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淑香
辽宁省大连市儿童医院特需病房 (辽宁大连 116012)
小儿肺炎在儿科中属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及咳痰等,是由各种病原菌导致肺部及支气管黏膜发生的炎症反应。肺炎会产生大量黏液脓性痰,导致患儿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发生障碍,且幼儿生理结构较为特殊,纤毛运动能力差,清除功能未发育完全,导致肺炎感染后产生的痰液堵塞呼吸道,对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影响[1]。常规治疗肺炎患儿的方式多以药物治疗为主,短期疗效较好,但长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机械排痰在肺炎患儿的治疗中应用广泛,经临床研究证明成效显著[2]。本研究旨在比较机械排痰法与人工叩击排痰法用于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2例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6例。观察组男31例,女25例;年龄7个月至12岁,平均(4.39±1.51)岁。对照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6个月至11岁,平均(4.17±1.49)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对照组予以人工叩击排痰法,给予侧卧或半卧,医护人员将手以杯状弯曲,借助腕部力量,由患儿的肺下叶部位出发进行自下至上的叩击,将痰液由周边向中心呼吸道聚拢,方便排出,每次排痰20 min,2次/d。
观察组予以机械排痰法。依据患儿病情选择合适体位,接通振动排痰机的电源,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调整频率在15~30圈/s,放置叩击头于患儿肺下叶部位紧贴皮肤处,自下至上、自外至内慢慢叩击,叩击时长10~15 s。而后,转移至其他部位继续叩击,叩击范围为整个肺部,若患儿有明显痰鸣音可适当延长叩击时间,交替叩击两侧肺叶,每侧肺叶叩击10 min。指导患儿通过咳嗽排痰,叩击结束后协助患儿保持8~10 min的侧卧位后方可进行吸痰,每次排痰20 min,2次/d。
(1)测定两组排痰前、排痰7 d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呼吸频率(RR)。(2)比较两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气促消失时间及每日排痰量。
排痰前,两组PaO2、PaCO2及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痰7 d后,观察组PaO2较对照组高,PaCO2及RR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排痰7 d后比较,aP<0.05
观察组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及气促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每日排痰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患儿肺部的炎症反应易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充血,使分泌物大量增加,影响幼儿的通气及换气功能,且由于幼儿肺部及支气管发育不够成熟,咳嗽排痰反射尚未建立完善,对比成年人排痰较差,而痰液未及时排出则影响患儿通气功能及对感染的控制力度。临床上对于应用较多的排痰方法为人工叩击排痰法及机械排痰法,但2种方法排痰效果存在一定差异[3]。
人工叩击排痰法需要借助腕力叩击患儿背部,产生震动效应,将肺泡壁及支气管壁上黏附的痰液脱离,然后以咳嗽方式排出。但由于该方式仅在体表层存在力度,且手控的力度难以把握,加之患儿咳嗽排痰反射不够完善,依靠支气管壁震动排痰的效果并不理想,患儿预后效果不佳[4]。而机械排痰疗法能清除患儿气管内的痰液和分泌物,改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提升患儿体内血氧浓度,改善呼吸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排痰7 d后PaO2较对照组高,PaCO2及RR较对照组低,且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及气促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每日排痰量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李雪辉[5]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使用机械排痰法能改善患儿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排痰效果更显著。究其原因在于在排痰过程中,痰液的引流避免了细菌的大量繁殖,消除了炎症反应,从而使患儿呼吸道通畅,气道阻力降低,通气及换气过程更加顺畅,继而提升了药物作用,加快患儿康复。
综上所述,使用机械排痰法比人工叩击排痰效果显著,更利于改善肺炎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和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