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刚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医院妇产科 (天津 300350)
产后出血作为分娩期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宫缩乏力为诱发产后出血的常见因素,可导致患者短时间内失血过多,造成休克或死亡,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及时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极为重要[2]。药物疗法为既往临床治疗该病患者的常用手段,但往往单一药物治疗止血效果欠佳。近年来,子宫动脉结扎术、改良B-Lynch缝合术等术式在该病患者治疗中逐渐推广,但临床上针对采取何种术式治疗以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无确切定论[3]。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治疗的114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60例,年龄20~45岁,平均(32.85±4.1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04±0.37)周;经产妇27例,初产妇33例。对照组54例,年龄22~44岁,平均(32.82±4.20)岁;孕周37~42周,平均(38.99±0.35)周;经产妇24例,初产妇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分娩后均接受宫缩素、子宫按摩等常规治疗,宫体注射250 μg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常州四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4183)。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术,探查宫腔,清除残余积血,寻找、确定出血点,将子宫向下按压,通过微桥线(1号)向宫腔进针,进针点取距子宫下横切口(右边)边缘30 mm部位,出针点于切口上缘30 mm、距切口侧40 mm,对子宫浆肌层、子宫肌底、宫角处及子宫肌底、后壁、宫颈进行褥式缝合,然后向后壁宫腔进针,进针点取子宫韧带处,出针点于左侧后壁,对左侧后壁子宫浆肌层、子宫肌底、子宫前壁进行褥式缝合,在子宫切口下缘左侧出针,待止血满意后,关闭子宫切口,阴道出血减少或停止,关闭腹腔。对照组实施子宫动脉结扎术,对宫颈实施牵引,然后结扎双侧血管,针对出血控制不佳患者,对上行支动脉进行结扎止血。
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子宫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围手术期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主要包括肠粘连、肠梗阻、产褥感染。
试验组术中及术后24 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试验组子宫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子宫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剖宫产安全性、可行性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多数产妇由于孕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或分娩疼痛、产后身材恢复问题而选择剖宫产分娩,致使临床上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4]。产后出血为导致剖宫产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以宫缩乏力性较为多见。目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的治疗以药物及子宫按摩为首选,其中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具有促使子宫平滑肌群收缩作用,利于快速闭合开放血管、血窦,发挥止血效果,但临床实践发现,少数患者经药物治疗止血效果不佳,多需采取手术治疗[5]。
子宫动脉结扎术为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术式,但手术操作难度大、耗时长,易损伤输尿管及盆腔解剖结构,且由于出血多、暴露面积大,易增高感染率,对患者术后康复影响较大[6]。改良B-Lynch缝合术术中无须穿透子宫内膜,利用褥式缝合即可于子宫前后壁加压,利于缩小子宫体积与剥离面,对肌层血管、子宫壁弓状血管进行压迫,促使血流速度减慢,加快子宫收缩,压迫血窦,进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术式术中无须特殊器材且操作简便,利于减少对输尿管、子宫的损伤[7]。
刘巧英[8]研究证实,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改良B-Lynch缝合术用于剖宫产难治性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止血效果确切且迅速,是一种较为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出血量(术中、术后24 h)较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较短,子宫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由此可见,相对于子宫动脉结扎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治疗,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止血效果更佳,利于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住院时间短,且术后并发症少、无须切除子宫,利于加快患者恢复,保障生殖解剖系统完整。
综上所述,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接受改良B-Lynch缝合术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有助于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住院时间,降低子宫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