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屈氏韧带以上(即十二指肠以上部位)的消化道出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管、胃、十二指肠及邻近器官疾病引起的出血。临床上,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由于生活习惯、环境改变等原因,该病目前也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
如果消化道出血的量很大,可以直接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只有掌握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及诱因,才能更好地将病人送医。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类病因,同时也是最常见病因就是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当然,并非所有的溃疡都会引起出血,如果具有以下几个诱因,就可能会使溃疡活动期的病变部位加重而引起出血:一是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冷过热的食物、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二是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三是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饮酒等也是促使病变加重的诱因。
第二大类病因是肝硬化或其他门脉压力增高的疾病所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在合并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下,如果进食粗糙食物,如带刺鱼肉、硬饼干、坚果仁等更容易造成曲张的静脉破裂出血。
第三类原因为急性胃黏膜损害,包括急性应激性溃疡出血和急性糜烂性胃炎。前者多合并有重大应激情况如烧伤、外伤、大手术、休克、颅脑疾病等。而引起后者的病因包括酗酒、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消炎痛或肾上腺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以及与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大面积外伤后特发性表现有关。
时下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类的消炎止痛药、抗血栓药,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出血。所以,长期服用上述药物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呕血、黑便或暗红色血便的症状,应高度怀疑胃及十二指肠出血,要尽快就医止血才行。
第四类病因与胆道出血有关。肝内局限性感染可引起肝内胆管扩张,或合并多发性脓肿,脓肿直接破入门静脉或肝动脉分支,导致大量血液涌入胆道,再进入十二指肠。肝癌、肝血管瘤以及外伤引起的肝实质中央破裂(血肿),也可导致肝内胆道大出血。
第五类常见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为肿瘤,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各种肿瘤,如癌、肉瘤、间质瘤、淋巴瘤等。当肿瘤表面坏死脱落或破裂时,就会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在肿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中,最常见的是胃癌,最容易被忽视的则是间质瘤。胃癌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疾病,这是因为癌组织的缺血性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蚀血管而引起大出血。
面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突然大量呕血的情况,人们往往会惊慌不已、不知所措。其实,在就医、送诊期间,家属应该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情绪,并注意给患者保暖,让其保持侧卧,头放低脚抬高,可在脚部垫枕头,与床面成30度角,这样有利于下肢血液回流至心脏,以保证大脑的血供。
呕血时,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以免血液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对于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专家建议要暂时保留,粗略估计其总量,并留取部分标本待就医时化验。吐血时,最好让患者漱口,并用冷水袋冷敷心窝处。此时不能饮水,可含化冰块。
面对上消化道出血,除了及时判断出血原因,出血严重程度也是需要评估的重要信息。
出血量的判断标准有:每日出血量50~100毫升,会出现黑便;胃内积血250~300毫升時即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毫升时,一般无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失血又较快时,人们会有头晕、乏力、心动过速和血压低等表现。
及时就医后,通过内镜、药物治疗或行手术等方法止血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注意忌口。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出血停止6小时后患者可进食温凉清淡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以后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开始少食多餐,以后改为正常饮食,不食凉拌菜、粗纤维多的蔬菜、刺激性食品、硬食、饮料,以及浓汤、浓茶、咖啡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出血停止24小时后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冷流质饮食,限制钠和蛋白质的摄入,避免诱发和加重腹水和肝性脑病,避免进食硬食和刺激性食物,应细嚼慢咽,避免损伤食管、黏膜再次出血。
对于病情危重者,还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同时,要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保证睡眠,减少和消除外界的刺激,以减少出血,促进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