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彩云,周 静
(湖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诗歌与人类的起源、发展一同前进。它是一种有节奏、韵律特征,言辞简洁,结构多样,用于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文学文体。其语言凝练,形象性强,且富于音乐美。而诗歌英译带有译者的美学观和价值观等,是一门独特的艺术。
在对艺术的追求愈来愈强烈的今天,千古名篇《将进酒》在西行的过程中,也受到了西方学者们的重视。但由于诗歌的独特性及文化差异,《将进酒》原诗的理解对于国外读者来说相对较难,因此要求《将进酒》的译者灵活地运用翻译策略。近年来,《将进酒》的译文时有错译等现象出现,为解决此类问题,译者们开始重视关联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笔者意图从关联论出发,对比许渊冲先生和赵彦春先生对诗歌《将进酒》的英文译本中的部分段落,探究更好地英译《将进酒》的方法,尝试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贡献微薄之力。破灭,抱用世之才而不遇的满腔悲愤,于是借饮酒放歌宣泄情感。在对比其英译本前,笔者会介绍诗人、创作背景以及诗歌鉴赏。
诗歌《将进酒》为唐代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所创。彼时诗人已年过五旬,仕途受挫,政治理想
诗人李白的诗歌风格浪漫,想象丰富,具有节奏、声调之美,便于吟诵和记忆,且能像音乐一样给人带来愉悦感。
本诗《将进酒》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虽大唐表面上依旧强大,但暗地里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当时唐玄宗沉迷于女色而不理朝政,奸臣当道,官场弥漫着一股浊气,权贵只顾奢华享乐。地方官吏收受贿赂,审案敷衍,导致冤案无数,百姓们怨声载道。李白对于这种境况颇为不满,却束手无策,只好借酒销愁。
在作此诗之时,李白距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经长达八年之久。在官场遭受挤兑后,他便只身远离长安,开始了以东鲁和梁国为中心的周游。这日,他和挚友岑勋在嵩山的密友元丹丘的家里做客。三人登高畅饮,李白也正值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抒满腔不平之情而作此诗。
诗歌《将进酒》属于三五七杂言古体诗,虽篇幅不长,却震古铄今。迄今为止,《将进酒》已被译成多种语言。
此诗频繁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斗酒十千”、“万古愁”等数词,表现李白豁达的胸怀和豪迈自信的气度,又毫无空洞浮夸之感。整篇诗歌的情绪基调起落有序,从悲伤到欢乐,从狂野到义愤填膺。到篇尾时再转狂放,阐扬了其怀才不遇的愁闷与百般无奈之感,反映了其独具一格的美学造诣。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却不显杂乱无章,让生命的旋律在句式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诗句以散行为主,用“岑夫子,丹丘生”、等精炼的对仗作为点缀,使全诗铿锵有力;押尾韵生、停、听、醒等,使诗歌富有语音的美感和感染力,把诗歌的内容升华得更为具体。例如诗中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展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以及拥有的豁达胸怀,同时昭示了华夏子孙的家国情怀。可谓是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Sperber和 Wilson提出关联论,并区分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其中明示——推理模式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
明示——推理模式由推理模式发展而来。根据该模式,在同一个交际过程中,推理和明示相联合,并作为此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出现。发话者进行明示,通过给出明示符号来表达自身的意图。听话者则需要基于发话者给出的明示符号,推断出发话者的意图。
例如: Amy: Let's go fishing, shall we?
Harry: We'll take a vacation for a few days from tomorrow.
1.If we are leaving tomorrow,then we won't need fish.
2.If we are leaving tom orrow,then we won't be able to go fishing.
3.If we don't go fishing, then we won't have any fish on our return.
该例句中,Amy对于Harry的回答的解读会根据语境的区别而各异。Amy和Harry实际情况是明天要出发,可是行李还未收拾完,所以Amy依据Harry的回答能找到的最佳关联是没有时间去钓鱼,从而选择以上几个可能语境中的第二个的推理。
在《关联:交际与认知》里,Sperber和 Wilson区分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就是话语理解是尽可能花费小的努力,人类的认知就通常与最大关联性相契合;而最佳关联是在话语理解中花费有效的努力后获得的充分的语境效果,交际只期望出现一个最佳关联性。
根据关联论,听话者使用上下文假设来推断发话者的意图解释,这可以作为演绎推理的前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听话者可以证明说话者的意图。由于对话语的解释所带来的一组语境假设总是可能与说话者所设想的不同,因此交际总是存在失败的可能性。
关联性原则证明了选择第一个可理解的解释是合理的,一个理性的沟通者可能认为这是最佳相关的。只有当存在这样一种解释,并且这种解释是有意的,沟通才会成功。
Gutt以关联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翻译关联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的行为,此过程不仅涉及语码,而且要根据变化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在对源语言进行解析和翻译的过程中,语码选择的依据也是关联性。
且翻译的效度是第一位的,信度是第二位的”。成功的翻译交际的产生依靠最优语境效果的传达和再现。语境的选择则依赖关联性,在寻求关联时,若已知的语境不足以形成最佳关联,则需扩展语境。扩展语境的主要方法有:“回顾过去,将曾使用或已推导出的假设加入语境;在语境中加入相关概念的百科知识术语;在语境中加入将直接从现场情境中获得的信息。”
诗歌的翻译实践具有三元关系,即诗人—译者—译入语读者。其中诗人为发话者,译入语读者为听话者,译者则具有双重身份。在参与诗歌英译的实践时,译者首先要作为听话者,依据诗人的明示符号来推理原诗,然后寻找最佳关联,再作为发话者将此作为明示,向译入语读者传达诗人的信息与本意。译入语读者则需根据译者寻到的的明示进行推理,得出与诗人表达意图相同的解读。
理解了《将进酒》原诗的含义,再用翻译关联论来分析许译本和赵译本。粗看较难发现这两个译本的区别,但若认真琢磨用词、用句等,便会发现其间莫大的区别。
汉英两种语言的遣词造句习惯各异,为使译入语读者能充分理解原文,诗歌词汇的贴切翻译是最基本的要求。
例如:“金樽”
许译本:wine-cup
赵译本:empty cup
该诗篇为“劝酒歌”,译入语读者本就能解出读此处的“金樽”为酒杯,则不必再用“wine”来修饰“cup”,许译本偏理了诗人的意图。而赵译本巧妙地用“empty”一词与诗句中的“空对月”相关联,将饮酒诗意化,既传递了诗人的原意,又易于译入语读者产生共情,还展现了原诗的玄妙之境,使原诗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得到了实现。
再如:“钟鼓馔玉”
许译本:rare and costly dishes
赵译本:Bells, drums and dainties
诗人首先通过“钟鼓馔玉”描述出达官显贵们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进而表现他认为荣华富贵和功名非永恒,因此都不足为贵,只愿永远沉醉不再醒的思想。
笔者将许译本和赵译本对比,发现许译版省略了钟鼓,不能完全传达诗人认为“钟鼓馔玉”不足为贵,宁愿长醉的郁怒情绪,偏离了诗人的意图。而赵译本更趋于和原诗一致,因为赵先生不仅保留了诗人在远大抱负无法实现时内心的愤慨和想要表达的语境效果,且增强了译诗的节奏感,实现了最佳关联。
为再现原诗的精彩,诗句的翻译也需联系前后文,并做到译诗如诗。
例如篇首的两组排比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许译本: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s bright in chambers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ough once it was silk-black?
赵译本:
Don't you espy
The Yellow River surge down from the sky;
Up to the sea it does tumble and flow.
Don't you espy
To my white hair in the mirror I sigh,
That at dawn is black and at dusk turns snow.
句中两个“君不见”,从二维——时空的角度,用夸张的手法绘声绘色的渲染出奔腾而下的黄河一去不复返的宏伟风光,以大自然的不朽反衬生命的脆弱易逝。
但许先生在进行第一个明示—推理时,并未成功地从文字的表面推理出诗人的原意,也未描绘出黄河之水仿佛从天而降的气吞山河之势,导致译入语读者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赵译本的既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又延伸意义,将江河之水汹涌澎湃地席卷而出的恢弘表现得出神入化,成功寻觅了原诗与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再如:“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许译本:A host should not complain of money he is short,
To drink with you I will sell things of any sort.
赵译本: How can a host claim to have money least?
I shall buy more and drink up to you all.
到此时,诗人酒兴甚高,诗情再入狂放,既与前句相呼应,又营造出起伏感,引出篇尾慷慨激昂的表达。
许译本平铺直述,未能阐释出诗人轻钱财,执着于酒的真情实感,致使原诗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尚未实现。而赵译本的运用特殊疑问句进行表述,和许译本相比,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和渲染力,使诗人酒酣耳热的形象跃然纸上,艺术表现更为成熟,且易于译入语读者体会诗人的豪纵之情,成功建立起了原诗和语境间的最佳关联。
综上所诉,将许渊冲先和赵彦春先生对诗歌《将进酒》的译本相比,赵彦春先生的译本可读性更强。首先,赵译本忠实于原诗而进行阐释,使诗歌极具代入感,成功传达了诗人暗含的意图。其次,其相对较易理解且贴切的词汇可再现原诗风貌。最后,译诗言简意赅,又前后对照,涵义也有所拓展,实现了译诗与译入语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促进了诗歌翻译作品的交流和文化传播。
因此,在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诗歌英译,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心境,文化内涵,并剖析原诗意义。再根据原诗的明示信息进行推理,找出诗人的本意,并评估出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用译入语读者最易接受的方式传递意义,传达充分的语境效果,从而实现最佳关联。此研究结果可为汉诗英译的教学,以及中英文诗歌的对比研究提供指导,也可为译入语读者通过对关联理论的分析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等提供帮助。
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还可将诗歌《将进酒》的更多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或从其他角度探究《将进酒》,这将促使英译理论的进步和我国诗歌的传播,提升我国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