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孙鹏杰
校译/ 汤菲菲
在刚开始从事教学的那几年,我充满自信地认为我的老师们教给我的知识都是正确的(通过时间检验也的确如此),而这些知识能够让我顺利地学习新作品,并且演奏得让人信服(事实上多多少少也是这样的)。然而,看着眼前这一团肉肉的还流着鼻涕的“熊孩子”,让我从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这一切都不重要。我逐渐开始关注该如何把这些小家伙从“钢琴白丁”变成一位真正懂音乐的琴童呢?我回忆了个人的启蒙阶段,却发现如此重要的第一步早就被遗忘了,当年的我也是一个没意识的“熊孩子”。而且我也发现,许多大学开设“钢琴教学法”这门课,学到的教学理论其实并不能完全运用到现实教学中。于是,我开始在如何有效地教孩子这一领域进行思考和研究。起初,我的目标很明确我的目标很明确在学生应有的水平上,教会他们弹好作品。我很快就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又总觉得还是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尤其是在每一次学生开始学习一首新作品时,总会让我感觉一切又从零开始了,尽管很多音乐知识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讲过了,甚至有些理念才刚刚学完,但学生还是不能举一反三地运用。
面对如此令人绝望而又不断上演的“剧情”,我开始把关注点从“让学生弹好”这个初级目标调整到了更高的追求。我开始思考,当一名钢琴老师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名老师究竟意味着什么?教学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回想起我在大学文科学院修的种种科目,以上的答案似乎是:让学生无师自通。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做好的那一天,就是老师成功的日子,学生独立的那一天来得越早,老师就越成功。
带着这个新的目标,我开始研究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时刻围绕着培养学生如何自立,尤其是养成批判式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种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是西方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旨。所以几年前当有人请我开展一个系统深入的关于幼儿钢琴教学的系列讲座时,我把这个十小时的讲座命名为“欧美少儿钢琴教学法”。我还记得当年为了制作这个讲座的PPT,我归纳、总结了以前很多的教学习惯,而在几百页幻灯片中,首当其冲的是这一页——“到底什么能让孩子在学琴生涯中达到独立?”虽然这个问题看上去挺复杂的,但其实学生在钢琴上达到独立只需要具备四个要素。
首先,学生必须能够没有技术阻碍地“操作”钢琴,也就是说弹奏技术要自然,要能驾驭弹琴中的各种技术难点。当然在儿童时期,学生并不需要百分之百明白自己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因为“幸福地无意识”才是童年的乐感来源,但是当学生成年以后,必须全面了解自己的一切技术是怎么运作的,否则他将无法过渡到成熟的艺术家阶段。那么“知道一切技术是怎么运作的”意味着什么?简而言之,即明白身体跟弹琴该如何协调配合,肢体要怎么动才能让钢琴发出想要的声音。当然看上去很简单的一句话其实蕴藏着很多含义:表面上技术是速度、力量和准确度等,但这些背后都需要自然性、持久性和多样性。关于这部分内容,后文再展开讨论。
众所周知,技术是要服务于音乐的,而就算拥有了一双“黄金手”,如何用音乐思想去指导这双手就是下个问题了。这是一个复杂又简单的话题。意大利钢琴家米开朗基利曾经说过:“一切信息都在乐谱上,只要你知道如何读。”乐谱就是所有音乐思想的起点。起初,我们当然会把注意力放在最基本的内容上,比如读五线谱、数拍子以及读懂谱面上最基本的标记,如强弱和连断等。但当我们更进一步思考,我们会对乐谱的标记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比如乐谱中的一个小连线,作曲家要用这个小连线告诉我们什么呢?从表面上看,他告诉我们要连贯地弹奏,但是随后我们会知道,这个小连线的含义远不止一个简单的运音法。作曲家同时还告诉我们,这个小连线下包含的一组音是一小乐句,而这个小乐句包括了开头、走向发展和结尾。为了确定这个乐句的走向,我们还必须联系上下文分析这一句的前面和后面在“说”什么,跟这一句的关系是什么,从而保证音乐的连续性。说到这里你觉得我说完了吗?还没有!除了上下文和当下的这个乐句,我们还需要把无数乐句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段落,而这些段落最后也会再次有逻辑地组合起来,变成一首完整的作品。所以千万别小看这一个小连线,它其中隐藏着巨大的含义。音乐中的每一个小记号背后都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意义,而且不同的作曲家(甚至同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独特记谱法,所以贝多芬和肖邦的重音记号弹奏法是完全不同的!关于不同作曲家这个话题,我们除了读懂了无数的标记,还需要通过音乐的基本元素(节奏、旋律、和声、对位和结构)来学习作品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地通往艺术巅峰。大师的演奏魔力主要来自于他们的音乐思想,三言两语也解释不清,但为了简化,我选择用一个成语来表达——人如其食。你在音乐中怎么“养活”自己,你就是什么样的音乐家。对我来说,读谱是青少年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因此教材的选择也变得一样重要!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读谱和教材那么重要,为什么孙老师先提技巧训练,然后再提音乐思想呢?”因为培育音乐思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通过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曲目量积累慢慢达到的。小孩儿不也是先学步了,再开始慢慢认识这个大千世界吗?
音乐思想让我们的音乐拥有一个完整的画面后,技巧就能让我们的音乐画面实现,但是仅实现一首作品是不够的,因此就有了关于产量的问题了。就像普及教育要求学生大量阅读一样,一个完整的音乐学习过程也需要大量浏览音乐作品,这个过程是要伴随一生的,当然从小就能先打好厚实的基础是最好的。快速地学习各种音乐作品,并且一学就掌握得非常牢靠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很多职业演奏家单凭这一种能力就能在事业上非常有成就,哪怕他们的演奏并没有太多深度!而且,只要是经常演出的钢琴家,肯定都有过必须在几天内马上完成某部大作品的“惨痛”经历,并且现在还能活着告诉你他们“自虐”的故事。那么我们把这种快速学习和牢靠掌握的技能叫什么呢?当然就是叫练琴呀!有效率的练琴本质上就是精力、时间和质量权衡三者的过程,即怎么样能在最短的时间能保证最有质量的练习并且耗费最少的能量。这本身就是一种技巧,需要花很多年去调整,逐渐掌握然后再调整。
换做以前,文章到这里可能就结束了,可是近几年我越来越重视一些看似跟音乐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但是这些内容都会最终影响到学生的音乐和人生。正如老话所说,先会做人,再会弹琴。换句话说,学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音乐家,就必须先学会如何独立地做人,这是知易行难的!这里就涉及儿童行为心理学领域,尤其一个关于脑科学的研究领域叫作“执行力”,“执行力”就是执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的能力,比如写一篇文章、学一首曲子或者做一桌子好菜(顺便提一下,以上这三样我都擅长)。执行力的培养在童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现在的我宁可牺牲学生的一些音乐成就,就为了教他们如何管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毕竟,哪怕孩子赢得了世界上所有的奖项,可是他却不懂得处理和掌控自己的人生,那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一直秉承一个理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我的教学中,即使是最聪明的学生,也至少需要花一年多的时间才能开始独立起来,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调整周期需要两到五年。当然,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花两年去真正地学好某样东西似乎不算什么,而且也肯定比毫无目标地学习几年后半途而废、落得一场空要强。另外,学生掌握了这个独立学习的基本技能以后,我发现他们的学习就很容易融会贯通,并且上课时可以展开各种各样的话题,我有时候真的觉得我跟学生之间就像两个成年人在对话,即使对面坐着的不过是一位八九岁的小孩儿……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除了有关于技巧训练、教材选择、高效练琴、执行能力以外,我还会就音色、背谱、指法等话题进行讨论。在未来,我很期待通过文字为你们继续分享我的“钓鱼”经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