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利
摘 要:众多天才艺术家的行为都异于寻常,非理性、固执、超现实幻想等,与疯子极为相似。事实上,“疯狂”与艺术创造确实存在天然联系,然而艺术家并不等于精神患者,关键在于对精神状态的调控能力。完整的精神状态是在正常和不正常间摇摆、变换的过程。艺术创作能激发精神异常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节作用,帮助他们调整精神状态,重新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
关键词:艺术;精神异常;创作;治疗
纵观艺术史,艺术似乎总与“疯狂”脱不了关系。此处的“疯狂”是指精神的异于寻常。而人们对于艺术家精神异常的猜想多源于其作品内容及其创作行为的“疯狂”。
1 精神异常的界定
古代,人们曾把精神病看成是受到“神”“魔”的驱使,因此精神病患者要么被视为恶魔附体,要么被视为神明再现。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对他人或自己的伤害性,另外一方面又有着惊世骇俗的天才创举。[1]事实上,在现代临床医学上也没有对精神病制定一个明确的界定标准。广义上的精神异常,是指正常人在偶尔情况下偏离正常的非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如“幻想性错觉”心理、暴力凶残行为等;狭义的精神异常则是指神经器官受到药物、毒品或是创伤等众多因素影响,精神活动长期明显的异常和紊乱。
2 艺术家与精神病患者共享的“疯狂”
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很多时候共享了“疯子”的称号,我们甚至很难把艺术家和疯子明确区分开来,这主要集中表现在制造惊人的作品天分上和疯狂的行为方面。
艺术大师梵高的作品在色彩创造性表现上就达到了一种癫狂的状态。他的画作中,色彩都是格外奔放而夸张的。这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用光亮明快的色彩来装饰画面,摒弃了绘画艺术中常用的暗灰色系和自然写实的过渡色系,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高明度、高纯度以及高亮度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内容;第二,在绘画中采用大面积的色块,色彩过渡较少,简练而概括,近乎平涂;第三,色彩强烈的对比,色彩之间过渡直接,对比色直接搭配,对观众的眼睛产生强烈的刺激。
梵高作品绘画造型狂野而粗放,好像是在创作者激烈的情感支配下自然地挥洒出来,这一点也能让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与当时的传统古典绘画的写实截然不同,他强调绘画造型的传“神”而非“形”似。他的经典作品《星空》,笔意随意,画面中粗野的线条组成了旋转激荡的浩瀚宇宙,星空、树的造型夸张、奇异,绝望与恐怖之情油然而生。
在疯狂、古怪、色情、暴力的行為方面,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也存在诸多相似。[2]如图1,艺术家彼得·帕弗伦斯基将自己赤身置于带刺钩的钢丝网中。
3 艺术创造力与精神异常的关系
当代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人与社会的关系愈加复杂,从而导致大众对外在环境的不适应,造成了人与社会的脱离,各种焦虑、恐慌、抑郁、严重的有精神分裂等精神异常病态案例层出不穷,普通大众精神亚健康的发展形势严峻。[3]“疯狂”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其艺术创作的内容主题和形式都倾向于暴力、变态、血腥等心理畸形的表达。
我们不禁思考,究竟是社会发展的畸形还是艺术家的疯癫?艺术家疯狂创作能等同于精神异常患者的发病行为吗?从古今中外的考究中,我们不难发现,以上问题并不是当代人的疑惑。不管是哲学研究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公认“疯狂”与艺术天才确实存在天然联系。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把艺术家称为“患病动物”;为人熟知的天才艺术家们在许多行为上都异于寻常,与疯子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同样都是非理性、固执、超越现实的幻想等。[5]但是,正是有着这份“疯狂”,才使艺术作品彰显出震撼人心的真实性。
4 艺术家的“精神异常”
在创作世界中,也有许多艺术家为了创作将自己的精神状况调整到虚幻、错乱的境地,这并不是我们对普通大众所提倡的行为。另外,对精神异常患者的隔离,将其禁闭于精神病医院,无论从人道主义还是医学治疗来说,亦非最恰当的处理。对于人的精神状态的界定,并不是只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常态。从精神分析上来看,人的整个精神状态是一个在正常和不正常间不断摇摆的、变化转换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时刻处于绝对正常的精神状态。
这并不是说艺术家就等于精神病患者,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也存在根本的区别。艺术家在创作时,身心状态会沉迷于自我幻想的世界,与外界隔离,这与精神病患者是极为相似的。然而,艺术家在精神方面有自主调节的定力。精神分析学派的老祖·弗洛伊德指出,艺术家从现实中抽离,根本上是想回归最初的本能满足。在非现实的想象世界中,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随心所欲。但是,其可以利用自己的天赋将幻想世界通过作品得以塑造,变成新的现实,人们也承认这些作品是对现实生活有价值的反映。[6]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置于虚幻的个人状态,也能从这种封闭的个人世界中抽离出来,重新回归到现实世界,这大概是艺术家与疯子、精神病患者根本的区别。
5 艺术对精神异常的调节作用
5.1 艺术作品的沟通作用
艺术作品的创作展示在精神异常患者与现实建立联系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作品真切地展现了患者在幻境与现实交错的,与现实中我们熟悉的截然不同的生活,虽然怪诞的表现经常让人难以理解,但却让我们看到患者的真实的内心世界。通过作品让我们更了解精神异常患者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他们多一分理解与包容。
5.2 个人价值提升
当精神疾病与艺术相碰撞,精神异常患者的艺术作品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同,则其自身价值感得到相应的提升,找到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了精神异常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调节作用,将他们从精神异常状态中逐渐调整到精神平衡,再回到精神正常。
5.3 艺术创作过程调节情绪
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将个体郁积于负面心理能量和不被社会接受的感情,转化能被社会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内心压力和情结得到释放,重新构建起内外环境的平衡,避免陷入极端崩溃的精神世界。
通过艺术体验的方式治疗心理精神疾病,被称为艺术治疗。其中,视觉艺术是众多艺术中最直接和最耐人寻味的一部分,是研究人类战胜精神异常疾病的困境和方法的重要突破口。原生艺术是视觉艺术治疗的一种,是指没有接受过任何艺术专门训练的人,单纯依靠自己的本性,听凭内心感受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艺术形态。这样的艺术形态因为创作者固执的意识坚持和毫无遮掩的表达,创作的作品更能反映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更能将疾病的负面性转化为艺术创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帮助精神异常患者重新建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自然而然地促进精神整合与康复。[7]
原生艺术家、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草间弥生,也是一个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精神疾病患者,年逾80岁的草间弥生,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她把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艺术作品的创作上,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证明,艺术创造力足以战胜精神疾病困扰。
参考文献:
[1] 王春辰.“艺术介入社会”:新敏感与再肯定[J].美术研究,2012(11).
[2] 周红.团体美术治疗类型述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06).
[3] David Edwards .美术治疗[M].缪青,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杨彬.杜布菲原生艺术研究战略及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0.
[5] 李波,等.视觉艺术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 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现代美术治疗理论综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 郭海平,王玉.癫狂的艺术——中国精神病艺术报告[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