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科学作为小学基本课程之一极大地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观,还培养了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小学科学教育来讲也是尤为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就着重探讨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措施,期望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习习惯;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175-01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一切学习都是以兴趣为基础。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的原因,在学习时很容易被外界新奇事物吸引,注意力不集中的想象普遍存在,这对学习习惯的培养造成了一定阻碍。因此,想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首先就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普遍对科学学习兴趣较高,乐于探究一切神奇的科学现象,小学科学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有趣的科学实验,例如展示酒精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学习兴致盎然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为接下来良好习惯的培养做好学习兴趣的铺垫。
2.培养学生耐心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观察力。教师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时可以讲述大家耳熟能详的牛顿和爱迪生的故事,“普普通通的苹果落地现象,为什么只有牛顿因此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其他人却没有呢?就是因为牛顿善于观察。”“我们常用的灯泡就是因为爱迪生耐心试验了上千次才发明出来。”通过科学家们的故事来激发学生耐心观察的决心。同时教师还要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观察所学知识的关联之处,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当学生学习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用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励学生耐心学习,对于听课认真的同学给予表扬,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学习的习惯。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习惯
如今小学科学在教学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过分干预,在学生提问科学问题时,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在做实验时指定学生实验步骤,让学生都按部就班的完成。这样一来,学生的探究思维被教师所束缚,实验活动也失去了其探究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会出现依赖性,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问教师,极大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是一代一代的科学家探究未知来实现的,科学教学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此,小学科学的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主动探究习惯的培养。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完基础的科学知识后,学生如果有疑问,教师可以对问题稍加提示,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实验活动时说明实验的目的,让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探究实验过程。例如在学习《对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观察》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每人发一颗种子,在家里悉心培养,观察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成长的先后部位是那里?从种子成长为幼苗的过程是怎样的?从幼苗到开花结果又是什么样的过程?等等。让学生在自由探究过程中了解科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主动去探索问题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探究习惯。
4.培养学生总结反思惯
良好的學习习惯最重要的就是善于总结经验。小学科学的教学也对知识的总结较为重视,但是科学的实验不是每次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心智不成熟的小学生在发现自己主动探索出的结果不正确的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对科学实验丧失信心,失去兴趣而放弃重新寻找正确答案的机会;另一种则是心有不甘,一定要找出错误地方加以改正。教师在面对学生探究结果达不到预期标准时,不要急于否定,要教导学生只有积累失败的经验,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带领学生耐心分析失败的原因,反思实验过程的不足之处,进行反复实验,让学生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例如在《对于植物根系的生长观察》的种植小实验中,也许会有很多学生因为没有种植经验而使种子无法发芽,成长过程中出现枯萎现象等等,此时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实验失误之处,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在哪一步骤中出现了问题导致的实验失败,学生在讨论中与成功的同学互相对比了解到失败的原因,像是浇水过于频繁,在太阳下暴晒时间过长,照顾不细心等等,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教师可以给失败的同学再发一粒种子,规避错误方式,按照总结出的经验重新种植,如此一来,学生在失败后获得的成功将会记忆深刻,激发了浓厚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失败,带领学生总结失败的经验,让学生在失败中收获成功,以此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反思失败的习惯。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察能力、主动探究习惯和总结反思习惯,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还为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习效率,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终身学习中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