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的《去吧,摩西》等文学作品中的生态观解读

2019-03-15 21:04:08翁蜜娟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艾克摩西福克纳

翁蜜娟

(莆田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所暴露出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愈发明显,且愈演愈烈,如何正确认识并协调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命题。早在上个世纪初期,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在面对美国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问题持以了高度的关注,成为了最早将生态批判理念融入到文学创作中的小说家。威廉·福克纳通过独特的写作技巧将其思想融入到作品之中,所创作的诸多小说作品包括《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等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表达了生态忧患意识,展现了自己的生态观,为美国生态批判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面对当前愈演愈烈的环境危机,正视与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威廉·福克纳的生态观为和谐生态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指导。对此,以威廉·福克纳的经典短篇小说集《去吧,摩西》为文本,从人与荒野、动物和土地之间的生态关系进行深入解读,进一步了解其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态观,为构建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全面思想认知。

一、 威廉·福克纳与《去吧,摩西》

(一) 威廉·福克纳人物介绍

威廉·福克纳,于1897年9月25日出生在密西西比州北部的新奥尔巴尼一个正逐渐走向没落的家庭,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南方人。威廉·福克纳的文学创作之路深受其曾祖父威廉·克拉科·福克纳和他母亲的影响,其《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约翰·萨托里斯上校就是在其曾祖父的基础上创作的人物形象,还有其创作作品中坚强的女性角色如艾米丽、珍妮婶婶等均是以母亲为原型[2]。威廉·福克纳自年少起就立志像曾祖父一样成为一个作家,自小就博览群书,阅读莎士比亚、康拉德等人的大作,从欧洲文学中疯狂吸取养分为其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在他13岁时就已经发表了诗歌以及短篇小说,随后在书店工作期间拜读大量的世界文学作品,在1925年12月出版了首部长篇小说正式开启了文学创作生涯。在1962年因突发心脏病在拜黑利亚逝世,享年65岁。威廉·福克纳是上个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也是非常高产的美国作家,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19篇长篇小说和近百篇短篇,其绝大部分小说如《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叫做“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3]。在1949年与海明威、加缪等众多作家角逐中凭借《我弥留之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先后在1955年和1963年因《寓言》和《掠夺者》获得普利策奖。威廉·福克纳的创作对美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的创作对加西亚·马尔克斯、莫言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 《去吧,摩西》及创作背景

《去吧,摩西》,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并于1942年正式出版。该部小说是由《话说当年》《古老的部族》《熊》和《去吧,摩西》等七篇短篇小说构成,并以最后一篇的短篇小说名称命名[4]。这七部短篇小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可以构成完整的立体结构,是威廉·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去吧,摩西》对1859年至1940年100年时间里麦卡斯林家族的兴衰变化、历史变迁进行了描写,其实质是反映了美国南方的发展与变迁,可谓是整片南方土地的缩影[5]。《去吧,摩西》的创作时期正是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工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南方环境的破坏与恶化,威廉·福克纳等小说家深感忧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去吧,摩西》应运而生。对此,《去吧,摩西》中对荒野、动物以及土地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中《古老的部族》《熊》以及《三角洲之秋》这三部短篇小说还被称为“大森林三部曲”。在《去吧,摩西》中采用了象征隐喻、神话模式以及意识流写作手法,极具艺术价值。《去吧,摩西》正是凭借其独特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丰富且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20世纪经典文学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二、 《去吧,摩西》中的生态关系解读

生态文学离不开对自然的描写,《去吧,摩西》亦是如此。威廉·福克纳作品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在于鲜明生动的自然书写,在《去吧,摩西》中对自然生态进行了大量的描绘,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对此,从人与荒野、动物以及土地三个方面对《去吧,摩西》中所呈现的生态关系进行深入解读。

(一) 人与荒野的关系

威廉·福克纳是自然之子,有着的荒野情结。在《去吧,摩西》中,尤其是“大森林三部曲”中荒野与森林为故事情节的发生提供了广阔的背景,从一开始就勾勒出广袤的荒野。“他们讲述的是关于荒野、大森林的事,它们之大,之古老,是不见诸任何文件契约的……”[6],在古老而巨大的荒野与大森林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渺小与脆弱。威廉·福克纳还将荒野与大森林拟人化,赋予其人格特性,“巨大无比、公正无私而又无所不知”“这荒野似乎在躬下身子,在稍稍向他倾斜,凝视着他们,谛听着,不算不友善”[7]。在山姆大叔的教导与指引之下,艾克读懂了荒野的精神,领悟了大自然的法则,从荒野中获得了勇敢、谦恭、怜悯、以及忍耐力等高尚美德与品质。在艾克的眼中荒野并不是危险、可怕的,而是深厚的、沉思的。艾克还将森林当做妻子、情人,用自己毕生的时间与精力来保护她。面对的荒野需要秉承着敬畏之心,它孕育了“老班”,也孕育了人类,荒野与人类是紧密相连的,最终艾克扔掉了“文明的污染物”回归荒野。

(二) 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去吧,摩西》中,威廉·福克纳将“老班”、“狮子”以及其他的动物赋予了与人相同的地位,利用“他”而非“它”来进行称谓,认为动物与人类是平等的。在山姆大叔的眼中将动物类比人类,当“狮子”追“老班”受伤时山姆曾表示“就像是一个人……,跟人的做法一模一样”,遇到一只公鹿时他会用契卡族语言“噢咧,酋长,爷爷”与公鹿打招呼来以示尊敬,可见山姆认为动物和人类具有相同的地位[8]。艾克在回归荒野后用印地安礼仪向遇到的一条毒蛇打招呼,可见艾克对山姆动物观的认可。小说中在对每年猎人猎熊行动描绘成“去向那头他们甚至无意射杀的大熊作一年一度的拜访”[9],认为该活动其实质是一种朝圣行为,难怪当“老班”被猎杀后山姆会倒在荒野之中并结束自己的荒野生涯。在大自然中动物不会贸然攻击人类,当人类对荒野与林中的动物进行伤害时,“老班”会予以反击,偷走玉米棒子、破坏陷阱、拖走牲畜并吃掉,可见人与动物需和平共处。在《去吧,摩西》中通过借助塑造山姆和艾克两者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人与动物是平等共存的思想。

(三) 人与土地的关系

在《去吧,摩西》小说的开篇第一页就清晰地表明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土地并不是属于个人而是属于所有人的,就跟阳光,空气和气候一样”[10],更是在“大森林三部曲”中通过艾克放弃庄园的继承权来宣扬大地伦理道德。艾克通过借用《圣经》里的话“不是让人和他的后裔一代又一代地对一块块长方形、正方形的土地拥有不可侵犯的权力”[11]来否定土地私有化。艾克认为土地并不属于任何人,是人类所共有的,需要用自然法则去善待它,并指出应在“兄弟友爱的气氛下共同完整地经营这个世界”。在《熊》的末尾,艾克返回荒野找寻山姆的坟墓,认为他们并没有死亡“只是自由的呆在土地里,其本身就属于土地”,可见人类本身就是大地的一部分,是命运共同体,并不存在私有之说。

三、福克纳《去吧,摩西》中表现的生态观

福克纳的《去吧,摩西》拥有着隽永的思想内涵,深刻展示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表达了在工业文明不断发展下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通过多样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了自己的生态观。

(一) 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去吧,摩西》中福克纳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关系,当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类的生存也会受到影响,呼吁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小说中对荒野、森林以及动物人格化,并运用生动的语言如“无处不在”“巨大的”“沉思的”等来对自然生态礼赞,这与后面森林被砍伐、荒野消退和动物被猎杀形成鲜明的场景对比,引人深思。福克纳在文中描述着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着自然的,“从那里开辟出种棉花的小块地,随着岁月过去又发展成大片棉田然后是种植园。鹿和熊走出来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大路然后是公路,镇子逐个儿在路旁蹦出来,在塔拉哈契河和葵花河边蹦出来……”“当听见火车的笛声时,它慌张、疯狂地跑开,爬上了它遇到的第一棵幼小的彬树,爬到再也没法往上爬的地方,抱紧树干,像人会做的那样缩着脖子躲避着人向它投掷的一块块石碴”[12]等等都展示了在人类生产活动下对自然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并且还通过倒叙手法将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感叹生态环境的改变,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尤其是具有象征大自然意义的“老班”非正常死亡,警示着人们若不与生态和谐相处则最终会走向灭亡。

(二)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去吧,摩西》中还深刻且猛烈的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人们为了金钱利益疯狂地砍伐树木,“这里出现了一座已盖了一半的新的木材加工厂,建成后要占两到三英亩的面积,而堆积的铁轨不知有多少英里长”,人类无止境的砍伐让不断逼退森林,再也听不到美洲豹的吼啸,甚至让小熊惊慌恐惧的待在树上三十六个小时。福克纳借用《圣经》用“一条肮里肮脏的不伤人的小草蛇”来比喻托运木材的小火车从而强调其的罪恶。通过讽刺性的手法展现了以“人类为中心”的工业文明对森林、荒野与动物所造成的前所未有的伤害,将人与生态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强烈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艾克认为不能随意对环境进行掠夺,他通过拒绝继承庄园的实际行动来进行抗议,并通过辩论指出人类与其他物种是命运共同体,倡导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是平等关系,实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三) 希冀重新构建人的本质

在《去吧,摩西》中揭示出造成自然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是贪婪无尽的人类,人类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造成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失衡。对此威廉·福克纳借助《圣经》构建了一个具有“神化”意义的艾克,将高尚、美好的品格赋予他,通过艾克主动放弃继承庄园以及作为木匠回归荒野的怀抱等来对生态正义进行强调。借由“替罪羊”——艾克的道德意识与神性光辉来表达福克纳希望重新构建人的本质的美好愿望,重建人格尊重以及对自然的尊重,实现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共存关系的建立,重塑一个和谐、平等的生态社会环境,推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前行。

四、 结束语

《去吧,摩西》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福克纳的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与《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等作品一样蕴含了深切的思想内涵,体现了福克纳的生态观。福克纳通过自然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书写,对自然生态进行了礼赞,也揭露了在日益恶劣的环境问题,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呼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通过重新构建人的本质来构建稳定、完整的生态系统,这对于当今生态环境现状提供了指示。

猜你喜欢
艾克摩西福克纳
得到的都是笑脸
爱箱常满
莫愁(2020年22期)2020-11-18 15:38:28
爱箱常满
没见到他
小丑鱼吞石记
摩西奶奶
威廉·福克纳的《熊》
母象艾克家的往事
瓮底的世界——试论福克纳小说中的瓮及相关意象
《摩西,山之人》主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