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 赵睿 梁秋林 杨秀海△
(1.贵州医科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4;2.贵州省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多原发性癌(MPC)是指不同器官和部位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发恶性肿瘤,本院收治鼻腔鼻窦MPC患者1例,现进行报告及文献复习。
患者,男,40岁。2016年1月因发现结肠癌,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高分化腺癌。术后未行放化疗治疗。2017年6月因“发现右侧鼻根部包块2个月,加重伴鼻塞1月”收入我院。 患者2个月前发现右侧鼻根部一约黄豆大小包块,可移动,压痛明显,边界清,无视力障碍,无溢泪。在外院诊断为“鼻背囊肿”予“匹多莫德颗粒”治疗,自觉症状缓解。1月前出现鼻根右侧包块进行性增大,右侧鼻塞,右鼻腔内见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双侧嗅觉丧失,伴额部肿痛,右眼视物模糊、溢泪。 专科检查:右侧鼻根部见一2.0 cm×3.0 cm大小包块,右侧中下鼻道见粉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触之易出血。 肿瘤标志物:非肺小细胞癌原(CY21-1)6.29 μg/L,癌胚抗原(CEA)226.20 μg/L。鼻窦CT示:右侧鼻腔-筛窦-额窦内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大小约60 mm×30 mm×60 mm(长宽高),CT值约为55 HU。额窦、筛窦壁、鼻骨、鼻中隔可见骨质破坏,病变部分向颅内、右侧眼眶内生长,邻近皮下脂肪间隙消失,右侧眼球受压改变。全腹CT示:结肠癌术后改变。肝右叶S8混杂密度结节,肝右顶叶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内见结节状高密度影,病灶边界清楚,最大截面约24 mm×20 mm。腹膜后小淋巴结显示。肺部CT示:双肺多发结节灶,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瘤,建议穿刺活检。轻度肺气肿征象。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双侧腋窝多发小淋巴结。
患者行鼻腔鼻窦新生物活检术,病理示:分化型非角化癌。目前患者正于肿瘤科行放化疗治疗。包块较前缩小。
头颈部MPC是MPC的高发部位,文献报道:第一原发部位为头颈部的MPC发生率为8.5%,而原发部位为其他组织器官;第二原发部位为头颈部的MPC发生率为5.0%。1932年Warren和Gates对MPC诊断概括为:(1)每一种肿瘤必须经组织细胞学证实为恶性;(2)每一种肿瘤发生在不同的部位或器官,互相间不连续;(3)必须排除新出现的肿瘤为转移癌的可能。2005年,国际编码规则在以上标准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如果发生在相同器官或在成对器官中组织来源相同,则不属于多原发恶性肿瘤,故本例符合上述标准。
MPC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宿主的易感性与癌基因有关,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抑癌基因的缺失对MPC有重要关系;(2)内分泌因素,可能与患者内环境激素紊乱有关,降低了患者对环境中有害刺激的抵抗力;(3)医源性因素:如原发癌经过放疗化疗之后,MPC的发病率增高;(4)其他因素:年龄、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是MPC的诱发因素[5-6]。现已公认,大量吸烟、饮酒是呼吸系统及消化道多原发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该患者MPC的发生可能与大量吸烟、饮酒相关。
在临床上,MPC的发生易与癌转移或肿瘤复发相混淆,但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不同。对于癌转移,属于恶性肿瘤的晚期病变,全身系统化疗是主要的姑息治疗方法,患者预后差,常短期内死亡;而MPC则不同,正确诊断后,通过积极的根治性综合治疗,部分患者可以得到良好的预后,达到长期存活。因此,如何正确鉴别两者在临床上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对MPC缺乏足够的认识,则很容易将其误诊为第一种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转移性癌,而放弃根治的机会,这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建立完善正确的诊断思维,获得准确、可靠的临床诊断,提高MPC的认识水平,减少MPC的误诊和漏诊,对MPC早发现、早诊断,积极、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