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与意义*

2019-03-16 03:31郑书建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家国乡土校本

郑书建 鲁 婧

(合肥市第三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区都在探索适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课程模式,努力实现“一校一特色,一人一课程”的课程建设目标。从安徽地区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也在近年逐步开展起来。如历史学科,合肥市教科院指导部分学校老师开发了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乡土史课程教材,如《安徽历史》《合肥历史》等。但客观上看,高中阶段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一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时更多的只是针对部颁教材部分内容进行扩展或补充,真正融合了课标知识的乡土历史校本课程还很少。相对来说开发较早、实施效果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课程改革意识较强的地区, 如北大附中、北京十一学校、上海中学、晋元中学等,而像中西部地区的城市课改意识相对滞后,国家课程校本化工程推动较慢,成果也不太明显。2017年我校历史组申报立项了《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研究》的课题并展开了相关实践性研究,目前已完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框架,同时在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开设了校本课。我们希望这次实践性研究对于本地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现就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简要谈谈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

一、基于乡土资源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现实意义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分为两类:一是把校本个性化,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整合、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使之更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二是设计开发新的历史课程,即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先期科学评估,并在本地乡土资源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教师小组为主体,借助于社会资源,开发学生喜欢的并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我校历史课题组老师主要就是利用合肥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来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对于传统教学,校本课程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选修的同学也普遍反映它更具亲切感。开展好校本课程,有利于丰富国家课程,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其现实意义在于:

1.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品格,弘扬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为家国同构、重视亲情等。新的时代赋予家国情怀新的内涵,如今家国情怀在提高民族凝聚力、提高公民幸福感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传统历史教学中,因为家国情怀往往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来表达,所以学生的感受程度不够深。但是,如果利用乡土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其内容离学生就会很近,学生也因此更能感同身受。合肥,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中涌现出包拯、 李鸿章、 刘铭传、张治中、杨振宁、逍遥津、三国遗址、 渡江战役纪念馆等丰厚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中,围绕着家乡而展开,讲述合肥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我是合肥人我骄傲”的爱家乡的情感,而爱家乡的情感又可以进一步升华为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从爱“小”家演变为爱“大”家。

2.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推进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因此,基于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除了课堂授课,还可以设计很多环节让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去完成课程。比如,如果要了解家乡名人包拯,学生可以走进包公祠;如果要增加对晚清名臣李鸿章的了解,学生可以去步行街上的李府观察、感受;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渡江战役的相关情况,学生就可以走进渡江战役纪念馆去一探究竟;如果想对合肥的历史有总体上更充分的了解,可以去博物馆里增加见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有老师的参与之外,也包括家长和社会资源的参与。比如,历史选修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假期申请担任一些场馆的志愿者,在培训后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参与一些大型场馆活动的服务工作,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们的历史知识,也能增强学生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3.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丰富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是近些年一直强调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在于要求学生掌握自我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有很多都属于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附有相应的设计活动,形式灵活、丰富,有实地参观也有论文撰写,有角色扮演也有学生辩论。设计这些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催生了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

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发展,而且对丰富历史教学的评价体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课程因为自身特点,评价手段相对单一,基本仍旧以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但是,校本课程却拥有更灵活的方式和更高的自由度。在最后评价的过程中,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除了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外,还包括教师观察 、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4.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素养

“选课走班”制的高中教育改革即将在我省全面实施,届时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建设将正式进入我省高中教育的实践领域,成为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彰显学校特色的重要途径。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并加以实施的过程,其中老师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一些改变,原来我们可能只是一个课程的“执行者”,但随着课程建设的开展,我们逐渐会演变成课程的 “研发者”。而对于校本课程的调研、设计、编写、实施、评价等过程,我们可能都是陌生的,因此老师要加强自学、集体研讨、培训交流,从而积极创新自己的教育思维,转变自己的课程观念。同时在组织形式上不允许我们单兵作战,需要形成一个教师团队团结协作、共同研发。目前,在高中新课改来临之际,我校历史组教师依托历史课题的研究平台,整合了合肥地区的乡土文化资源,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成功开发了符合校情且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校本课程,并在学校的支持下按计划顺利开课。从实践结果看,这进一步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一定程度上对合肥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也裨益良多。

二、基于乡土资源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方法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校情、生情及当地的社会资源来进行自主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主要是教师团队),涉及专业性问题时可以与社会专家合作,但不能动摇教师的主体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学校的支持、专家的引导和师生的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社会力量的理解与支持。从实践上来看,基于乡土资源开发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过程与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先期调研评估。高中历史教师一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自己擅长的知识领域进行开发校本课程,甚至部分老师在之前的工作实践中已经做了一些相关的探索,但可以明确的是先期的调研评估是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因为课程实施的对象和落脚点是学生与社会,所以课程开发前要对学校的发展文化与培养目标、学生的发展需要及当地的社会资源等进行充分调研评估,明确课程开发的价值所在。我校在开发《大湖名城 魅力庐州》课程时,先向全体学生和部分老师开展了“合肥乡土史”“校本课程”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整体显示学生们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及历史校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不足60%,但喜爱家乡文化并想了解的达92%,对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期待度达83.5%。数据表明我校开设基于乡土资源的历史校本课程是可行和必要的。

其次,制定课程开发目标及课程实施方案(含课程纲要)。课程目标是教师和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对后续的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有着直接指导价值。我校历史组老师在前期调研评估和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迅速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制定开发计划,分配工作任务。并借鉴国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托合肥乡土资源,制定了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课程实施方案(含课程纲要),报学校课程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

再次,课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在制定历史课程目标和课程纲要后,历史组老师要及时地多渠道收集资料,编写历史校本教学大纲,准备实施教学。同时学校教务部门做好全校校本课程授课统筹安排,开放网络选课系统让学生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课程达到合理的人数方可开课。历史校本课程因学科的特点,在组织实施时还要考虑其他授课形式的运用,如研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辩论)、讲座、实地参观等等。从我校历史课程实施的情况看,多种形式的授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特别是“正谊”大讲堂的开设已成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招牌。

最后,制定课程评价方案,规范评价过程。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落地环节。目前用的比较多的且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多维综合评价,它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评价形式:历史校本课程内容的评价,教师课程实施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根据我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展的实践,学生学业成绩评定除了笔试外还包含了答辩、论文写作、调查报告、课堂(或活动)参与等不同方面,分别按比例折算成分数后再合成等级总分,反馈到教务管理部门。评价的过程要规范,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价。从实践来看,在这一评价过程容易出现方式单一和标准不一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进而影响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应当规范评价过程,制定有效的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家国乡土校本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家国两相依
乡土中国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家国情怀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