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琳
(合肥市包河区望湖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有别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次明确提出了“运算能力”这个概念,并且还是十个核心概念之一。运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近些年随着新教材中计算教学内容比例和难度的降低,学生计算能力明显不如以前。究其原因,除了计算的趣味性不足之外,教师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几年来本人一直围绕着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究。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梳理一下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在调整之后,计算教学仍然占了大量的篇幅。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更是占到三分之二左右。而计算能力培养的关键点就在于低年级,如果这时孩子们对计算有反感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到后面的学习。同时,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教学中大篇幅的连续计算教学,会影响到孩子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麻烦的是,许多一年级的孩子不用老师教都会算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甚至是100以内的。孩子们更不愿意学了。但是据我们了解,这些“会了”的孩子往往都是“知其然”,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设置孩子们熟悉、喜爱的情境,将孩子们带进情境里进行教学。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6的分与合时,教材上是三个小朋友,两只手上分别拿着一些气球,青菜老师问:“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样拿?”我们将这情境设计成这样:“教师节,咱们班有小朋友做了6朵花要送给张老师和时老师,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老师出示6朵花,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来代替6朵花拿在手里,来猜一猜,分一分。这个情境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兴趣,纷纷参与到活动里,最后有序地找出了5种分法。
2.用孩子们喜爱的语言方式来描绘所要解决的问题,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许多计算都是以小动物、小花等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出现的,这种计算练习的设置是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设置,用孩子们喜爱的表达方式来描述,孩子们就会快乐地去计算。如一年级上册练习三中有一题练习7以内的分与合,教材是这样设置的,如图1所示:
图1 一年级上册练习三习题
我们在教学时是这样引导:哇,这些花可真漂亮!你知道吗?他们都是迷人的数学花。因为这里的每一盆花身上都藏着数学的秘密。你能找到每盆花身上的秘密吗?大家试一试吧!通过这样地描述,孩子们马上激起了兴趣,积极投入观察计算。
3.以游戏或比赛的方式,促使孩子们喜欢计算活动。
孩子们的天性是喜爱游戏和比赛,那么我们就把这些元素加入到我们的计算活动中。如在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时,我们会在四人小组里用掷色子来练习口算。小组里每人都准备1个色子,根据需要练习的内容,在色子的六个面上写上不同的数字,每次用两个色子同时掷,然后进行加或减的计算。一人计算,其余三人评价,组长记分,记分结果会纳入我们的课堂得星统计表里。这个游戏里有动的环节,有偶然性的运气在里面,还有积分比的效应,儿童元素比较多,所以孩子们喜欢参与这样地计算活动。当然,游戏活动的形式要富于变化,不能老是一种。比如,当孩子们对掷色子疲倦了之后,我们又换成摸奖游戏,让孩子们自己出题写在一张张纸条上,塞进抽奖箱里在小组里摸奖计算。我们还建议孩子们找出自己常错的题或者自己出题写在抽奖纸上,比比谁出的题最有价值。除此之外,我们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计算大比拼,满分的同学会授予“计算能手”称号,颁发证书,以此将孩子对游戏、活动的喜爱转化成自身学习的内驱力。
4.数学绘本的引入,不仅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补充、拓展,更是调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带领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数学绘本。孩子们对数学绘本的热情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按照教材的设置,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匹配的绘本。如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带孩子们读了《数豆粒》《鼓鼓和蛋蛋的梦想》《最小的风妖精》《忙碌的星星工厂》等,到了二年级,我们选择了《小偷的黑暗银行》《大猩猩粑粑卖苹果》《买卖国的乘法队长》等绘本。在这些绘本中,有的渗透十进制计数法,有的渗透计算策略,还有的渗透算理等,对我们的计算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和简洁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而算理的理解、掌握则是实现这些特征的根本。只有掌握了算理,才能在计算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自然迁移,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因此,计算教学必须要重视算理。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算理的理解掌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动手操作是学生理解算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掌握算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表象支撑。
低段的孩子形象思维十分发达,抽象思维则很弱,即使到了中段,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是处于发展阶段,仍然要依赖于形象思维。而算理又是比较抽象的,所以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操作来帮助孩子理解算理。因此,小棒、计数器、算盘等都是学生掌握算理的好帮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12×3时,先让学生明确12乘3的意义,然后请学生摆出小棒,如图2所示:
图2 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接下来学生根据摆出的小棒就能很容易地说出算法:先算3个2根等于6,再算3个1捆也就是3个十等于30,最后算6加30等于36。算理清晰,算法也就出来了。接着,让学生结合刚才算小棒的过程用竖式计算,最后优化出简便的竖式计算方法。一切水到渠成,自然流淌。
2.教材中的场景图暗含算理、算法,为学生提供计算策略或探究方向。
教材中计算教学的很多场景图都设计得非常好,只要用心去研读,就发现其中的妙处。因此,充分用好教材中的场景图,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如图3所示:
图3 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
仔细研读教材,就会发现这个情境图的设计不仅符合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将算理、算法隐藏在图中。46用4盒羽毛球,每盒10个,再加上6个零散的羽毛球表示,然后将这些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问每个班分得多少个。在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结合小棒来分,那么答案呼之欲出。学生看着情境图就会很自然地想到:先把4盒整的羽毛球分掉,再分6个零散的羽毛球,然后就可以知道每个班分得2盒零3个,也就是23个。教材将4个十用4盒羽毛球来表示,6个一用6个羽毛球来表示,轻松地解决了除法竖式的算理问题和算法问题。
计算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表达,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将算理表达清楚,还要能够将计算方法表达清楚、规范。清楚、规范的表达可以将计算的错误降到最低。比如,我们在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例题是通过12×3来教学的。当算理清楚后,我们引导学生这样表达计算方法:12乘3,先从个位算起3乘2等于6,再算十位,3乘1等于3,得到36。循序渐进,到后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包括进位,一直是要求像这样说算法,慢慢地孩子们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自己计算时也能默默地说算法。带来的好处就是,按照算理理出的算法,有序、规范,计算的完整性得到保证,从低位到高位,进位数不会落下,正确率很高,少有出错。
小学时期的计算虽然占有大量篇幅,但是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的点,那么计算教学就会变得简单许多,计算的正确率也会相应提高。这几个关键点分别是:20以内的加减法,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因数和倍数的相关内容。
在这些关键点中,20以内的加减法是重中之重,是一切计算的基础,要达到脱口而出的地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20以内加减法搞好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不用愁,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正确率也会很高,以至于后面的整数、小数混合运算不用担心正确率。而因数、倍数的这个点抓住是为了服务于后面分数的运算。在教学因数、倍数时,要求100以内的质数必须要掌握,2、3、5的倍数必须敏感、熟悉。这样,到了后面学习分数的计算时,不会出现约分不干净或者通分错误,为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坚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