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

2019-03-17 15:06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学分社区融合

吉 梅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 5500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打造,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民终身学习作为国家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构建城市各类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开创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电大作为国家成人继续教育专业机构,能否利用自身资源与优势,通过融合社区教育以推动电大的结构性转型,成为电大人急需思考及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一)继续教育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学历教育、应试教育为主轴来进行设计,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主要以择业及继续深造为主。随着国家文化事业的积极推进,生活水平的改善,成人学生的学习需求渐渐转变为对文化素质内涵等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学习需求。面对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继续教育需求,作为终身教育专业教学机构的电大,也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教学结构,拓宽招生路子,真正成为“没有围墙”的学校。

(二)使电大教育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利用的现实需要

社区教育实质上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课程和资源,使居民“生活于斯”的社区同时成为“学习于斯”的社区。学校是社区的一部分,学校离不开社区,社区教育同样不能离开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的单位组织架构由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习中心三级机构组成。电大则可以依托自身资源设置各级社区教育中心,即省、市级电大可设立“社区大学”,区(县)级工作站设立“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可设置“社区学习中心”,以此构筑起社区教育的基础框架。社区教育与电大充分融合,在政府的推动下,利用电大分布在全国各级省、市(地、州)的资源网络,联合关工委、妇联等相关单位,迅速有效的搭建社区教育平台,建立社区教育网络。既让学校教育资源为社区所共享,又加强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和联系,实现双赢的战略融合。

(三)电大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电大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沉淀,发展理念已从学历提升转变为素质型人才培养,从应试教育转变为能力技能提升。面对新形势,电大要想适应时代发展做大做强,必须根据成人教育的需求和特点,转型成为更加全面综合、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教学机构。而社区教育是全民学习、全民参与的非学历教育,是电大成人教育的良好扩充。此外,电大投入到社区教育当中,不仅可以使教师们走进社区,提升自身的教学及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教学机构。

二、社区教育与电大成人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社区教育是通过挖掘、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社区全体成员提供“零到终身”的教育服务和教育活动,目的是提高成员的自身修养和生活品质,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包括公民素养、再就业培训、养生保健、亲子教育、休闲娱乐及文化教育等内容。社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就理论上看,社区教育的教育目标与成人继续教育的最终方向互为补充,成人继续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基础。从电大投入社区教育的实践基础看,电大教育以成人为主,且具有覆盖全国的各级办学网点,系统优势明显,因此电大融合社区教育实现转型发展具有可行性与实践空间。

三、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发展需要的基础条件

(一)观念转变

若要深度融合社区教育,拓宽电大发展道路,首要的一定是有关观念意识的转变。我国社区教育起步较晚,大家对于这一办学模式普遍认识不够。所以转变不仅包括电大体系内领导意识、教师意识、教学管理意识的转变,还包括对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式的全新认识,以及当地政府意识和社区居民意识等认识的转变问题。

首先,政府观念的转变。社区教育具有满足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提供居民教育机会的非功利性特点,属于公益性教育,各环节都需要依托当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以及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所以政府首先就要转变观念,意识到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从长远看,通过社区教育,政府可以大大减少城市对社区乃至社区安全的管理成本,因此在政策的制定和经费划拨方面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倾斜,以推动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而目前,一些文化教育较滞后的地区,政府的认知还停留在社区教育的表面形式上,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经费上虽较为宽裕,但也不愿意把钱投在社区教育的建设推广上,对“正规”应试教育非常重视,而对社区居民休闲文娱型的“非正规”教育缺乏“兴奋点”。所以观念的转变和重视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次,电大系统领导观念的转变。电大过去以传统学历应试教育为主,学校的运营发展依赖招生数量。而社区教育是全民教育,侧重公益效应,学校的社会责任、发展定位就必须重新建立,否则无法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因此,转型后管理层如何以全新的观念和社会服务功能,做好社区教育办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创新融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办学模式,挖掘拓展新的办学空间,全面提升电大新形势下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显得至关重要[1]。

第三,教师及管理人员意识的转变。电大若投身于社区教育建设,最先产生畏难的情绪或许就是内部的教职工。原因在于,社区教育是以素质型教育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国内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还处于摸索阶段。此外,开展社区教育需要投人大量人力物力,教职员工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增加了更多工作,其中的困惑与不理解亦是情理之中。如何在这样的局面下,引导教师和管理人员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了解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克服困难,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改革中来,是学校需要面对和有效解决的问题。

(二)体制与机制的转变

就电大办学体制而言,电大实行的是统一规划、分级办学、分类管理的原则。省级电大负责落实中央电大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管理,对下级电大进行业务指导、服务和监督。而行政管理,人员任用以及财务分配均由同级地方政府负责承担,即体制上实行的是双重领导。而社区教育实行的则是以政府宏观统筹引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单位配合、社会积极支援、社区居民广泛参与、自主活动的模式,如果转型发展社区教育,电大将从以往相对单纯的被管理对象,转变为需要面对如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各社区相关主管部门等多个行政组织机构的单位,其中所需要面对的各级管理责、权、利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也会十分突出,难度可想而知[2]。如何理顺多部门的关系,成为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外一个是运营经费问题。目前省、市级电大的办学经费由各级财务部门划拨,而社区教育面向基层民众,类似公益教育,主要经费亦由政府划拨。各地经济水平及教育意识参差不齐,各级政府对于社区教育重视程度也各有不同,这也加大了社区教育的推动难度。如何筹措更多的资金保障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的顺利发展,是电大融合社区教育转型发展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难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

电大经过多年发展,已然形成一批熟悉并适应传统远程教育运作模式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有鲜明的“电大特色”:根据生源专业比例大小,形成的专业队伍,即双师型、技能性的教师较少,学科型、专业性的教师居多;工科、能源、护理专业教师偏少,法学、行政管理等文科专业教师居多;能胜任电大传统专业教学的教师居多,能开展各类职教培训以及社区文娱教育教学的教师偏少。

面对社区多样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科目种类繁杂、教育受众年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如何针对社区具体情况做好课程设计、教学管理以及教学安排,如何完善教学团队实现内涵式转型,对于电大投身社区教育来说同样是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四、电大融合社区教育,拓宽发展道路的探索

社区教育要真正“落地”,实现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观念必当先行:这不仅是政府或者某个机构的工作职责,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也要团结起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社区教育,丰富社区文娱体育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生活品质。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协作,健全制度

首先,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协调机制,健全开展和保障社区教育的规章制度及激励措施,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标准,使社区的教育走上良性有序发展的道路。其次,将社区教育纳入当地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责任,并纳入当地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责任,将社区教育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建立社区教育会议制度,完善有关岗位职责、课程设置、教育培训、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加强管理,健全学习计划、课程设计、学习监督等相关制度,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配备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讲义及配套的学习资料;相关部门应经常商讨社区教育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协调推动社区教育有序顺畅开展。第三,加强各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交流,达到资源与经验共享,营造社会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3]。

(二)增强教育资源和各类教育互相融合,建立学分银行

社区教育既是终身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应当也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理想模式。开放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主要贯彻机构,应当成为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融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网络教育和普通教育融合的桥梁。探索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融合与衔接,建立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以下简称“学分银行”)。学习成果由学分银行认定,分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无定式学习成果三类。申请开户的学习者由终身教育学分银行为其建立个人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档案包括学习账户和学习档案。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是学分银行为所有已注册学习账户的用户建立的学习档案。学习档案记载学习者包括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学习成果,同时还记录学习者参加各种学习或培训的学习计划、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时间和学习结果等信息[4]。具体如下操作:

1.针对学历教育,学习者取得的学历教育的原始学分,经认证后存入学分银行。学习者可以选择与学分银行合作的高校继续学习,通过学分转换申请,将在学分银行积累的学分转移到合作高校,学习者继续学习,并获得合作高校的学历证书。

2.针对职业培训类,对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职业培训类证书分批认证,制作认证目录,学习者获得认证目录中的证书,就可申请认定学分,并存入学分银行。学分银行对职业培训类学分进行登记积累,部分成果可按规定转换成学历教育的课程学分。

3.针对非学历教育,归类于各区县的社区教育,学习者申报学习项目,经学分银行认证后,完成该项目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银行对学习者所获学分进行登记,积累的学习成果,也可作为终身学习激励认可的依据。

总之,让社区教育所涵盖的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成果像零钱一样存储起来,使社区教育既丰富轻松,又有实效。

(三)充分发挥电大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网络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包括各级各类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和社会资源。电大各分校、工作站分布各个社区,其原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为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所共享,使居民生活于此,学习于此。学校同社区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附,双向服务。学校是“社会细胞”中的基本单位,也是社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校离不开社区,学校教育同样要依托社区。

另外,各种专业机构或各类学校并非是社区教育唯一“御用资源”,许多非专业机构也具有教育功能,如图书馆和公园不仅是阅读和休闲场所,也可以作为各类职业论坛、亲子互动的教育场所。全面整合各方面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联合相关职能机构,广泛建立社区教育网络,才能让终身教育落到实处,才能有力的推动社区教育的开展。首先,要联合可以联合的相关机构,构建全方位的社区教育网络,协同开展工作。如教育局、妇联、关工委、老年大学等各个相关机构,利用各自有利资源协同开展工作,更有效发挥社会影响,打开办学局面。其次,要创建新型社区学校或固定的教育场所,结合各社区居民特点和学习需求,为丰富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精神生活提供必要的教育服务。第三,要“共享”社区公共场所的教育功能。使之不仅能满足传统服务的需要,同时也具备有审美价值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第四,社区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计划设计只局限于本社区,而要加强社区教育与外部教育体系和机构的沟通交流,不断学习借鉴、合作对话。

(四)加强宣传,营造气氛,提升教学交互体验

终身学习是继续教育的核心理念,全社会要重视全民终身学习,要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积极引导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一些地区因经济文化背景等各种原因,学习观念淡薄,学习氛围尚未形成,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针对居民广泛面对和关注的生活问题,开展富有趣味的课程,让居民走进课堂,增强学习体验,使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另一方面,培养教师开展社区教育的能力。教师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有知识,有文化,知识更新得快,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社区的文化教育中来。让教师走进社区,融入社会,服务社区居民,不仅为和谐社会构建、提高广大居民文化素质、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做出贡献,而且也体验了另一种教学方式,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又能保障学校社区教育得以持续开展。教师助力社区教育,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如为社区的市民学校开设计算机、英语绘画、写作、亲子教育等各类知识讲座。社区借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的基地作用,运用学校的优势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实践证明,教师走进社区,不但为社区教育注入强劲的力量,教师在社区的教学环境中也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教与学双方都有收益和收获,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增加了互动乐趣,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

总之,电大融合社区教育着手转型,既可以有效整合利用电大系统的各类教育资源,也可以促进社区教育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实现适应时代发展、创造美好前景的合作双赢。

猜你喜欢
学分社区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社区大作战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学分美食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