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海燕
[摘要]刘醒龙的《天行者》零距离地描绘了中国乡村教育现实,自2009年问世以来,褒奖不断,评论者们沉浸在乡村教师伟大的人格魅力中,一味地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和赞美他们的崇高人格。但他们只注意到了乡村教师的伟大与不幸,却忽视了他们人格中更深层次的迷失与坚守。所以,找出文本中被大家所忽略的方面,围绕本土的、外来的以及作者自己本人三方面的“迷失”来展开论述,分析他们在“转正”困顿中和现实主义书写困境中的偏移与守望、彷徨与呐喊、迷失与坚守。
[关 键 词]《天行者》;迷失; 民间英雄;民办教师
《天行者》描写了“民办教师”这一特殊教育群体,他们是乡村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在师资匮乏的年代担当起教师的职责,他们安贫乐教、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他们是“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虽然现在“民办教师”这一群体已逐渐消失,但他们在二十世纪的落后中国扮演着乡村社会启蒙者的角色,他们是卑微而崇高的。基于这一创作现实,评论者们过多地关注这些“民间英雄”的“英雄事迹”,却忽略了这些小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没有注意到他们性格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忽略了作者对“人性”的描写以及作者描写的偏差和对批判力度的把握是否准确等问题。
一、本土民间英雄的“迷失”
“民办教师是一段谁也绕不过的历史。”《天行者》是献给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乡村英雄的悲壮之歌。《天行者》中的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是界岭小学的“三大元老”,他们在界岭小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这些默默无闻的民间英雄们在围绕“转正”这一终身夙愿时,也曾“迷失”过,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次“转正”,三次“迷失”,同时也是三次坚守。
《凤凰琴》中有了第一次转正机会,这个名额由张英才到余校长到明爱芬,最后又回到了张英才那里,这一过程反映了余、孙、邓三人复杂而痛苦的性格发展过程,折射出了余、孙、邓三人犹豫与挣扎的痛苦心理。最为明显的是邓有米、孙四海,他们一直为转正名额准备着,当他们知道张英才正在“准备进行转正考试”的时候,孙四海马上下山买了中学数理化课本,废寝忘食;邓有米为了找关系走后门,不惜冒着被抓住的危险到山上偷砍了一棵红豆杉,为了这个转正名额他们都拼尽全力,但是最后他们却把转正名额让给了张英才。在面对“转正”这一终极目标时,他们一直努力准备,最后却做出了让步,在“转正”面前第一次“迷失”方向,想要得到却又选择放弃。余校长也一直想转正,在看见张、邓、孙三人准备进行转正考试的时候,余校长也疑惑过:“我老余这把瘦骨头能做点什么呢?”余校长很想转正却也愿意把名额让给界岭小学其他人,这痛苦的心路历程既如许多评论者所说那样,展现了民办教师的师魂魅力,也是乡村教师痛苦的精神写照。而笔者认为,痛苦的同时也折射出这些本土民间英雄的“迷失”,在终身目标将要达成时选择相互体谅、相互谦让。当然,这种“迷失”是正面意义上的,是教师师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英雄人格与尊严的重要组成部分。
《雪笛》中又有了一个转正名额,但是被藍飞暗箱操作获得,虽然孙、邓曾想揭露其丑陋行为,但最后还是选择放弃,宽容他的行为,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们三个都会把名额让给对方。“除非上面让我们三个人一起转正,否则谁也当不成公办教师。”这次在转正名额面前的又一次“迷失”,却促使余、孙、邓三人感情升温,对民办教师转正的事也看得更为豁达。这次“迷失”同时也是坚守,是对人格底线的坚守,是对教师尊严的坚守。
《天行者》中有了第三次转正机会:全部民办教师都将转为公办教师,但是却要花钱买以前的工龄才有资格转正,这意味着当民办教师的时间越长,缴的工龄钱越多。长期省吃俭用的邓有米东拼西凑凑足了工龄钱,转正成了公办教师,但提前转正的邓有米却念着余、孙,就联手张英才、蓝飞在教学楼的修建费上动手脚,帮助余校长和孙四海缴清工龄钱,但是学校教学楼却坍塌了,邓有米逃走,并发誓要靠自己努力为界岭小学修建一栋像样的教学楼。“半辈子都在盼转正的民办教师,当机会来临时,那些犹如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政策,反而让他们彻底失去了转正的可能。”在面对三次转正名额时,余、孙、邓三人“迷失”了三次,做出了与原初思想相背驰的行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让出转正名额,三次名额,三次“迷失”,三次升温,在这三次“迷失”中塑造出了余、孙、邓鲜明的人物形象,既反映了界岭小学本土民间英雄的精神苦旅的复杂变化,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乡村体制现实的批判。
二、外来民间英雄的“迷失”
张英才、蓝飞、夏雪、骆雨等人是支教生,是“外来的民间英雄”,他们由于各种原因被分到界岭小学支教,却在界岭小学“中了界岭小学的毒”,离开时舍不得界岭小学,时刻挂念界岭小学,并想方设法帮助那里。但仔细阅读文本会发现,他们刚开始时并不是那样。张英才是被当教育站长的舅舅安排在界岭小学代课的,刚开始,他看不惯他们天天装模作样地升国旗,看不惯他们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弄虚作假,并写了两封举报信,还故意用假装准备转正考试的恶作剧来引起余、孙、邓的注意,后来他用一篇叫《大山·小山·国旗》的文章为界岭小学换来了一百套桌椅板凳和一个民办教师转正名额。最后他得到转正名额却对余、孙、邓满怀感激与愧疚,直到拿到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的红头文件才真正释怀。从看不惯到不舍得,从抱怨到感恩,这是张英才的“迷失”与追寻,是界岭小学的乡村教师用实际行动教育和感化了他,“迷失”是他成长的必经过程。
夏雪,穿漂亮的白裙子,从不做饭,只吃自己带去的方便面,不赞成余校长没有实际意义的升旗仪式,主张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者周末进行培优,还有神秘的富商男友开着宝马车在山下蹲守。她太神秘、太优越了,与贫穷的界岭村格格不入,大家都预感到她不会长留,果然在落雪之前,她悄悄地离开了,几年之后,她的父母根据她的遗愿把她的十万元嫁妆钱捐给了界岭小学。从小说的叙述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夏雪的感情不顺,她是带着忧郁、难过的心情到小学支教的,但是在界岭小学短短的几个月中,她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尊严,她的痛苦在界岭小学得到了净化。而笔者之所以把这种“净化”称为“迷失”,是因为夏雪做了与她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事情——支教。所以,这种夏雪的“迷失”也是一种正面意义上的“迷失”。
蓝飞,跟张英才、夏雪一样,他的自傲、自大在界岭小学得到了改变,他在界岭小学的专权、霸道以及偷偷把转正名额给自己,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他都在慢慢地偿还,他的“迷失”也是由坏的方面向好的方面的转化。他后来离开讲台,投身官场,将村长余实赶下台,用乡村政治压倒乡村教育,为界岭小学带去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拯救不了教育,民办教师也拯救不了民办教师”。蓝飞的“迷失”更多地表现为一条“拯救与自救”的道路,在“迷失”过程中,他实现了自我的拯救,也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界岭村的乡村教育。
三、作者本人寫作的“迷失”
“文学不是历史、现实或未来,而是一个阶段的社会良知。”刘醒龙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他密切地关注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民群体,他认识到农民“不拥有话语权”,而自己“能做的,就是用自己手中的笔把他们的愿望表达出来”,“我的全部情感来自乡村”,“为乡土而产生焦虑和痛苦”。《天行者》是刘醒龙在“为人生”思想指导下考察民办教师群体,以“转正”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而叙述的种种感人事迹,呈现了民办教师的生存状态与生命困境。
“当拜金、拜官和拜色之风盛行时,这种价值偏移会使社会向不良的方向发展。也正因为有这种价值偏移,才凸显了作家存在的意义。《天行者》描述了界岭小学这一群处在社会最底端的乡村知识分子,写他们的人生状态,写他们的生活操守,本身就表达了文学对时下价值偏移的一种批判”,为了匡正这种价值偏移,刘醒龙在《天行者》的书写中塑造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余、孙、邓三人,余校长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供养寄宿在自己家的十几个学生,孙四海卖掉自己辛苦耕作的茯苓地来修缮校舍,邓有米为了给自己同事缴清工龄钱而不惜违法。作者书写这些民办教师时传递了一种人格力量,挖掘出了那些根植乡土的美好的人情、人性、人伦,有效地抵御了当下价值的偏移。自觉的乡土写作与历史使命的承载,以及美好道德的塑造,固然能最大限度地抵御时下价值的偏移和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产生现实主义作品最大的文学效应,然而出于主观的单纯的道德价值无法全面衡量复杂的社会问题,“高尚的道德人格和高蹈的精神境界虽能一定程度上对抗理想失落、价值虚无的现实,但一味以之弥合社会裂痕、过度夸大道德伦理的作用显然是缺乏理性精神的”。一方面,作者在塑造这些伟大人物形象时,强烈的道德感会牵制作者的情感,其叙述容易陷入煽情的危险状态;另一方面,过重的道德感与使命感会使感性的情感压过理性的认知,情感的用力太重会影响批判的力度与深度。对民办教师过多的赞美之情削弱了对不合理的乡村教育制度的批判力度。这是作者对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批判把握失衡的“迷失”。
除了情感与理性失衡的“迷失”外,作者还存在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迷失”,在《天行者》中主要表现为缺乏心理活动和细节的描写,如:叶碧秋喜欢上张英才时的心理活动;余、孙、邓三次面对转正名额时的心理活动,作者都只是寥寥几笔简单带过。或许作为一个“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构造复杂的故事情节、勾勒出宏观的总体格局也许比细腻的细节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更为重要,但作为一个力图匡正时下价值偏移的文学作家,淡化细节与心理活动的描写,或许会造成文章的批判深度与力度的不足,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醒龙.天行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胡殷红,刘醒龙.关于《天行者》的问答[J].文学自由谈,2009(5).
[3] 刘醒龙.一个人说[J].长江文艺,2004(1).
[4] 刘醒龙.只差一步醒悟[N].每日新报,2004-3-15.
[5] 饶翔.刘醒龙:“我相信爱和善是不可战胜的”[N].文艺报,2001-9-15.
[6] 邓雨佳,刘川鄂.困顿境遇中的坚守:刘醒龙《天行者》[J].百家评论,2013(2).
作者简介:姚海燕,研究生,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