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桂玲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福州 350007)
高山族包括台湾的原住少数民族和分散在大陆的高山族,由于高山族主要分布于台湾,只有一小部分分散在大陆,并且大陆高山族人口较少、聚居区少,因此通常不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通常所称的高山族是指台湾高山族。高山族是台湾原住少数民族的统称,其包括众多少数民族,例如排湾人、阿美人、塞夏人、鲁凯人、平埔人等,虽然这些少数民族都具有本民族特色,但是由于各少数民族之间长期大杂居小聚居,加之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环境与条件大体相同,因而各民族间有着部分相同的伦理意识。
台湾高山族人口大约40多万,分布在台湾东部山区与西部平地,大部分居于东部山区,主要从事狩猎、渔业、采集,也有一些农业种植。高山族是对台湾众多少数民族的统称,其内部主要包含平埔人、雅美人、布农人、泰雅人、鲁凯人、排湾人、卑南人、赛夏人、噶玛兰人、阿美人、邵人、赛德克人等,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原始的祭祖活动与宗教信仰。
据《雅堂文集》卷记载,在古老的高山族曾流传着一则神话《蛇郎君》。我国南方地区多蛇,高山族和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崇拜百步蛇,尤其卑南人、邹人、排湾人、鲁凯人最为突出。百步蛇以其毒性极强、行动敏捷、善于进攻的特性成为了勇猛与智慧的象征,高山族人对百步蛇的崇拜渗透着其追求智勇的伦理意识。
高山族中排湾人嗜吃槟榔,但这并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追求爱情的伦理观念,槟榔是排湾人心中的爱情信物,已经成为爱情的象征。在排湾人恋爱与婚礼典庆的过程中都会使用槟榔,找对象要用槟榔、订婚要带槟榔、结婚典礼还要有槟榔。槟榔体现出高山族人重德厚情的伦理观念。
传统的台湾高山族以土地私有为其核心社会制度,只有一少部分会所与道路属于公共财产。在同一个地主的辖区中分为等级不同的贵族与平民,这集中体现出高山族人等级观念浓厚。在传统的高山族中,每个人生来就成为不同阶级的人,贵族与平民的划分是与生俱来的,二者之间阶级分明、尊卑有别。在贵族与平民内部有直系与旁系的分别,贵族的各项特权由长嗣继承的就成为直系,其余嗣组建的家庭及后代就成为旁系。
高山族中的贵族又分为四个阶级,分别为地主、核心贵族、二级贵族、边缘贵族。地主是高山族的最高层,拥有宅地、农田与税收;核心贵族可谓是贵族中的旁系,没有土地、没有农田,但可以免租;二级贵族、边缘贵族,既没有宅地、农田又要纳税。平民是高山族社会的最底层,依然有直系与旁系之分,直系即是平民的领袖,是参与部落成立的建设者,帮助地主征收租税,可以免去一部分税收。
台湾高山族人认为现实与神灵是二分的,这一世界观念从其民族的民俗中能够体现出来。如上文所说,高山族人崇拜百步蛇,他们认为雄鹰是由百步蛇变来的,高山族人认为雄鹰与百步蛇一样具有神圣的地位,从其中可以体现出台湾高山族人对于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关系问题的看法,他们认为由于百步蛇生活在地上,代表着现实世界;雄鹰生活在天上,代表着神灵世界,二者是分离的存在,但是百步蛇是联络二者的纽带。
高山族人认为不仅神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二分的,而且神与灵也是二分的。他们认为人类都是有灵魂的,人的灵魂在其死后就会变成死灵,善死者的灵魂就会成为善灵,可以回到圣山,一直保护族人。凶死者的灵魂就成为恶灵,会给族人带来灾祸。高山族人认为,神也是二分的,有强弱之分,善神是强者,能够给予族人幸福与财富;恶神是弱者,会给族人带来不幸与痛苦。
在高山族中许多族群以姓氏为族人联系的纽带,也是以姓氏作为族群结构的核心,例如赛夏人,赛夏人最高的权力机构长老会就是以姓氏为单位的,正是由于姓氏这一牢固的纽带使得赛夏人对待其他族群持更加开放与包容的态度,这也是由于其包容与开放的思维观念所决定的。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族群中血缘关系与非血缘关系的统一,在赛夏人的社会组织中,有血缘关系的氏族与非血缘关系的村落交错存在。因此,同一氏族的人分散居住在不同的村落,同一村落中容纳不同氏族的人。
赛夏人开放包容的观念是由其开放兼容的思维模式决定的,这体现在赛夏人纹面、纹身、穿耳、修眉等风俗中,这些风俗体现了赛夏人独特的思维模式,纹面、纹身、穿耳、修眉是一种损毁,是“破相”,但在赛夏人的观念中,这是一种“美”,是“成”。通常理解的修饰是“加”,而赛夏人认为修饰也可以是“减”,在其观念中“美”是“加”与“减”“成”与“毁”的统一。
上世纪80年代前半期,这一时期高山族的伦理意识主要是对传统伦理意识的肯定与弘扬。这一时期的民歌、舞蹈、祭祀活动等民俗活动,都是以反映传统高山族人的日常生活为主,贯穿着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日常家庭意识,集中体现高山族乡土特色与生活细节。这些都体现出这一时期高山族人的伦理意识主要是对传统伦理美德的肯定与赞美。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这一时期高山族人开始反思坚持了数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在高山族中引起了对传统伦理意识反思的热潮。对于高山族人来说,传统的伦理意识是流传数千年而且坚决不能破坏也不能违背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变迁,新思潮的涌入,人们传统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以往崇尚的传统伦理意识开始出现动摇。
20世纪90年代急剧的城市化给高山族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台湾各地区城市化进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高山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农耕文化与城市文化相遇与碰撞,使高山族人们的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观念也随之变化,从传统的、单一的向现代的、多元的转变。当然,伴随着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高山族人在许多问题上出现困惑和矛盾,爱情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尊卑有序的阶级意识与现代开放平等的意识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惑与矛盾无疑来自现代伦理意识与传统伦理意识的矛盾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高山族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与神灵意识出现危机。这一时期,高山族人对现代伦理意识的轻视,阻碍了民族伦理意识的进步。
2000年是新世纪的开端,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的转型期,走入了新的世纪。新世纪初期,人们一方面不断地反思上一时期的困惑与矛盾;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思想,逐渐进入稳定思考与进步的阶段。台湾高山族人伦理意识同样经历着这样的发展阶段,其伦理意识与时代的发展变化步伐一致,以开放的思想通过各种民族艺术形式吸取多种营养,不断尝试着进行自我更新。随着更多的高山族人走向城市,其自身所秉持的伦理意识逐渐从单一形式向多元转换,在他们接受新思想的过程中,自动筛选民族传统伦理意识中落后的思想意识,对民族传统的伦理意识提出疑问,主动接受现代新型伦理观念,拓展伦理意识的领域,从局限在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宗教等方面到后来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这一时期高山族人的伦理意识更加多元化。
近年来,高山族人伦理意识的发展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纠正上一时期由于过度追求伦理意识的现代化造成的对传统伦理意识一味摒弃的错误做法,反思因现代文明的发展出现的不当做法,这是当代台湾高山族人伦理意识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具体的做法体现在,这一时期高山族人的民族文化形式大多更加注重对传统伦理意识的保留,例如在学校的教学中加入了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习俗的内容、民族歌舞的创作保留了更多的传统元素,纹面、纹身等风俗重新掀起热潮,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高山族人伦理意识向传统的回归。
这一时期,高山族伦理意识的另一个新变化体现在类型更加多样,相关学者运用了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范式,研究高山族的伦理意识类型,在对原有类型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涉及更多领域的伦理类型,例如教育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制度伦理、政治伦理、旅游伦理等涉及伦理道德生活的一切内容,这些是近年来高山族人伦理意识发展的最大成果。
伦理意识通常从少数民族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来,也往往渗透在其他的领域中,并通过其他社会领域的道德规范显现自身。学术界对台湾高山族人伦理意识的研究主要是对高山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族习俗、宗教祭祀活动中的行为进行提炼总结,实际上伦理意识所渗透的具体领域远远超过这一范围,市场组织、社会团体等都可以是高山族人伦理意识的研究领域。在未来的研究中,对高山族伦理意识的探讨应以更广阔的视角,对与高山族社会生活中的伦理意识相关联并能够外显化的具体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在伦理意识的载体方面,伦理道德意识的存在是虚无的,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具体途径进行传承与发展,这样的载体是指社会组织的行业规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文献、典籍、典型人物等。对伦理意识的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民族习俗、民族礼仪、宗教信仰等领域,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限的。台湾高山族人的伦理意识是通过与人们的日常联系最紧密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庆典活动以及族群的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礼仪准则、家礼家训等体现出来,是高山族人们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能够随时体现出来的道德自觉。因此,伦理意识的接受过程是一个自发自觉的内心接受,不具有任何的强制性,一旦被接受就会深深扎根于内心,最终形成一种行为自觉,并且能够世代传递下去。在伦理意识的功能方面,伦理意识能够协调高山族人们之间日常的人际交往、缓解人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能够调整台湾少数民族的现代适应性、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伦理意识的影响因素方面,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当今时代网络、信息等因素对高山族伦理道德意识所带来的冲击与影响,内部因素是指高山族内部的民族心理、情感认同、道德传统等因素对伦理意识的影响。
伦理意识的发展一定要与时俱进,紧随社会的发展步伐,这样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伦理意识。对少数民族伦理意识发展的研究,要努力寻找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要素,为其适应时代的发展提供资源。在当今时代,高山族与其他民族一样,伦理意识也在不断发展改变,不仅要保留自身优良的传统,也要积极适应世界文明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其永葆生命力。例如在现代化工业发展带来严重生态危机的今天,少数民族要注重对生态伦理意识的挖掘与弘扬。台湾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岛的东部山地,以狩猎、渔业、农耕为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在其伦理意识中隐含着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在对高山族伦理意识的研究中,应注重挖掘其伦理意识的生态价值,这是伦理意识发展与时俱进的要求与体现。
伦理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台湾高山族人的伦理意识从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对传统伦理意识的肯定到后半期的对伦理意识的反思,从20世纪90年代的对传统伦理的怀疑到对现代伦理的困惑,再到21世纪初期的逐步多元化、以及近年来的新变化,这些都反映出高山族人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伦理意识发展状况。在未来对高山族人伦理意识的研究中,希望出现更多学者对此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