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中药服用时都需要有“药引子”,这些“药引子”不仅可以引导药物药力顺利到达病变部位,还可以与药物完美配合,增强疗效。
何为“药引”
关于“药引”,《辞海》中解释:“处方中选用某种药物以导诸药达到病所”,称之为引经药,俗称“药引子”。它起源于两千多年前成书的医学经典名著《内经》,书中说明了方剂配伍的原则——“君、臣、佐、使”四类诀,要求每个方剂应由四类药物组成:君药是方剂中主药,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药是方剂中仅次于主药而居于第二位的药物,起加强主药疗效的作用;佐药是协助和制约以上两种药物的第三位药物;使药就是俗称的“药引子”,起率领诸药抵达病所、调和诸药的作用。
按现代的说法解释,“药引子”起“催化剂”的作用,但不仅仅局限于“催化剂”,还有其他辅助作用,如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等,有时还兼有调和、顾护、制约、矫味等功效,与中药、中成药适当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记载的788种中成药中,几乎每一种都记述了应配伍药引的内容和服用方法。
朱元璋的玉佩做药引
明朝洪武年间,浙江萧山有个叫楼英的郎中,医术高明,有起死回生之术,人们都叫他“神仙太公”。
这一年,马皇后得了重病,虽经御医百般诊治,病体仍未见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颁旨遍请天下名医给皇后治病。在得知楼英医术精湛后,朱元璋传旨宣楼英进宫。楼英入宫后,发现马皇后只是因为饮食不节损伤了脾胃,只需用大黄、莱菔子一类极普通的药就可治愈。
如此简单的病,为什么御医们却束手无策?原来这些御医们担心用这些低廉药物,稍有闪失,追究下来必是罪无可赦。所以为了保险,这些御医们开的药方都是如人参、鹿茸一样名贵的药材。在洞悉了宫廷世故之后,楼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贸然下笔了。就在楼英为难之时,朱元璋来了。从未见过皇帝的楼英,心生好奇,跪下之时偷眼观望,无意间看见朱元璋的皇袍上,一块玉佩晶莹剔透,心中不禁一动:我何不用皇上的玉佩做药引提高疗效。想到这儿,楼英提笔写道:莱菔子三钱,皇上随身玉佩做药引。
马皇后的病好了,朱元璋对楼英的医术赞不绝口。大赏之余,朱元璋对玉石能入药十分好奇,经过询问才得知,原来玉石入药并不是楼英发明创造的,《神农本草经》里早有记载:玉石咸寒,有除中热、解烦懑、润心肺、助声喉、滋毛发、养五脏、安魂魄、疏血脉、明耳目等疗效。马皇后积滞必生内热,用之为引,正合病机。
现代常见的药引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芯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芯草一小把为引。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为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1汤匙作药引。
红糖: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疗脾胃气滞、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等病症。
黄酒:酒性辛热,有舒筋活络、发散风寒等作用。用于送服治疗颈肩腰腿痛、血塞经闭、跌打损伤、疮痈初起等症的中成药,如活絡丸、通经丸、七厘胶囊、云南白药。每次10~15毫升,温热后送服。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痈肿疔疮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障翳散、牛黄解毒片等。可单用菊花10~15克煎汤送服,或加茶叶10克同煎送服。
酸枣仁:滋养心肝、补血安神、益阴敛汗。主要用于送服治疗心肝血虚、心悸失眠、体虚多汗等病症的中成药,如乌灵胶囊、灵芝胶囊等。单用10~15克水煎送服或3克研末送下。
芦根汤:有清热、生津、止呕、止血作用。送服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等症的银翘解毒片等尤宜。取芦根10~15克加水煎汤,以鲜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