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

2019-03-15 21:04:08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含义英文词语

赵 芳

(山西大学 商务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愈发密切,加强英语与汉语对比分析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由于文化环境的不同,中西方对语言的理解有着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双方对词语的理解上。中国人对词语的理解通常与说话者的语气密切相关,同一个词语会出现不同的隐含义,而西方人就很难理解汉语中的这种隐藏含义。

一、文化差异下的词义区别

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主要指向有三点。首先是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化是不同历史的产物,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由于文明起源的不同,文明的内容就有着明显的差别。例如中国大致属于河流文明,因此对河流的敬畏程度明显更高;而希腊是海洋文明,往往更倾向于敬畏海洋[1]。文明的属性导致在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出现最为频繁也最受敬仰的往往是河神,而在希腊神明体系中,海神往往更受人们的敬仰。文明起源的不同,也决定了生活方式、生活习俗的不同。由于中国以河流文明为主,因此在古代中国实行刀耕火种,其民以农作物为主要食物来源;而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因此其民以渔猎为生,以海洋物种为主要食物来源。其次是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结晶,涵盖了一个国家古人先贤的智慧,各国古代先贤的思想虽有共通之处,但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其后人的思想也就存有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人讲究含蓄委婉,而美国人则讲究直白率真,而这种文化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的困难。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如果是由他来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工程,那么美国就很难制造出原子弹;同样,如果是由奥本海默来引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中国也很难搞出原子弹。因为,杨振宁为人随和,适合领导中国团队;而奥本海默为人直白率真,适合领导美国团队,这就体现出了两国文化的明显差异[2]。最后是宗教差异。宗教对于文明的影响力甚为巨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宗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人们的精神面貌。例如我国的儒教讲究修身齐家、内圣外王,道教崇尚无为而治,而西方的基督教崇尚的则是主动忏悔。这种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对中英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深有影响,对两国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也是影响甚巨。

(一)普通词语的词义相异

英语与汉语在词汇意义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汉语词语普遍具有隐喻意义,而英语则很少有隐喻义。其主要原因在于,汉语往往讲究深蕴,词语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就有所不同,在不同的语境下通常会引申出不同的语义。而类似的词语放在英语之中,则仅仅代表其本身的意义[3]。例如“再见”,在汉语中这个词语的意义非常多,除了其本身代表的告别义之外,还能够引申出“送客、离开”的意思,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其表达的含义会更多;但是在英文中“BYE-BYE”一词普遍代表的就是“告别”的意思,很少有人给这个词语过多地赘述其他含义。再如“儿子”,在汉语中这个词语除了代表一种称谓,还能够代表一种侮辱,是一个多含义的词语;但是英文中的“SON”一词,所代表的仅仅是“儿子”这个称谓,没有其他的含义。

其次,英文词语的某些含义在汉语相应词语中没有对应的含义。例如“蓝色”这个词语,在英文中,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心情,表达一种忧郁的心情。但是在汉语中,“蓝色”仅仅是一个最为简单的颜色词,它没有过多的意思。再比如“SEX”这个词语,在英文中具有“开放”的意思;但是在中国话里,它仅仅是“性感”的意思。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的文化差异,或者说是双方思维模式的不同。

再次,同一个词语,有时英语与汉语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这与两者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两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其所崇尚的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别。例如,在中国,“龙”是一种象征,是中国人最为崇敬的对象,历代皇帝都称自己为“真龙天子”,代表的是尊贵及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在英文中,“龙”这个词代表的是邪恶、黑暗、恐惧;龙是与教会相对立的黑暗势力,因此它就带上了“黑暗、邪恶”的含义。这是基于传统文明的不同而产生出的词义的变异[4]。因此,在进行翻译或者中西文化交流的时候,此类问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

(二)颜色词方面的词义差别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英文中的颜色词所代表的含义与汉语中相应的词语的意思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红、白、绿”这三个类别的颜色词。

在中国,红色往往受到人们的喜爱。例如,我们的国旗就是以红色作为基调,在我国传统婚礼中也通常喜欢用红色物品;在春节期间,中国人家家户户都悬挂红色的春联和红色的灯笼。可见,红色在中国象征着喜庆、热烈,具有“红火”的意思。但是,在英文中红色一般代表着不吉利,以英语为第一语种的人群通常把红色与流血、瘟疫、灾难等联系起来。因此,在西方很少有以红色作为基调的东西,而使用红色作为标志的机构如医院、血库等,多与流血有关。同时,在西方人想象出来的鬼屋中,也是常以红色作为基调的,因为红色能够彰显出阴森恐怖的氛围。在西方人的眼中,红色简直就是恐怖的象征——可笑的是,这似乎也成了红军往往不受西方人喜欢的原因之一。

在丧葬礼俗方面,中国人一般采用白色作为主调。白色之所以成为不吉利的颜色,是因为这种颜色往往与鬼神相关联。因此,在中国婚礼、运动会等带有喜庆意味的活动中,往往会规避白色的出现。但是,在西方人的眼中,白色却是一种美好的颜色,它往往代表着纯洁和忠贞,因此在他们的婚礼中通常是以白色为基调的。例如,来自西方文化的婚纱就是以白纱作为主要材料的,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同时,在西方的一些规格较高的活动中,有身份的人往往喜欢佩戴白色胸针,用来彰显自己忠贞的品格——而在中国,白色胸针和白色花朵则专门用于葬礼中。

绿色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颜色。在中国文化里,绿色是一个较为美好的颜色,其主要代表着新鲜、环保和天然。中国人大多喜欢绿色,也崇尚绿色生活,使得许多场合都会出现绿色,例如街边广泛使用的绿色植物,以及家中装修时采用的绿色色调,甚至有一些人偏爱绿色的衣服。但是在西方,绿色的意义则完全不同。在国外,绿色通常代表着青涩、稚嫩、刚出道、好骗等,是对人的一种贬义评价。国外一般把绿色标志发给职场新人,也用绿色来暗指智力低下的人。

(三)谚语和成语方面的文化相异

成语和谚语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中西两者在谚语和成语方面的文化相异现象也比较明显,这主要表现在比喻和联想两个方面。有时为表达同样的语义,中西两者会用到不同的谚语或成语。如,“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在汉语中用以表示对方完全不理解、不明白;而与之相类似的语义,在英语里表达为“to cast pearls before the swine”,直译为“珍珠在猪猡面前”。“瓮中之鳖”翻译为英文是“a rat in a hole”,直译为“洞中之鼠”,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当人们把某些品质或特征通过联想与某些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不同民族之间表现出来的差别也比较明显。如“泰若自然”在西方人眼里就是“as cool as a cucumber”,但不能把它翻译成“像黄瓜一样凉爽”;“守口如瓶”则是“as close as an oyster”,同样不能把它理解为“像牡蛎一样”。中国人常用“无风不起浪”来暗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预兆和原因的,英语里相近意思的谚语是“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可以看出两者的语法范式也非常接近。

二、文化差异下的词语空缺

汉语与英语诞生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两者之间的词语缺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

(一)英语独有而汉语空缺现象

英语独有而汉语空缺的现象比较常见,特别是英语里的一些代指和特定的隐喻在汉语里是难以见到的。例如“报纸”一词,在汉语中一般只能表达这个词语的基本意思,即纸质刊物的一个类别;而在西方语言中则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西方报纸的刊发不需要承担复杂的法律责任,因此“报纸”这个词语在英语中常常和他们所谓的“言论自由”关联起来。

(二)汉语独有而英语空缺现象

汉语独有而英语空缺的现象也是较为常见的。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由此衍生出的一些语言形式往往也就带上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例如“叶公好龙”之类的成语,简单的四个字中暗含着蕴义丰富的典故,在英文中根本没有类似的表达方法,这是因为成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除此之外,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还与我国的民俗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由于英语与汉语所处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因此两者在词汇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现象严重影响着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因此,要做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合理转换,就需要语言工作者不断钻研,从双方文化背景、文化特征等方面不断进行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含义英文词语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46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词语欣赏
英文摘要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5:41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财经(2016年19期)2016-08-11 08:17:03
英文摘要
虚荣的真正含义
学生天地(2016年16期)2016-05-17 05:45:55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