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乾海
“百度”治病险酿大病
赵大爷去超市购买了一袋20斤的大米,抱着走了两公里,又气喘吁吁地爬到六楼,刚进家门放下大米,只觉得腰间的筋络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住一般,直不起来。孙子赶紧用电脑搜索“腰部扭伤”。“百度”显示,如果扭伤不超过10分钟,马上用冰袋或凉湿毛巾冷敷,可以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老伴听后,赶紧照做,30分钟后,赵大爷感觉好多了。由于方法得当,仅四五天,赵大爷的腰疼便宣告结束了。
有了这次成功的体验,赵大爷逢人便夸“百度”神奇,养成了一遇病就上网“百度”一下的习惯。
最近,赵大爷屁股上长出一个小硬疙瘩,一坐到硬椅子上便很难受。老伴打开“百度”,与网上的相关图片进行比对后,认定为“疖子”。接着从网上下载处方,可治疗一周后,“疖子”非但不见消肿,而且开始溃烂。赵大爷只好老老实实地去医院看医生。经医生检查后诊断,赵大爷患的是疔疮,因恣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同时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医生告诫,此疔疮看似是一般的皮肤病,但如果错失治疗良机,发展成严重病变也会危及生命。赵大爷与老伴闻说后面面相觑,大惊失色。
有病仍需及时就医
在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身体不舒服时的第一反应是找“百度”,看看网上怎么诊疗。有时答案确实准确,但过程中隐藏着一定的风险,比如有的慢性胆囊炎患者并无胆绞痛发作,只是感到上腹不适、嗳气、泛酸等一些消化不良的症状,患者往往误以为是胃病,长期按胃病进行用药而使病根未消,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经常百度看病的人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图方便、省钱;二是患了难言之隐,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三是寻求疑难杂症良方的人,尤其是一些患者病情到了晚期,常规治疗无效,就“病急乱投医”,在网上寻求各种治疗办法。
专家认为,通过网络查阅疾病资料确实有很多优点,但不少信息是错误或陈旧过时的,需仔细斟酌辨别。最新、最前沿的医学信息和诊疗办法往往掌握在正规医院的医生手中。因此,感觉不舒服时最好还是及时就医。
就医时沟通是关键
“我身体有点不舒服,就喜欢上网找原因,现在看个病多不容易啊,真要找靠谱点的医生就得去大医院,可上大医院看病实在太费劲!排队花去两小时,告之得做B超,结果B超当天排不上,得第二天上午才能做。最后好不容易见到医生了,看病总共两分钟。你问他问题,遇到耐心的医生还回答你,遇到没耐心的都懒得瞅你。”患者小严说出了大多数人就医的感受。
在专家看来,患者自行去百度查找,可以了解一些基本的医学常识和医学术语,这样再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更容易沟通。但是,网上的信息量单薄、片面且不专业,一些诊断和治疗意见仅供参考,并不能替代去医院就诊。
疾病的產生具有复杂性、多重性和易变性,绝大多数疾病若非专业医生或高科技医疗机器检查是不能准确诊断的。而且,医生看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年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积累。看病离不开望、闻、问、切,医生必须通过与患者面对面地交流和检查,才能对病情做出准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