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旺
[关 键 词]雕刻;文化;艺术形式
一、从《博古图》和《村医图》谈绘画空间穿插
绘画当中的空间穿插是美术中的一种基础技巧,造型艺术和玉雕创作的结合有利于促进玉雕艺术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1]。宋代的《博古图》就是空间穿插的一个典范。画中空间的运用是通过远近呼应来呈现的。首先要确定一幅画的中心点,以《博古图》为例,中心点在博古的花瓶之间,围绕桌子布局人物。如果画中人物堆砌一起,整体画面显得特别满。因此要用到空间和人物的安排技巧。通俗来讲要三三两两排列,不要按横列或纵列安排。这幅画的左边共有五个人物,但是朝向、动作和表情都不一致,低头的两个人是在看桌子上的东西,后面有个人是在看一个罐子,两个侍女是在说话,这是最近的部分。桌子后面安排了两个人物,如果没有最右边背对观众的人物,这幅画就感觉右边有些轻了。这样既能让整幅画不至于太死板,所有的人物不至于太雷同,又会让整幅画更加生动。至于画中的松树和上面煮茶的小童也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这些点缀将显得画的上半部分很空旷,加上之后不仅能让整幅画变得丰满,也能体现出众人在山林中赏玩博古花瓶的清雅意境。
再看宋代的《村医图》的空间穿插,它的表现形式猛地一看就是一个横向排列。如果是一幅长轴的画,这么排列显然就会特别单薄,没有气势,整个空间就会显得特别空旷。画中前边四个人横向排列,但是细看他们却不在一个横向的平面上,下面拿膏药的小童的位置就稍微靠下一点,这就是一种空间的运用了。如果把后边两个人去掉,感觉总是缺了点什么。这点在作品创作中,尤其是大型题材的创作中,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唯一的中心点就是你的作品的构图首先要让人觉得舒服,其次是让人觉得美。
二、玉雕作品中气势的体现
松石雕刻是玉雕门类的一个品种,笔者近几年一直在做松石的作品,下面就以笔者的作品为例和大家讲一讲玉雕作品中的气势。
金刚手菩萨是单个人物的处理方式。藏传佛教的题材是有造像仪轨的,有很多夸张比例在里面。将人物做得很饱满,从后边推出深度,再加以留白,这样就会凸显人物气势及动态。这件作品整个身体的最高点,除了这只手之外就是肚子,人物整体前倾让人觉得非常有气势。
再从坐着的作品中看气势的体现,黄财神用粗线条勾勒的身躯,加上细腻线条的风带,这样对比让人物粗犷又不失细腻。让人物坐的敦实要对下半部分着重处理。下部没有镂空,整个线条粗犷。黄财神身体扭曲,显得下边很稳。如果上边风带不做灵巧处理的话,整个作品就显得粗糙。人物的两只脚靠前头靠后,这样前后关系也能表现出来了。人物坐得稳如泰山,整个气势也就出来了。
小型的微雕作品借鉴了宋徽宗《听琴图》的处理方式。如果按照人物比例再加一个小童子不好处理,因此在画面的最右侧添了一棵小树,树下两个人不在一个平面上。下边是一个很稳的山体,对右边这棵小树也做了镂空处理。
最后一件是我去年天工奖获奖的作品《华严盛会》。作品与佛教的壁画还有一些宋代绘画的处理方式有相似的地方。首先料子很圆,为了体现空间感,要把主体人物往后推到中间位置,让人物环绕着他呈现空间感。作品的主体是释迦牟尼佛,后边有规律地排列了六个菩萨,佛像背光后面四大天王的处理借鉴了宋代绘画,有歪着头互相说话的,有沉思参禅的,互相呼应,整件作品就生动了。下方的这六个人物,释迦牟尼正对面的下方是问道菩萨,运用了在宋画当中经常会运用到的背向观众的处理手法,包括在佛教题材的石窟当中很有名的大足石刻,这个菩萨就是在学习大足石刻的雕刻手法。在主体人物的背光处理上用简单的火焰纹即可。
在作画时主体要有规律,在有规律中穿插不规律的人物。比如说后边十八罗汉的处理。在人物的处理方式上,如果是群体的人物,就三个一伙,两个一堆,让他们之间有呼应,这样整个布局就会显得很生动。
以上是笔者在雕刻创作过程中的心得。因为是家传手艺,可能和大家所知的有一些出入,用雕刻中的空间,把作品的“势”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王新慧,王娜.造型艺术风格视角下的玉雕创作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9):49.
作者简介:李金旺,中国工藝美术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