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兵 王江萍
(贵州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全球经济一体化即世界经济一体化,指世界各国经济之间彼此相互开放,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体,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在特定地域环境、宗教信仰、民俗活动中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历史悠久、渊源深厚、地域浓烈、形式多样、多元一体的特点。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植根于民族的沃土,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了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了贵州特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价值体系。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贵州省不同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而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群体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与民族传统体育质朴的特性呈现较大差异性。因此,通过追寻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孕育发展的脉络来探寻当前的主导困惑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路径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贵州省作为中国传统的世居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苗族、布依族、彝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在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因而呈现出民族多、分布广的特性。贵州省众多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渐演变形成的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基于贵州地处两欠地区的现实因素,多数项目尚保留原始文化特性,具有高度的适应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如独竹漂、龙舟竞渡、侗族摔跤、芦笙舞、篾鸡蛋、板凳拳等众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同时也呈现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特征。
在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和多元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混杂下,伴随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以及国发2号文件全面落地实施,给贵州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贵州省千百年来传承的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和民族习俗等也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导致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赖以生长的地域文化、宗教祭祀和民族民俗节日活动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方式、机制和途径必然会受到冲击。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视域的角度来探究其成因,即为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和展示的契机,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共融,也导致不同文化相互间激烈的碰撞,使不同文化在变迁互动、交融发展、裂变重生中发生蜕变。基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对体育的狭隘认识以及对少数民族体育蕴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传承机制认识的欠缺等因素制约,贵州省本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认同感呈现被削弱态势,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对西方现代化体育技术体系和竞赛制度的盲目崇拜以及全方位的模仿,使得许多仍活在贵州民间乡土的“活态人文遗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社会土壤,其富含的民族文化精髓和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不到充分体现也在所难免,进而导致具有浓郁地域特征的贵州本土民族体育文化教育逐渐被边缘化直至消失。
经济发展水平是政府考核的重要指标,贵州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凉爽的气候,已成为当前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贵州各地制定了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计划,鼓励各景点和社会机构在景区开展各类民俗表演活动,原本在重大节日和特定场合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合观众的心理和舞台表演的形体需求,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趋于活动形式和肢体动作的简单体现,主要表现为纪念活动娱乐观赏化,表演项目竞技化,民俗活动形式化,而其本身记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却趋于流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其本身活动内含出现价值背离。
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基于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问题,贵州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已成为向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聚集地,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普遍现象。植根于广袤农村的贵州民族体育项目,面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规模缩小、继承人相对分散和民族体育项目多样性等问题在保护、传承民族体育方面就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各种民俗节日活动开展和传承的,在节日里通过广泛的参与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表达心灵寄托、祭拜、丰收的喜悦或自娱自乐。但基于打工经济导致的农村中的中青年劳动力及其子女流向城市,致使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各种民俗活动规模变小、活动内容趋于单一、参与人数结构失衡等现实状况;其次经济发达地区对外出务工少数民族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染,致使部分掌握当地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传承人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发生改变,逐渐淡化了对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从而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淡化、动作技能异变、传承性消失,实践主体角色逐渐淡化直至消失。
奥运增光计划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国情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举国体制下凝心聚力办体育的优越性;为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提升综合国力、带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扩大体育人口基数建立了卓越功勋,但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冷落。由于民族体育的传统性、朴素性、地域性等特征与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政策和资金的投入、社会关注度和参与度以及科研跟踪给予力度有限,进而导致民族体育更多在传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民族祭祀、民族表演和民族旅游等狭隘空间和时空中缓慢前行。在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西方成熟的现代化体育体系入侵,以休闲健身为主体的城市体育价值观推行的体育改革,造成农村体育向城市体育看齐的现状,农村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对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益保护和继承,导致有着丰厚历史和文化底蕴、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失去了生长必需的土壤呈现出被冷落甚至消失状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有关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扶持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作的开展要遵循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12年3月颁布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10月联合下发《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和2004年省民委、省体育局共同建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为指引,不断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为途径,努力构建传承与保护民族体育的政策法规、经费投入、赛事举办、规划与设计、监督实施体系。各级民宗委、教育局和文化广电局在政府统筹规划下,既要大力构建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又要切实做到具体分工、各司其责,为全面推进民族体育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由于受全球化文化冲击、核心传承人规模缩小以及继承人分散等诸多因素导致我省部分项目濒临消失的边缘,因而挖掘和整理一批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并制定相应文化抢救方案和保护体系势在必行。以建立我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实物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人力资源库为指引,通过项目普查、专家论证、平台建设等不同途径收集现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音频、视频、文字、图片,按照分层次、分民族、分类别先急后缓逐层推进的原则逐步实施筛选、建档、共享,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
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三者的核心要义均是以人为本来突显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不断改进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全民健康和全面小康的同步发展,实现人民共建共享。三者将“健康自醒”“健身自律”和“文化自觉”有机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重心和着力点在基层。三者的实施主体均是人民大众,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及丰富的生活内容、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而分布于全省各地乡间的民族传统体育由于其源发性、质朴性、易于操作性等特点曾经被广泛开展并在人们心间留下深深的烙印,伴随新时期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的重视所激发的民众觉醒日渐强烈,各族人民对本民族文化迫切的内心需求和责任担当也越加明显,因此将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中国2030、全民健身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推进,有利于政府统筹协调推进,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和最大效益化,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将获得最优化发展。
2017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区建设的背景下,贵州省顺势而发,深度挖掘贵州省独特的山地和多民族特色体育资源,把气候、地貌、民族文化优势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扶贫、大旅游融合发展。兴义万峰林国际徒步大会、环梵净山公路自行车赛、清镇全国越野跑锦标赛、安顺灞陵河大桥低空跳伞国际挑战赛、紫云格凸河国际攀岩节等赛事的举办促进了贵州山地民族特色体育的跨越发展,贵州独特的自然风貌、宜居环境和多元化的原生态民俗风情已使贵州成为全国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旅游者前来观光体验,带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既要正确认识旅游对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的促进作用,也要正确认识人们对旅游经济单方面的追求所造成的短期效益而忽略民族体育传承保护的长远价值考虑,同时更要正确认识因此带来的文化冲击对民族体育的侵蚀,在保持民族体育固有的文化内涵和形态下适度地将民族体育活动与旅游协同开发,以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民俗民间活动、民族体育表演、民族体育观赏与互动、民族体育论坛等为纽带,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贵州省独特的民族环境衍生了众多的民族体育,涵盖了以技击、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的民间传统武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保健养生体育、以庆典为主要目的的民俗体育、以娱悦为主要目的的民间游戏几大类。民族体育的传统性、朴实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民族体育开展的便利性。而分布全省各地的各类学校的广大师生,长期耳濡目染,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俗活动、节日庆典等氛围中养成了他们既有对本民族项目的熟悉性又有传承保护的内在需求。因而贵州省各级学校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传承非物质化遗产的使命,根据地域文化强烈的乡土文化气息特点和教学条件,有目的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台江县城关二小的反排木鼓舞、务川民族中学的篾鸡蛋、水城县发戛小学苗族芦笙舞、西江民族中学苗族舞蹈操、榕江县民族中学的苗族摔跤、龙山中学苗族武术等,因地制宜合理开发民族体育课程资源形成校本课程,努力构建实施便捷的、地域特色浓烈的多元化学校体育教学体系,从而促进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保护、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