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竑昆
2018年10月30日晚,国家大剧院国际钢琴系列音乐会终于迎来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匈牙利钢琴家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的钢琴独奏音乐会。说到席夫,古典音乐界的乐迷们并不陌生,他被称为继“古尔德之后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巴赫钢琴演奏家”,两年前刚刚登台国家大剧院演奏协奏曲的他,又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钢琴独奏音乐会。
安德拉斯·席夫,1953年出生于匈牙利,曾在布达佩斯与伦敦学习钢琴,20 世纪70年代录制的莫扎特唱片奠定了他杰出钢琴家的地位,80年代之后,席夫则致力于演奏巴赫音乐,其演奏的巴赫音乐极其准确经典,同时又充满新意,为世界乐坛瞩目。之后,席夫开始在欧美各地巡演,与世界各个著名的交响乐团,以及著名的指挥家都有合作并录有唱片。其在德奥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等人作品的演绎上造诣极高,与兰基、科奇什一起被称为“匈牙利钢琴三杰”。
这场音乐会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曲目安排,席夫最擅长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均有涉及。他将勃拉姆斯的四套钢琴小品中的三套(Op.117、Op.118、Op.119)完整地倾情奉献给中国观众,并将其穿插在其他四位作曲家的作品中。上半场第一首曲目是舒曼的《幽灵变奏曲》,之后便是勃拉姆斯的《三首间奏曲》(Op.117),用莫扎特的《a 小调回旋曲》(K511)放在勃拉姆斯《六首钢琴小品》(Op.118)前作为穿插,结束上半场的演出。下半场的第一首曲目,选自《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的最后一首《b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9),之后是勃拉姆斯的最后一套《钢琴小品》(Op.119),在曲目单的最后,席夫奉上了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降E 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从节目单的安排上就不得不为这位年过六旬的钢琴家所折服,如此庞大的节目单与作品量,对于青年演奏者来说都不能说是一项轻松的任务,其安排上的精妙与豪华更是为这场音乐会增添了精彩。
这场音乐会另一个不同寻常的亮点就是在所使用的钢琴上,席夫在国家大剧院为他准备的三台钢琴中选择了其中一台,这台施坦威钢琴是国家大剧院三台独奏钢琴中音色最细腻、声音最温润的一台,很符合席夫演奏细腻、变化丰富的特点。席夫在来中国时,还带了他的私人调律师托马斯,以便为这场音乐会亲自调律,并从德国带来了幅度更大的钢琴撑杆,安装在了大剧院的钢琴上,让钢琴的琴板幅度开得更大,这样能发出更加洪亮且细腻的声音。
音乐会开场的第一首是舒曼的《幽灵变奏曲》,是舒曼患精神疾病后创作的最后一首作品,克拉拉说“这部作品是天使在这位病人面前吟唱的赞美诗”。席夫于2012年录制的《幽灵变奏曲》唱片刚刚获得“国际古典音乐奖”(ICMA),这部作品作为钢琴家的“暖手曲”实在太合适不过。席夫对舒曼的演奏是十分注重研究的,他更看重舒曼作品中内在情绪与动力的把握,也曾在布达佩斯的图书馆里发现了舒曼《C 大调幻想曲》的另一种版本。
席夫在演奏这首作品时,更加看重变奏与变奏之间的内在连接与对比,第二变奏的左手织体缓缓流动,右手的旋律温暖,不如其他钢琴家那样热烈,第四变奏的g 小调,席夫对旋律节奏型做了一个Rubato,使得旋律略有迟疑,并在高潮处有一个小的突弱,让声音更加具有立体感,最后一个变奏急中带缓,有着向前的动力,整个演奏逻辑缜密。
第二首是勃拉姆斯的《间奏曲》(Op.117),勃拉姆斯的这三套钢琴小品全部创作于晚年,这时的勃拉姆斯整个人都处于情感近乎崩溃的状态。这些作品每一首都有着各自特定的情绪或情景,但都渗透了勃拉姆斯对生命的思考,是作曲家一生创作的总结。
席夫的这首《间奏曲》弹得中规中矩,第一首在席夫手里没有特别多的情绪,干净简单、质朴严谨。第二首分解和弦式的织体席夫弹得速度偏快,有些急,但好在全曲的整体速度控制得当,显得不那么焦躁。
接下来是莫扎特的《a 小调回旋曲》,这首曲子的调性给人些许忧郁与伤感,在席夫的手里,每一次的回旋主题都有不同的变化,回旋主题间的连接部分弹得十分精致,巧妙地连接了后面的乐思。
之后是勃拉姆斯的《六首钢琴小品》,这套作品在今晚的演奏中或许是大家最有争议的一个。在中场休息时,笔者听到许多观众的讨论,多半是认为席夫对这套作品的处理有些松散和随意,不够精致,或是觉得席夫的处理和他们之前印象里的Op.118 有些“出入”吧。
我认为这些出入与争议的存在,首先表现在音乐层面上:席夫将这套作品的整体结构拉紧了一些,具体在第二首《A 大调间奏曲》上,可能一部分观众还认为席夫将第五首《F 大调浪漫曲》中的抒情性的乐句表达得过于急躁了,显得不够那么优美。但整套作品中每一首小曲间的诠释并不是天差地别。因此我觉得从宏观角度看待整套的Op.118,席夫有着对整套作品的宏观把控力,以及个性的诠释。其次,在技术层面,席夫对勃拉姆斯的速度,以及节奏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诠释,这当然是基于对谱面速度以及节奏的精准把控,但在不同的乐曲间,席夫会将两个速度接近的作品在速度上有更加明显的变化。
下半场的第一首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的第24 首《b 小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69)。“巴赫”是席夫的标签,也是许多乐迷慕名而来的原因。席夫本人曾说过:“巴赫是我人生的中心,每一天的开始我都要弹巴赫,巴赫的作品在精神层面、情感层面、智慧层面都很深厚,每个层面都能给予我满足。”这一首作品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上册中比较有分量的一部作品,席夫的演奏干净利落,声部之间的对位十分清晰严谨。席夫对巴赫演绎的伟大之处便在于他非常注重对巴赫音乐之中的精神研究及其演绎,具体体现在他演奏的细腻的变化和精准的认知上。这一点博得了所有观众的认可,但在正式曲目里只有一首是巴赫作品,难免让人不够满足。
下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是贝多芬中期奏鸣曲的代表作《降E 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Op.81a)。席夫本人曾经多次录制过《贝多芬32 首钢琴奏鸣曲》的全集,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元旦发布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由环球唱片公司发布。席夫也曾在伦敦开过贝多芬奏鸣曲的专题讲座和大师班,更是在贝多芬1817年使用过的钢琴上演奏过。因此,席夫这次对于“告别”的诠释,是十分令人期待的。
“告别”这部作品作于1810年,席夫将乐曲开始的由三个音组成的“告别动机”用起手加手腕落键的方式,每个音送得很深,使这个第一乐章的核心动机显得十分有意味,后面的附点下行弹得却十分铿锵有力、不拖沓,相比他2008年录音中的那一版更加有气势,在结尾时也更加肯定,降E 大调主部主题的三个八度在席夫手里像一个传递的纽带,连接起后面的旋律,声音剔透洪亮却温润细腻。席夫在一些休止符处的起手,以及踏板的干净利落都贯彻了德奥钢琴学派严谨细腻的传统。
第二乐章的演奏是富有新意的,席夫在一些长音的转换里用了更多的强音和左踏板。我最开始注意到的是席夫的音色,他的长音比其他的钢琴家演奏的更加厚重,甚至有些sf的意味,但是却在他左踏板的掩护下,让声音变得立体起来,且每一个音转换清晰。在弱音处理时,席夫的延音踏板用得更多,可能是音乐厅的回声效果,导致一部分泛音在延音踏板的使用后飘到音乐厅空中有些空灵和回旋的状态。
第三乐章的重逢非常有气势,席夫在这一极其快速、活泼的乐章里,表现得十分的轻松,虽在一些地方有些叠音的失误,但丝毫不影响这个乐章热情的迸发。在最开始的快速跑动的十六分音符,席夫就用很快的速度和重量把音乐推到高点,给人一种来势汹汹的感觉,但在真正的“重逢主题”出现后却显得如此温暖与质朴,之后的八个重音,前两个是正常的单指指法,但后三个音席夫是用1 指与2 指一起击键,使得力量更加集中。在第二次主题再现的时候,席夫用更快的速度将音乐冲到高潮,整个处理大胆豪放,颇有一种年轻气盛的冲劲,在最后一次分解八度的快速跑动后,席夫在结束句的气口做了一个十分具有新意的突弱处理,之后的主和弦全力冲上去,结束全曲,完成了整场音乐会正式曲目的演出,观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面对中国听众热情的掌声,席夫为大家带来安可曲目。在安可环节,席夫依然主打巴赫作品,仿佛是给只听了一首巴赫而不够尽兴的乐迷们送上精美大礼。第一次返场演奏,席夫为听众带来了巴赫《随想曲》,音乐表达十分具有思索后的成熟意味。之后第二次返场,席夫为大家带来了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这部作品是席夫的拿手绝活,整体速度很快,也很有气势,颇有一些炫技的意味,但是在席夫手里,并不会因为炫技而丢失巴赫音乐内在的连接与灵魂,每一个气口、重音及声部的连接,演奏依然精准,这种速度下的高质量难得的可贵。随后,席夫又伴着观众的掌声回到钢琴面前,这一次他一口气演奏了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的后两个乐章。第二乐章悠长绵延、充满深情,第三乐章大气磅礴、恢宏炫丽,将巴赫作品的演奏功底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大利协奏曲》的结束后,观众们依然不尽兴,全场起立为大师带来最热烈和真挚的掌声,席夫被中国观众的热情感动了,在一次次地敬礼谢幕后又回到钢琴前,弹起了莫扎特《C 大调钢琴奏鸣曲》(K545)的第一乐章,短小精致的旋律打动着音乐厅的每一个人。在这首曲子之后,席夫又返场三次,分别为大家演奏了舒曼《快乐的农夫》、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中的咏叹调,以及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为孩子们创作的小曲》。《快乐的农夫》欢快明畅,《咏叹调》细腻委婉,《为孩子们所作的小曲》则给人温暖与心灵上最直接的打动,故乡匈牙利的短小旋律在席夫手上十分深刻而动人。
在观众们的又一次响起的热情掌声中,席夫用三次谢幕感谢中国观众的热情,并用一个小小的玩笑巧妙地回应了观众们的热情,同时又不失礼节:他坐回钢琴前,全场又一次鸦雀无声,但这次席夫却是抬起手盖上琴盖,并起身敬礼,结束了这一次的音乐会。
席夫著有“钢琴思想家”的美誉,他非常注重作品的学术研究与演奏之间的融合。他也曾说:“我在演奏一部作品时会精读。”他经常会为了演奏好一部作品而从作品的手稿和历史资料中寻求答案。他的演奏严格遵循乐谱标记,忠于作曲家的意图,却绝不会拘泥于刻板的教条,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独到的理解与本身的演奏技巧融合,给听众带来无限惊喜。
在音乐会结束后的采访中,席夫说道:“这真是一次非常难忘的中国音乐之旅,感谢中国的观众,相信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一定会更加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