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晗 刘克纯
(1.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2.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中国道教文化自19世纪开始在中西现代文明交流中逐渐向欧美国家传播,改革开放以后慕名到国内道教宫观学习的欧美人士日益增多。近年来在“一带一路”计划指引下,海内外道教文化活动日益频繁,中国道教文化的英译已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许多道教文化中的术语英译并不能很好地表述词汇承载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外国读者往往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真正体会其文化精髓。以“修炼”一词为例,该词汇内容抽象,意义凝练,其内涵契合时代发展,但由于现有的介绍零散,不少权威词典中对该词汇翻译准确度仍需斟酌。本文将通过梳理道家“修炼”一词的释义、分析国内权威词典的解析,借鉴国外已有文摘的释义探讨该词英译的改进思路。
“修炼”一词早见于《黄帝阴符经》、葛洪《神仙传》与陶弘景《鬼谷子》中。在古代诸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中,修炼成仙是古代道教徒的终极追求。道教在其逐渐融合道家思想、巫术方术、儒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古代医学与体育知识的发展过程中[1],始终强调修炼的重要性,其教义“仙道贵生”鼓励人们要树立贵生、乐生、养生的意识,通过自我修行,延长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这种重视性命双修来追求身体健康与精神超脱并走向永恒的方式,充分体现出了道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由于道教在不少朝代都受到封建统治阶层的打压,加上古代文学作品和当代文艺作品中所渲染的神秘色彩,直至今日普通民众仍无法客观了解修炼行为对中国古代化学、医药学、体育学发展的积极影响以及其背后的人文关怀,也不利于中国道教文化的对外交流。
那何为修炼?《道教大辞典》和《中华道教大辞典》的解释为:“(内炼名词)指修持心性,炼养精气。《黄帝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宋胥元一注:‘木之生火,火炎而木尽;国之生奸,奸盛而国乱,理之固然也。人之生本然正性,湛然清静,与天理混一。逮乎耳目外通,欲恶内起,情生性隔,气散精亡,未及天年,遗取死坏,何异木之生火,国之生奸。圣人垂是教者,欲后学观此除情遗欲,爱气啬神,寂淡无为,朝夕不二,如此之修,如此之炼,乃至玥夫圆熱,顿悟性真,反本还元,超凡入圣,乃圣人之道也。故闩知之修炼,谓之圣人。’”[2][3]
从以上两部词典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出,心性与精气是道教修炼的基本内容。其中,心性指的是“本心。谓不变之心体,为人的自然本性”[4]。先秦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是道教理论最重要的来源,道是道教发展、道士修炼的核心,而自然对道教而言有着极大的重要性:物质的自然引导道教徒更好地与自然界相处、获得健康的体魄;精神的自然则帮助道教徒达到清静的境界,这种境界使道人的精神更加超脱,内炼更加有效,进而实现“与道合真”。
而精气在道教专用词典的解释为:
即气之精者。《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道教认为精为气液的合成,所谓“积神生气,积气生精”因为“精依气生”,故精又称作精气。张伯端(青华秘文·精神论》:“凝者,以神凝于精气之内。精气本相依,而神亦恋之。今独重于神,何也?神者,精气之主。”《性命圭旨·性命说》说:“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柳华阳《金仙证论·序炼丹》:“炼精者,则炁在乎其中。”又:“炼精之时,则炁原在乎精中,精炁本是一物。”丹家炼丹郎是逆向修持,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李大华)[5]
内炼名词。指一种精灵细微的物质。古人把它看作是自然万物以及生命和智慧的根源。《管子·内业》:“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气之极也。”东汉王充《论衡·论死》:“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云笈七签》卷七《符字》:“一切万物莫不以精气为用,故二仪三景皆以精气行乎其中,万物即有,亦以精气行乎其中也,是则五行六物莫不有精气者也。”[6]
可见,道教“精气”一词指的是在“气”之前的物质,“精”为肾中元精,“精气”是内炼最基本之物。古代道教讲求“炼精化气”,普遍认为这是内丹修炼中的首要步骤。“凡炼丹下手之仙机,即炼肾中之元精。精满则炁自发生,复炼此发生之炁,收回补其真炁。补到炁足,生机不动,是谓丹也。”[7]“神从炁化,炁从精生。欲望成其道者,先当保其精,精满然后气生,以此生气是名药物。”[8]从引文中可以看出,“精”的基本含义即肾中元精,“精气”乃内炼最基本之物,因此可以按照《中华道教大词典》中的解释,将精气理解为精灵细微的、作为万物根源的物质。
此外,由于对修炼成仙的追求,道教也要求修炼的“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理念,“人道”就是生而为人必须具备的美德,包括善、孝、仁、诚、谦等道德品质都是修炼的要素。尹志平在《悟南柯》[9]和《青玉案》[10]中分别提到:“更悟真常性,勤修吉善信。长生路上听仙音。正道无疑,稳步赴瑶岑”以及“心头远恶常修善,自得真方便。至道夷然容易见。目前端正,是非休伦,堪作长生伴。”而葛洪的《抱朴子内篇》[11]讲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郭武《净明忠孝全书》[12]中有:“君子之致乎道者,八宝是也。”(“八宝”指: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并指出“如是之人,位列仙班”这些都体现了道教对于修炼品德和美德的严格要求。综上所述,道教中的“修炼”,就是道人对精气、心性和道德的修为与追求。
《牛津·外研社英汉汉英词典》(2010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词典》),是首部由中英两国出版社合作编写的词,由著名学者(英)朱丽主持修订,收词145,000余条,例证近150,000条,以其与时俱进的词目、涉及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术语、科学性与实用性的较好结合,在海内外取得了巨大关注。
在《词典》中,“修炼”释译为:<动>[of Taoists]practise asceticism[13]。“asceticism”意为“禁欲主义、苦行主义”。可以看出,修订者只是简单地将道教的修炼看成是禁欲和苦行。然而,这个表述的准确度有待商榷。禁欲和苦行是道教修炼形式的一种,但不能概括其所有形式,也不是所有道士修炼都需要遵守“asceticism”。对于一部分道教士而言,修炼需要节制肉体欲望,但与表达的“极端鄙视物质生活”、“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种种痛苦来折磨自己”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作为一部极受欢迎的词典,《词典》中词条的翻译对海内外往后的英汉、汉英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出现不恰当的翻译,则会给后来的译者带来困惑,甚至是译文出现错误。当今国际社会对道教的认识非常有限,且存在许多误解。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对道教词汇的翻译更要力图精准,使外界以英译的道教词汇为窗口,逐渐了解真实的道教。如按照词典,将“修炼”英译成“practise asceticism”,则会造成刻板印象,使英语读者将“修炼”简单地理解为摒弃肉体欲望或者折磨肉体,而忽略了这个词中蕴含的道教文化精髓。
实际上,比起单纯的苦行主义或禁欲主义,道教的修炼不仅拥有更多的内容,而且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就哲学层面而言,它体现出了老子“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4]的生命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贵生恶死”的思想;就医学层面而言,道教为了达到长生的目的,创造、改良了许多修炼的方法,它运用药物、想象、沉思、呼吸等手段,探索生命的本质和规律[15],为中医的发展以及古代中国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化学而言,作为修炼方法之一的炼丹术,如我国著名的化学史专家袁翰青先生说,“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所用的实验器具和药物则成为化学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物质准备”[16],虽然最终未能演变成近代化学,但在冶金与制药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就。
因此,把“修炼”译为“practise asceticism”是不全面、不准确的。翻译最首要的条件就是理解原文,没有正确的理解,译文就失去了“信”,“达”和“雅”也就很难做到,这必定会对词义的表达产生负面效果。“修炼”承载着特殊的文化内涵且具有多层意思,所以较难把握。即便如此,译者还应该理解和把握住这一词语的实质再进行翻译,不能因为该词带有宗教色彩便将其理解为禁欲主义或苦行主义。在文化类词语的英译中,偏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但此处的偏差未免过大,因此不可取。比如,近年来中国修真小说在国外逐渐流行,书中往往会用到“修炼”一词(修真小说不属于道教书籍,但所描写的修真过程以道教修仙为原型,具有很多道教元素,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放在本文中讨论)。许多外国网友为了读这类小说,会选择一定程度上地了解中文。如果外国读者在学习“修炼”一词时,按照《词典》中的解释,将其单纯地理解为禁欲主义或苦行主义,那么他们在阅读修真小说时很可能会因此感到一头雾水、无所适从,无法把握原文的内涵。
道教在国外的传播除了有远赴国外华人华侨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一直以来国外使节和商人出于热爱而不自觉地进行宣传,道教文化秉承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宇宙观在国外影响很大,对文化核心词汇“修炼”存在不同的阐述。从笔者搜索到的英美报纸及其它普及型刊物对“修炼”一词的释义上看,有代表性的英文解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是将“修炼”一词拆分解释。在Daoist Texts in Translation[17]中,Komjathy将“修炼”一词拆分成两个汉字cultivation (xiu修) and refinement(lian 煉/鍊)。“修”释译为“cultivation”,表示对于修炼者的自我培养、教化与陶冶,“炼”为“refinement”,表示将提炼能量、净化心灵。第二种是以简化的原则,将“修炼”译为“Daoist training”,并认为从事这种活动的人“use the various visualization and meditation techniques”[18]。第三种是选择高度概括的词汇作为“修炼”一词的英文对应词汇。在An Shigao and Early Chinese Meditation Techniques[19]一文中,Kittipanyo将“修炼”用“meditation”一词概括,并指出修炼不仅具有“冥想;沉思,深思;静坐”这一层含义,从事这种行为的人也需要从事“breathing exercise”、“sexual techniques”、“the use of medic elixirs”和“inner alchemy”。无论是“cultivation”、“refinement”、“various visualization”还是“meditation techniques”均为高度抽象的词,都能涉及多种具体的修炼方式。由此可见,修炼的文化内涵丰富,绝不简单等同于禁欲主义或者苦行主义。上文提到的三种外刊对“修炼”的释义方式,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对道家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也对该词的改译提供思路。
笔者认为:“修炼”一词虽小,却是道家价值观的核心所在。由于修炼是道教人士达到道教终极目的的必由之路,没有修炼便没有羽化登仙、天人合一,对修炼这一行为的理解深刻地影响到英语读者对道教本身的认识。如果对这一词语的翻译不到位,则容易使英语读者对道教产生误解。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国人正确认识这一中国本土宗教,有助于其更加深入、真实地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应该以道家知识深入了解为前提,以字义内涵辨析为基础,从文化传播角度进行论证,提升其对外传播的准确性。出于这个考虑,我们提出以下对该词在英汉词典中的改译思路。
从道家“修炼”的释义上看,“精气”应理解为精灵细微的、作为万物根源的物质。“精灵细微”可译作“subtle”;“万物根源”可译作“the root of all things”;“物质”译为“substance”。因此“精气”一词,笔者拟译为“subtle energy which is the root of all things”。
“本心。谓不变之心体,为人的自然本性。”由此可知,“心性”包含“不变”、“自然”与“本”的意思。“不变”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成“unchanging”,则会使英文读者感到困惑:既然这个东西是不变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还要锻炼它、提升它?笔者认为此处可译作“eternal”,表示心性是永恒的。“本”实质上是自然,自然就是本源,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本”,直接译为“nature”。这里的“nature”是精神上的,因此要加上“spiritual”。因此“心性”可译为:“eternal spiritual nature”。
而由于道教派别众多,在精神追求上的道德含义丰富,一一列举难度大,但总体均属于英语词汇“morality”的释义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在道教的范围,但是此处的“道德”并非“道德经”的“道德”。后者更加抽象,且往往只能译为“Tao and Te”或“Dao and De”,而本文所提到的作为修炼的要素之一的道德,则是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直接对应英文中的“morality ”。
从“修炼”一词所涉及的方法看,炼内丹是炼养精气的途径之一,而外丹是道教的另一修炼方法。炼外丹不是道教修炼的必要手段,但在全真教出现之前,在道教人士的修炼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向英语读者介绍“修炼”的概念的过程中,外丹的提及也十分重要。如2009年出版的《汉英大辞典(第3版)》和2014年出版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对于“修炼”一词的定义中就分别包括“make pills of immortality”[20]和“prepare the great pill of elixir”[21],意为“制作/准备长生不老药”,也就是炼外丹。因此,笔者认为可在括号中提及外丹。“炼丹”可以译为“Alchemy”,丹分内丹与外丹,外丹为“Outer Alchemy”。而内丹(Inner Alchemy),作为炼丹术的另一组成部分,对道士修炼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修炼”的英文可以释译为:(of Taoists)cultivate eternal spiritual nature,morality and subtle energy that is the root of all things by practising inner or outer alchemy 。该译文不仅包含了两大权威道教词典中“修炼”的两大含义即“心性”与“精气”,还体现了道德对这一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常用手段——外丹。
总的来说,《词典》是一本极为优秀的工具书,这点笔者毫不怀疑。在翻译工作中,笔者经常需要借助《词典》,也对《词典》的编者无比钦佩。本文只是认为,这样一本杰出的、首部由中英两国出版社合作编写的词典在中华文化方面的翻译出现白玉微瑕,实在遗憾,当然这也是由词典释义本身的静态属性所决定的。笔者希望,如果《词典》能有机会修订,能更加完善,则更好地造福国内外读者,因此斗胆提出这些不够成熟的建议。此外,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尽管花费了许多精力,给出的参考译文也未必完美。如同行和读者觉得有不妥之处,笔者欢迎并恳请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