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宁,许超
解放军第九八八医院医学工程科 (河南焦作 454003)
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查是医院医疗设备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之一,同时也是日常工作中容易疏漏的环节。在目前国内医院的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而工程师数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很多医院的定期维护、保养制度都无法落到实处。针对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难题,实行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是较为科学的解决办法[1]。近年来,我院医疗设备预防性维修工作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探索和改进,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规范模式。现报道如下。
预防性维修是周期性地对仪器进行一系列的科学维护工作,以确保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些工作包括性能测试、电气安全测试、清洁、润滑、更换损耗部件等。
仪器的生命周期中故障率可以用一条曲线来形容,如图1。AB段:因为仪器刚进入医院临床使用科室,操作人员对其性能和操作尚未完全掌握,因而容易发生操作性和操作参数使用设置类错误,而电压、温度、湿度等外界条件考虑不周到也容易使其发生故障。BC段:随着仪器设备使用的频率增多和设备操作人员操作技能的日益熟练,其故障率会随之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平常只需对其进行易耗部件的维修或替换即可。CD段:随着仪器使用年限的增加,由于其机械部件耗损和内部电子元器件的老化,如果维护保养保养不到位,会导致其故障率大幅增高[2]。
图1 医疗设备生命周期中故障率与使用时间的关系
通过预防性维修,可以使医学工程科人员和操作人员迅速熟悉该仪器,从而降低AB段的故障率,减少维修的工作量,防患于未然。从而确保仪器处于安全和最佳状态,延长医疗仪器的使用寿命。而且能够使医学工程科人员迅速掌握仪器原理和维修要点,提高人员素质。同时也能够和临床使用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及时收集仪器的反馈信息,以便提高仪器的质量及实用性。
预防性维修应挑选有经验的医学工程科技术人员及有关医护人员,根据仪器的具体情况,参考厂家说明书及有关技术资料,制定不同类型仪器预防性维修的内容和相关工作。其内容一般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1)外检查:首先检查仪器的各种旋钮、开关、接头等部位有无松动及错位,插头插座的接触有无氧化、生锈、接触不良等。(2)清洁保养:主要包括对其机械接触部分的空隙、内部电路板等部位进行清洁,清洁空气过滤网及有关管道,对必要的机械部分进行加油润滑。(3)更换维修:对使用时间已经达到使用寿命、性能下降、不符合要求的元件进行更换;检查便携仪器电池电压及容量,对不符合要求的电池进行更换。(4)测试校准:对于医院已经开展的计量、质控项目的医学仪器要进行及时细致的检定、检测,对于不达标的仪器要调试校准,仍不合格的要给予限用处理;对于未开展项目的相关仪器,根据电路中主要测试点的电压和波形,并参考相关说明书进行必要的校正或调整。(5)安全检查:电气安全检查包括定性检查和定量检查;定性检查主要检查电源线、插头有无外漏,接地线是否牢固等;定量检查是利用电气安全检测仪判断仪器的保护接地阻抗、绝缘阻抗、漏电电流等是否在允许的限度内;对于主机检查包括机架是否牢固,机械运转是否正常,管道有无松动、脱落或破裂[4]。
由于医院医疗仪器的种类很多,且功能、原理、质量各不相同,它们所需的预防性维修的时间间隔也有很大的差别。预防性维修的频率和工作量也有密切的关系,见图2。F1:预防性维修频率太低,维修工作量大,故而工作总量增加。F2:预防性维修频率太高,预防性维修工作量大,故而工作总量增加。F0:预防性维修频率适中,既保证仪器最佳工作状态,又使工作总量最低。
图2 工作量与预防性维护频率的关系
影响预防性维修周期的因素:(1)仪器使用频率,使用越频繁,预防性维修频率应相应提高;(2)仪器类型,一般来说,如呼吸机、血气分析仪等管路较多的仪器,要增加预防性维修的频率;(3)使用环境的清洁度、空气湿度、使用环境温度等因素对预防性维修的频率同样会有影响;(4)操作人员技术熟悉仪器原理,合理使用,相应的预防性维修频率就会降低[5]。
执行一段时间预防性维修后需要及时分析,对现有的预防性维修系统进行评估,若有需要及时调整,做出修改。评估内容如下。(1)预防性维修的频率是否合适:对于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线性预防性维修频率太高或太低,做出调整。(2)预防性维修内容是否完善:总结在预防性维修内容中忽略的部分,并根据相关内容进行增加。
预防性维修作为未雨绸缪和防微杜渐的工作方法,除了在硬件的维护保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外,在计算机的系统维护、数据备份等软件领域也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还可以引申到设备管理的其他方面,如设备的选型、数量配置、零配件的储备、维修人员的培训等诸多方面[5]都可以采取提前准备、主动出击的方法,直接或间接为设备维护服务,达到节省人力物力、提高设备安全性和可靠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