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及风险分析

2019-09-16 06:42杜娟游静王莹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农资

杜娟 游静 王莹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510091)

为了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年2月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在政策层面肯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积极作用,希望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效率和水平。鉴于此,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基于农户金融需求和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供给模式,探索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风险,对发挥其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需求方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一二三产业开始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其日常消费和生产经营方面金融需求与日俱增。按照三农群体的金融需求不同,将农民分为传统农民、职业农民和新农人。传统农民泛指农村消费者、普通农村种植养殖户、农村电商&农村淘宝村小二用户等传统偏向消费需求的群体;职业农民包括中小型生产经营户、中小型农村种养殖户、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等偏向经营性需求的农民。同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了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称为“新农人”,由于新的农村企业生产投入和生产方式的不同,产生的金融需求各不相同并不断迸发。三类农村金融需求方的市场需求描述和市场特点按照如下金字塔描述。

图1 农村金融需求方市场描述图

其中,对于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传统农人,客户数量大,资金需求小额分散,信贷资金体量整体最小。对于职业农人,无论客户数量还是信贷资金体量方面居于金字塔中间部分。对于新农人,虽然客户数量较小,但信贷资金体量最大。无论从上游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规模化和机械化的农业发展,需要引进优良品种、流转土地、购买现代化农资设备等,到下游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厂房、设备、冷库及包装等设备,各类主体均需要流动资金支持,需要包括支付、转账、融资、保险理财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供给方分析

中央政策文件多次提及“支持三农和小微公司,改造并拓展农业全产业链”。在此政策背景下,电商平台、三农服务商、互联网平台等具备互联网创新精神的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加速布局农村金融领域,解决“三农”问题。就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供给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机构:

1.涉农电商平台。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巨头,依托现有业务孵化出新型金融服务集团,开拓农村金融市场,依托农村线下电商获客+线上电子商务平台累计的农户交易数据,除完成支付和转账汇款外,开拓小额信贷、现金管理、基金、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以云农场和一亩田为代表的农资产品电商平台,与银行、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合作,通过自身累积的农户交易数据为农户提供贷款服务等。

2.农业产业链龙头企业。以新希望、大北农、村村乐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凭借自身在农业产业链积累的客户和数据资源优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将电子商务平台、物流配送、产业资源与融资渠道管理等金融服务和网络服务多方面进行整合,打造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一体化发展[1]。

3.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以宜信、翼龙贷为代表的涉农网贷及众筹平台,通过各类方式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宜信公司利用自身对小微企业风控能力和运用客户画像分析农户征信等能力,推出“谷雨战略”,自建农村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形成云平台,综合提供农村信贷、支付和保险等服务,构造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翼龙贷利用当地熟人进行借贷担保以及催缴等方式,建立了一套适合农村乡情人情、符合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下沉管理模式。

以农分期、什马金融为代表的助贷机构,注重线下客户开发,并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具体采取与农资生产资料和电动车经销商等线下场景合作模式,农户在购买过程中,可以申请分期付款,平台对农户进行信用审核,通过后将贷款划给经销商,农户有收入后再还款给平台。

(三)供求矛盾分析

总体来看,农村金融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新农人形成包括支付、转账、融资、保险理财等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目前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尤其是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在涉农服务方面整体处于收缩状态,供给无法满足三农金融需求;而民间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创新动力和激励机制上具备优势,将农村金融视作大蛋糕,遵照先普后慧的发展规律,通过供应链的信息转移,有效配置农业资源,形成农业供应链的整合。

二、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原因分析

2003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不断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但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仍然呈现正规金融体系与民间金融体系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其中正规金融体系指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型金融机构类等[2];民间金融体系包括民间借贷、私人钱庄等,互联网金融属于民间金融的一种。但传统正规金融机构依然不愿涉足农村金融,具体原因如下:

(一)高风险

1.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信贷业务高风险。一方面,农村信用环境运行不良。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金融知识匮乏,信用意识单薄,缺失契约精神,民间借贷主要依靠血缘邻里关系以口头或借条为约束条件,而民间借贷又尚未纳入银行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因为农民没有抵押物,没有从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记录,就没有信用评估基础,最终导致难以收集信用数据,无法查询信用违约行为,农民违约成本低又容易诱发道德风险,致使传统银行业向农民提供信贷业务面临高风险。

2.农民缺乏抵押物。传统银行在向农村信贷需求者提供信贷服务时,鉴于经营绩效考核机制和经营风险承担机制排的压力,不愿意有信用风险敞口存在。因而,在提供信贷服务时,存在“唯抵押放贷”现象,而农户缺乏法律意义上规范的抵押品。

总之,对于传统银行业来说,涉农信贷属于高风险。从图2数据来看,农商行的涉农不良贷款比例显著高于整体银行业,同时在农村金融机构中,最具有普惠性质的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超过7%已成为一种常态,达到行业平均水平5倍之上。

图2 农村金融机构涉农不良贷款比例 数据来源wind

(二)高成本

由于农村地域偏远,居住分散,资金需求规模小,银行机构设置网点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过大;加之农民文化水平低,银行对客户教育难度大,营销成本高,又会加大银行机构隐形成本的管理和支出;另外农民的信用信息积累不足,银行在获取信贷信息、设计和履行信贷合约方面都需要高昂成本。

(三)创新意识薄弱

农村金融业务由于贷款小额分散,农村与农民的信用数据缺乏,风控成本高、对于有高收益利润来源的传统银行业来说,农村金融带来的资产收益太低,只将农村金融当作政治任务或公益来做,导致其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动力不足。

总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农民收入不稳定、信用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及担保机制带来的高风险性,以及人力物力投入的高成本性,促使传统金融机构出于自身利益和风险的考虑,不愿涉足“三农”的信贷投入,仅仅呈现类似“抽水机”效应,农村地区“揽储为主”,“信贷投放”流向城市,进一步造成城乡信贷不平衡,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象。

三、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探索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优势

1.支付方式优势。随着互联网及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迅速发展,以及各种电子类创新支付方式发展,改变了人们接受金融服务的形态,农民使用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消费的规模和次数大大增加。央行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末,农村地区网上银行开通数累计4.29亿户;手机银行开通数累计3.73亿户。

2.技术优势。在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应用层出不穷,例如苏宁金融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出黑名单共享系统、宜信在农机租赁领域引入了互联网技术、阿里的蚂蚁金服电商生态系统技术等。所以金融在科技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将会走向更便利安全智能的发展道路,定会为农村市场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改变农村金融的整体面貌。

(二)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分析

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主要是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依托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串联产业链的上下游,将供应链服务和金融服务运用到农业产业链,打造农业金融生态链闭环,为农民提供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的模式。基于农户中新农人的金融需求和现有的互联网金融供给模式,构造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具体参见下图3:

图3 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思路是以供应链的方式开展业务,将农资器具和农产品的销售与金融业务结合,依靠龙头企业为上下游提供服务,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保险公司等为农户提供风险监控及保险。

在此模式中有两条关键的供应链,分别是农业产业链和信贷供应链。其中农业产业链是由中间采购商与上游农户和下游消费者之间形成的生产销售产业链,中间采购商作为供应链核心部分的,一般由龙头企业承担。首先龙头企业与上游农户等新农人签订采购协议,另外借助物流企业完成运输及信息传递,并通过互联网农产品销售平台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另外,信贷供应链是中间采购商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和农资采购平台形成的,由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入驻互联网金融平台,农资器具等经销商入驻农资采购平台,最后研发机构研发新品种新技术,保险公司提供保险和监控,共同打造农业金融生态链闭环。

(三)农村互联网供应链模式的过程及风险分析

首先,龙头企业与上游农户签订农产品采购协议,农户为满足订单生产经营需要采购农资器具。农户需要在农资采购平台下订单,农资采购平台在对农户进行风险评估后,将信息经由中间采购商传递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对采购订单进行识别和审核,经审核通过后互联网金融平台向农户提供授信额度,农户通过信用支付方式在农资采购平台上进行指定物资购买。

在此过程中,主要面临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和信用风险。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气候条件多变、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旱灾、涝灾、台风灾、持续低高温以及病虫灾害等时有发生。一旦遭遇自然灾害,产业链的源头农产品供应会受到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户提供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将会面临坏账风险。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户骗贷及违约风险时有发生。由于农户缺乏抵押物,互联网金融平台在贷款审核过程,只能通过借款人的亲戚、邻居、村民等社会关系网获取“软信息”来决定[3];同时农户获得贷款后,会将贷款用于其他用途,面临着农户骗贷等道德风险。

其次,农户在获得农资器具等物资后,按照采购协议进行生产经营,完成订单产品的供给。订单产品经过物流运输,通过中间采购商+农产品销售平台进行销售。在此过程中,主要面临市场风险。由于农产品季节性强,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之间,若沟通协调不畅或流通体系不健全等,都容易导致目标冲突;如果物流不到位,又带来供求失衡问题。关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引起价格波动和带来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

最后,中间采购商将部分销售货款,优先匹配偿还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农户提供的信用贷款,自动平账后将剩余货款支付给农户。在整个供应链中为农民提供支付、信贷、保险、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在销售过程中,面临农户自行将产品对外销售,导致中间采购商未收到农产品而无法偿还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

四、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防范自然风险的措施

为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经营风险,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设计过程中,引入互联网保险公司和科研机构的参与,具体措施如下:积极寻求政府政策支持,对自然灾害给予补贴,同时建议乡村振兴产业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充分利用科研机构资源,研发推广抵抗当地气候的新育种和栽培技术;另外对灾害能及早预测监控,积极组织灾后救助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农户要求专业化或合作社经营,倡导“新农人”学习高新技术;引入保险公司参与,针对不同农产品特点投保农业险。

(二)防范信用风险的措施

模式设计过程中规避信用风险的措施为:

贷前风控:农户在填写贷款申请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风控专员需要实地现场调查,将调查信息录入系统并发送至平台审批,待审核通过后,获得授信额度;另外要求夫妻联保方式,夫妻双方共同签署还款协议,首先通过征信中心查询双方信用报告,在互联网平台各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情况下,查询芝麻信用等信息,以避免逆向选择。另外互联网平台积累涉农信用数据,对客户信息整合筛选。

贷中风控:主要是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控,基于产业链优势,农户的贷款用途具有指向性,农户的贷款授信额度只能在农资采购平台上以信用支付方式购买农资器具等生产资料,以保证真实用途的同时避免农户获得真实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贷后风控:利用技术解决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农资采购平台监督农户生产和销售情况,及时将风险因素反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降低信用风险。同时,中间采购商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及时偿还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减少违约风险。

(三)防范市场风险的措施

模式设计过程中,农业供应链包含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生产环节包括产前的土地准备及农资采购,产中的植保及生产管理,产后的仓储、销售、物流等。流通环节从田地市场到销地市场。销售环节是农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餐桌的过程。关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都会引起价格波动,都会带来农业供应链的不确定性风险。具体规避市场风险的措施为:

在生产环节,核心龙头企业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手段,通过掌握产业链中资金流和信息流,通过下游经销商的销售数据,来预测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和价格,指导农户进行下阶段生产经营。

在流通环节,通过物流企业协助完成从田地到销地的转移,同时通过获得的物流信息,及时应对供应链下游销售平台面临的市场风险。

在销售环节,核心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为农户提供销售渠道,协助农产品销售,同时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风控商业模式,保证农产品销售回款用于清偿平台贷款。

五、结语

在国家“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下,应以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思维,推进农村金融实现互联互通。针对目前普遍“三农”融资难的环境下,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展普惠金融,深耕农业领域形成农业供应链,解决农户融资难的问题。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服务农村供应链金融,解决上下游信息不对称问题[4];另外通过平台积累涉农信用数据,对客户信息整合筛选,创新农户信用评价模式,以获取更优质的借贷资源,提升信用贷款比例。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形成风控模型,提高涉农风险的识别、监控、预警和处置水平[5]。以此构建的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能够实现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与农业产业链发展的融合发展,发挥农村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农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