视觉感受。
对于当地的民居建筑而言,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修缮,充分利用本土的材料,从整体建筑外观形态,以及局部细节装饰进行完善,保持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如对对于民居门口的处理中,在保持原本形态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装饰进行局部调整,充分发挥材料的造型能力,适当的美化外观效果。对建筑室内空间和院落可进行相对大胆的设计,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农村生活特征的同时,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空间的艺术品味,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在内部庭院景观设计中,依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的研究,在居住者的共同参与下,打造轻松宜人、美观大方的农家院落环境。
村落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好坏对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彰显村落环境特色的重要意义。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调研当地人们的休闲方式、村落历史人文背景等,打造独特又能充分体现村落自身风貌的公共空间与小品设施,为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交流环境。
环衡水湖地区四季分明,温湿度差异大,有着典型的北方温带自然景观特点,因处于衡水湖湿地保护区,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和材料非常丰富。该地区的村庄中,居住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有着相对规律的生活方式与农事活动,休闲方式也比较单纯,如聊天、休息、打牌、跳广场舞等。很多村庄的街道、门口及闲置的空间中,留下了很多与他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品,如很多闲置的石磨放置在民居的大门口,水缸、破旧的机器部件、小木船、渔网、剩余的建筑材料(如瓦片、砖块)等等被废弃街角,一些荒废了的小作坊、小工厂等,依然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历史,也提供了丰富的景观设计资源。
一般村落建筑群落周边会有排雨洪的坑塘,而这些坑塘一般会成为垃圾堆放地,杂草丛生,雨季时过多积水更使之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危险场地,成为破坏村落整体环境的重要场地。针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在优化传统坑塘泄洪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地势、水和丰富的植物进行重新设计,把这片闲置的场地打造成一个环境优美的的休闲空间。村庄的入口区域,作为村落景观展示的起点,切不可以简单将与村落建筑风貌不和谐的牌坊或者现代风格的指示牌直接搬过来用,应该充分考虑该区域的环境特征,充分利用乡土景观资源来进行创新设计,将它与村落的主街以及其他功能空间中的景观元素相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景观叙事体系。
对于街巷旁侧的公共空间而言,依据规划主题、人文资源等,从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交流习惯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如很多民居大门口放置的石磨、砖堆充当着人们晒太阳、聊天时的座椅,大门口及院墙旁的空间,常常成为人们聊家常的主要场所,同时作为街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街道景观的视觉感受。在这小块区域的景观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这些闲置的石碾木材、水缸、红砖瓦片、蔬菜果木、沙石、水体、植物等乡土素材,还可以结合一些其他材料和新工艺,因地制宜,形成以休闲座位为中心的景观节点,在保持原始的乡土风貌的基础之上,营造自然淳朴又不失美感的街道景观环境,为村民和孩子提供更优良的休闲场地。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周围的居住者发动起来参与到设计之中,这样更能够激发这些使用者对乡村环境的改善与维护的主动性,实现景观的共治,并在人们的不断参与中,使场地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环衡水湖地区的民俗民风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除春节、中秋、端午,元宵等等,以及一些乡土的节庆:庙会集市等庆贺方式,祭神、祭祖,民俗表演、购物娱乐、品特色美食等,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自然淳朴,富有生机的乡土气息。农耕生活依然还是留守在村落的人们的主要生活内容。井然有序、生机盎然的农田、宁静的村落,播种、收获的农忙时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此外还有一些村庄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如彭杜乡侯店村有着悠久的制作毛笔的历史,制笔工艺精湛独特,拥有“毛笔圣地”“北国笔乡”的美誉。
民俗文化是乡村景观中最富有活力,最生动的内容。在规划过程中,应该尊重当地人们的传统信仰,挖掘、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打造特色化的景观环境。如在候店村的规划中,可以将其远近闻名的传统的制笔技艺历史作为核心,对村落的整体景观环境进行设计,从景观小品及设施的造型设计、室外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制笔博物馆建筑与室内展览环境设计等等,形成可以休闲、娱乐、体验制笔工艺和产品的场所,并因此形成鲜明独特、有深度旅游价值的景观环境。
衡水市乡土景观元素要在尊重乡土自然、人文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利用,并能在新时代文化与旅游业不断的发展和冲击下,与新的工艺、材料相结合,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自然朴素的设计观,使乡土景观元素得到有机的发展和传承,并充分让村民参与到村落景观环境的设计中,实现景观的共治,打造集生态、人文、休闲、娱乐的特色乡村环境,营造“田园生态、特色鲜明、舒适宜居”的美丽乡村。
[1]俞孔坚.生存的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张松.作为人居形式的传统村落及其整体性保护[J].城市规划学刊,2017(2).
[3]田奔.乡土元素在乡村景观营造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2019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衡水市乡土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利用——以环衡水湖地区村庄规划为例》,NO:2019082。
TU986
C
2095-1205(2019)07-155-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