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 要: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新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高中地理教学变革就是改变传统教学,寻求新型教学模式来应对教学中的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变革创新;创新能力
一、农村高中地理教学中“变革和创新”的现状
1.地理教学被忽视
笔者所在的地区,地理学科在初、高中阶段都不重视,初中阶段只进行会考,高中阶段分必修和选修,选修并不纳入高考总分。高中阶段选修地理的学生较少且基础较薄弱。因此,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尤其在农村高中情况更不乐观。
2.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多而复杂
笔者所在地区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是鲁教版,必修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其中自然地理科学性较强,内容较多且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很难理解,逐渐失去學习兴趣,教学难度很大。
3.教师的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提升慢
教学中,教师不能及时转变观念,课堂仍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导致现阶段的农村高中地理教师思想保守,创新意识淡薄,学生创新能力低。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变革与创新
1.创新性教学理论引导的变革创新
第一,创新性教育理论
创造教育理论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所以教育要努力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这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逐渐对创造性教育有所觉醒,90年代,我国大部分学校开展了素质教育,为创新教育打下了基础。
第二,创新教育要完成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能有意识发现问题,大胆想象、创新,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创新毅力
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怕失败,不顺从权威,学会质疑,并能经得起失败、打击、克服困难的毅力,让他们认识到创新的意义。
(3)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研究发现人的两个半脑分工不同,左脑负责复杂记忆、语言、逻辑等方面,右脑主要负责想象、灵感等。创造教育就是要训练学生的大脑具有创造力、想象力,促进大脑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2.“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模式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创新教学模式:依据创造理论、现代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目标,以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为依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进行学习和创新的教学基本结构与活动程序。
教师在“自主、互助、创新”新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转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
农村高中的地理师资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为了追求升学质量,长期实行传统式教学,学生缺乏自主、互动、创新意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都比较低。农村高中地理教学倡导“自主、互动、创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细小渗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第二,农村高中地理“自主、互助、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从思考和探究中获取知识,从自主、创新学习中获取成就感。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质疑、思考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激励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读图、制作简单教具、查阅相关资料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训练地理思维,建立好地理知识体系。
(2)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提供民主、平等的平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评价,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供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设置合理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并及时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学习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3)培养学习创新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互助、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地理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拓展、探索课本以外的未知世界,并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的培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东方出版中心,2001:135.
[2]沈立艳.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型创新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3]韩敏,周申立,康艳梅,等.新课标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