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威红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笔者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运用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本文将结合几个活动教学法实例,谈谈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实践与反思。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具有教育性、社会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活动教学法的实施对于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
1.小组互助合作
教师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疑点、难点、矛盾点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综合学生的疑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并通过小组的集体活动,激发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学生们在讨论、交流、合作中,也提高了交往能力,完善了个性发展。
例如,《师生之间》这一课要求学生掌握与老师交往的艺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容易,个人的体会也不够深刻。于是在这一环节,笔者让4~6人一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并把这一抽象问题融入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瓦妮莎(故事的主人公)开始厌学、迷恋网络,认为老师课堂讲的知识网上都有,对老师不屑一顾,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教师指导各小组就“你认为瓦妮莎应该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倾听、交流、讨论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了本组的观点。最终与老师交往的艺术这一学习难点,在组内讨论和组间交流中得到理解和内化。
2.角色扮演
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表演欲,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表演活动,通过课堂小品的演绎,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设计《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这一课时,笔者创设购物中遭遇“打包卖”“跳楼价”“买一送一”的教学辅助情境,由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表演展示。笔者在角色扮演这一教学活动中发现,表演是学生行为习惯最好的展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运用书本中列举的消费者权利知识对其分析、评论,并从教学内容角度做出适当点拨。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掌握消费者九大权利,在角色扮演中实现了知识迁移。
3.时政演讲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是加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时事政治广泛涉及国情国策、法制、道德、心理品质等多方面。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入手,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能力,切实增强教学有效性。其中时政演讲,就是一项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培养学生能力的极佳途径。在《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笔者指导学生提前收集我国空气污染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形成了自己对时政要闻的认识,课前做了主题为“同呼吸,共努力”的时政演讲。演讲的过程中,在座学生无不被我国空前严重的雾霾问题牵动着神经,对国家社会采取的环保措施频频点赞。演讲后学生互评,有不少学生在点评的过程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明确了以后应如何做。最后教师简评,除了对一些模糊认识进行正确引导,也顺势引入“可持续发展战略”,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课堂辩论
在教学中,针对一些有争议性、学生有极大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由分组,展开辩论,教师做适时的点评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再创造能力。
例如“诚实守信”这一框题,为了加深对诚信守则和诚信智慧的理解,笔者因势利导引入课堂辩论:“实话必须实说”和“实话未必实说”。这一辩题瞬间激发了学生的争辩,在激烈的辩论中,正方通过对“实话必须实说”观点的阐释,明确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守则;反方通过对“实话未必实说”的论述,展示了生活具体情境的复杂性,生活中我们还要拥有诚信的智慧。最后,大家在辩论中达成共识:诚信的品德是高尚的,诚信的要求是确定的,但做到诚信的具体条件又是非常复杂的。诚实与隐私发生冲突时,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辩论,提升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社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生人格的健全和价值观的形成,最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持久地开展面向学生生活、具有趣味性的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和了解社会,培养利用课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性和责任感。
如笔者在《做负责人的人》这一节课,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学生们很积极,干得热火朝天,路人都像我们投来赞许的目光,有人还为孩子们竖起了大拇指。通过在实践中切身的付出与收获,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和社区环卫人员的辛苦,理解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每一位公民树立自觉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意识,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身的责任,并在以后的生活中懂得了感恩,乐于承担责任。道德教育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感会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
当然,活动教学法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活动教学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针对教学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活动教学法可以把多种活动形式有机地组合使用,这样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才更有活力,教育教学也会更有效。除此之外,活动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还须注意一些问题。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所谓教育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就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活动教学法,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我们既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共性,也要兼顾差异和不平衡,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活动方式,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有效性,做到与时俱进,赋予教学时代感,拓展教育空间,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活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除了运用好教材外,还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课堂教学。课程资源丰富多彩,不同的课程资源作用不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抓住学生动态,整合德育资源;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
3.活动与教学需要相一致,不盲目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与实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活动教学法,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要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体验情感、发展个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活动教学法切记“兜圈子”“绕远路”。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情,认真选择符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贴近社会现实的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使活动内容依托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至课堂之外,真正实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
总之,活动教学法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相一致,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吻合,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利于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初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积极提倡活动教学法,以此来构建现代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为新一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尽一份力量。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活动教学法必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成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