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舞音乐对舞蹈文化及教学的价值探索

2019-03-16 03:30王思童邢令果
艺术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舞蹈文化教学价值音乐

王思童 邢令果

摘 要:在舞蹈艺术中有一句格言: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而对一向以“古燕赵慷慨悲歌”而著称的河北地区来说,其民间舞蹈中的音乐却往往具备独立的审美品格与研究价值。因此,本文就在概述河北民间舞音乐的基础上,重点以井陉拉花音乐为例,来揭示河北民间舞音乐独立的研究价值,并提示其对当前民间舞教学和创作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河北民间舞;音乐;舞蹈文化;教学价值

燕赵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成为河北民间艺术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把河北民间舞多彩的舞姿动作比作一朵鲜花,那么其中的音乐也并不应当仅被视为绿叶。实际上,音乐是河北民间舞艺术形态中的一朵鲜花,发挥着同舞姿动作交相辉映的生动功能。它们不仅具备独立的艺术品格,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学术探索价值。比如,沧州落子作为典型的河北东部民间舞种,其音乐中运用了《卖扁食》《放风筝》《妓女悲秋》《探情郎》《茉莉花》等民歌小调;而昌黎地秧歌作为冀东地区的代表性舞种,其音乐本身就是位列于“三歌一花”之中的昌黎吹歌。在地秧歌音乐中,唢呐表现出了“下搭乙”“上单借”“上双借”“下双借”等特色化的借字转调手法,而井陉拉花的音乐更是表现出了“洵美且异”的学术研究价值。所以下文就以拉花音乐为例,来探究河北民间舞音乐独立的研究价值。

1 从井陉拉花音乐看河北民间舞音乐独立的研究价值

井陉拉花是流传在石家庄市西部井陉县境内的河北民间舞代表舞种。它以彩伞、太平板、霸王鞭为主要道具,凭借肩部的滚、转,手臂的扣、点、翻,腰部的晃、拧,膝部的屈伸以及脚下的碾、撇等动律的灵动组合,表现出了苍凉而热烈的独特审美风格。井陉拉花舞蹈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拉花系逃荒流民所创作。封建时代,井陉地瘠民穷,每逢天灾人祸即有大量民众背井离乡踏上逃荒的旅程。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为了自娱,也为了赚取一定的生活资费,他们就逐渐摸索出了井陉拉花这种舞蹈表演形式,此为井陉拉花起源的“拉荒说”。其二,井陉男女青年为摆脱封建包办婚姻,私奔远走他乡,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创作了拉花舞蹈,此为井陉拉花起源的“爱情说”。其三,井陉拉花是当地人民为歌颂民间豪杰除暴安良的侠义行为而创作,此为井陉拉花起源的“英雄说”。其四,井陉拉花是流浪的职业艺人为卖艺糊口而创作的舞蹈,此为井陉拉花起源的“卖艺说”。以上各种说法,从不同角度描述了井陉拉花可能的起源模式,构成了这一舞种文化生活背景的重要内容。

当人们对井陉拉花的起源看法莫衷一是的时候,如果从音乐的角度来考察,就有望探寻到井陉拉花舞蹈起源的一些富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描摹出这一舞蹈最具可能性的起源模式,为井陉拉花的人类学考察研究增添新的参考资料。井陉拉花的音乐通常以乐队合奏形式来呈现,其音乐具有一定独立性,甚至可以作为独立的曲种来看待。拉花音乐由民间歌曲小调和曲牌这两种形式的乐曲组成。民间歌曲小调主要用于演唱,包括《盼五更》《马头调》《太平年》《边关调》等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而曲牌主要用于器乐演奏,包括《粉红莲》《摘椒谱》《小二番》《燕南飞》《腊梅花》等几十个曲牌。在为舞蹈配乐时,乐队中的大、小管子主奏,其他如云锣、笛、笙等乐器为辅助,合奏上述各类曲牌。

关于井陉拉花这套曲牌的来源,当地老艺人认为这是从当地寺庙——罗钵寺中借鉴而来的佛教法事音乐曲牌。而罗钵寺的音乐,据传则是源自五台山佛教音乐。在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与井陉拉花音乐相同的曲牌计有《万年欢》和《粉红莲》两首。其中,《万年欢》是历代宫廷庆典用乐在寺庙音乐中的遗存曲目;《粉红莲》则是五台山寺庙自清代晚期以来从民间小调中吸收来的俗曲曲牌。而诸如《小二番》《春夏秋冬》等其他的拉花音乐曲牌,则并不见于五台山佛教音乐当中。事实上,《小二番》是冀中笙管乐等华北地区鼓吹乐常用的曲牌,也是井陉拉花乐队中大、小管子主奏的拿手曲目。而《春夏秋冬》则是山西省定襄县“山西八大套”的常用曲牌,是从“山西八大套”套曲《春到来》《夏到来》《秋到来》《冬到来》这系列曲牌略加变化而来的。

至于《摩合罗》,则是一个具有“活化石”意义的古曲牌。根据韩府《摩合罗与耍孩儿之因缘考》、姚艺君《戏曲音乐曲牌〔耍孩儿〕的形态研究》、孔繁洲《源远流长的古老剧种——“要孩儿”索源》等一系列论文的考述,《摩合罗》实际是今天各类地方戏曲中《耍孩儿》曲牌的原始称谓。也就是说,现存各地方戏中的《耍孩儿》曲牌,都是由《摩合罗》演变而来的。而且,山西大同地区以曲牌命名的《耍孩儿》这一地方戏曲,也同元明时代大同地区迎奉佛教中“摩合罗”(主化生的大蟒神)的民俗歌舞活动有着深刻的渊源和继承关系,是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民间“摩合罗”生育信仰活动的一种遗存形式。自金代晚期开始,《耍孩儿》曲牌就已用于《西厢记诸宫调》等曲艺说唱诸宫调的表演中,这也是《耍孩儿》首次出现在中国音乐史上。此后,元曲中即开始盛行般涉调的《耍孩儿》曲牌。所以,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明正德《大同府志》均指出了“摩合罗”即“耍孩儿”的旧称。而井陉拉花中这一曲牌称《摩合罗》,而非当前通行于各地方戏中的《耍孩儿》,正说明了拉花音乐可能与晋北大同一带原始风貌的“摩合罗”生育信仰民俗歌舞活动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以上考索的曲牌源流可见,井陉拉花中的大部分曲牌,都同山西北部大同、忻州等地民間音乐或宗教音乐曲牌具有较大的相似性。这提示我们:井陉拉花舞蹈很有可能也是起源于山西北部,在山西河北文化交流的漫长历程中“落户生根”于地处河北、山西两省交通要冲的井陉县,并发展成为一种兼具山西及河北民间舞蹈风格韵律的特色民间舞种。由此可见,井陉拉花音乐具备深刻的民族音乐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价值。

2 河北民间舞音乐对舞蹈教学及创作的意义

从上文以井陉拉花为例,对河北民间舞音乐所展开的探究可见,河北民间舞音乐具有独立的审美品格以及深刻的学术探索价值。而对河北民间舞蹈来说,探究其音乐的渊源和艺术特征,不仅有助于还原舞蹈原生态的文化生活背景,而且还有望为河北民间舞的创编提供新的思路。比如,仍以上文所举井陉拉花为例,通过考索、讲解其音乐曲目的渊源,可以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拉花这一独特舞种的起源历史,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舞蹈本身的文化内涵,更为自觉地表现其风格韵律。如此,对拉花音乐的研究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拉花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对河北民间舞的创作来说,则可探索以其中包含的特色音乐曲牌、鼓点为导向来编排舞蹈动作的新型创编之路。比如,对于井陉拉花,我们就可以以拉花音乐中的《摩合罗》曲牌为例,融会拉花经典动律动作,创编表现中国古代“摩合罗”生育信仰民俗歌舞活动的特色剧目,将这一中国本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古老民俗活动再现于今天的舞台之上,促使学界及公众对井陉拉花舞蹈的文化和审美价值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这在深挖舞蹈本身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拉花舞蹈的创意、创新、创编提供新的取径方向。

由此可见,像拉花音乐这样具有鲜明、浓郁特色的河北民间舞音乐,不仅为当前高等院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训练的创新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为民间舞艺术的创新编演提供了另辟蹊径的取向。因此,河北省内高校音乐、舞蹈院系的师资队伍应加强对河北民间舞音乐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考察工作,通过考索舞蹈音乐曲目的来源,来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进而重新发现舞蹈音乐对高校民族民间舞教学与创编工作的独到价值。这样才能充分发扬舞蹈音乐的艺术品格,助推新时期河北民间舞蹈的教学和创编工作双双迈上新台阶,收获更为丰硕的成果。

3 结语

河北民间舞音乐不仅仅是衬托物资动作的“绿叶”,更是具有独立审美品格及学术探究价值的一朵“鲜花”。有鉴于此,河北舞蹈学界和音乐学界在日后的工作中应强化对河北民间舞音乐的探索与研究,以期在更大程度上彰显河北民间舞的文化内涵,为河北民间舞的教学和创编提供全新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韩府.摩合罗与耍孩儿之因缘考[J].戏剧,1997(01).

[2] 孔繁洲.源远流长的古老剧种——“要孩儿”索源[J].山西大学学报,1987(04).

作者简介:王思童(1988—),女,河北石家庄人,曼谷吞武里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邢令果(1963—),女,河北赵县人,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

猜你喜欢
舞蹈文化教学价值音乐
舞蹈真人秀对舞蹈文化的影响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