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商业人才培养中的学徒制及其现代启示

2019-03-15 20:53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徽商学徒徽州

张 浩

明清徽州商业人才培养中的学徒制及其现代启示

张 浩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31)

学徒教育是明清徽州商业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实现了家庭、学徒、店铺、商帮的“四方”共赢。学徒生活充满艰辛与磨砺。徽州学徒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德”与“能”并重,在职业态度上要求“勤于身”且“敏于事”,在为人处世上讲究“谦恭”而“谨慎”,在商业道德上讲究“立品”与“尚德”,在从商技能学习上力求做到“精”与“专”。徽州学徒教育可以为现代学徒制提供借鉴:重视教育属性,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立德树人,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健全管理体制,保障合法权益。

明清;徽州;学徒制;职业精神

徽商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商帮,从明中期至晚清称雄商界三百余年。在商业经营的同时,徽商十分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商业教育机构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学徒制成为徽州商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学徒制也称为师徒制、艺徒制,是指学徒在职业实践中,通过“师傅的传帮带”习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技术和职业素养。[1]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明清徽州学徒制集商德、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能力培养于一体。其人才培养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徽州学徒制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一)学徒制——徽州底层民众职业和身份流动的主要途径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人口剧增。徽州人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经商。于是,出现了“天下之民寄命于民,徽民寄命于商”的现象。徽商多出身贫寒,在踏足商界前,多有一段习商做学徒的经历。“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广泛流传的徽州歌谣反映的就是古徽州人外出习商做学徒,俗称“做伙头”的现象。出生于徽商世家的现代学者胡适在其自传里写道,徽州子弟一般在十二、三岁时便被送到江浙等商业发达城市“自家长辈或亲戚的店铺”里学做生意。[2]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王阳明“心学”在徽州的广泛影响,深藏在徽州人思想深处“重士轻贾”的旧有观念开始转变,经商的职业意识开始觉醒。在当时商业教育机构普遍缺乏的情况下,当学徒成为出身寒微的徽商子弟接受商业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成为实现身份流动和职业转换的主要途径。

(二)学徒教育——家庭、学徒、店铺、商帮的“四方”共赢

学徒教育对徽州社会底层家庭及其子弟、接收学徒的店铺乃至整个徽州商帮来说都是一种共赢。对徽州贫困家庭来说,狠心将“十二三岁”的子弟“往外一丢”——送去做学徒,既是一种迫于生计的无奈,又是一种出于现实的选择。不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而且为子弟的生存发展寻得一条出路。对学徒来说,拜师学艺是谋生立业的一种手段。相对于读书取仕这一狭窄的社会流动机制,学徒教育是他们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对接收学徒的店铺和雇主来说,收纳学徒既可使本行业积淀的宝贵经验、技艺技术得以传承,又可有效地利用徽州廉价的人力资源为其商业经营活动服务。对尤重宗亲乡谊的徽州商帮来说,出于密切的血缘和地缘关系的考量,他们十分自觉地承担起对从业子弟“提携的义务”[3],学徒教育让徽商宝贵的经商经验和资源得以世代相传,促进行业发展后继有人。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学徒制奠定了徽州商帮长盛不衰的人才基础。

二、徽州学徒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艰辛”、“任重”而“无怨”

徽州学徒在招收、培养、出师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为确保培养的可塑性,学徒的招收年龄以“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之间为最佳。[4]学徒期限没有固定的年限,一般是三年,三年之内没有特殊情况不准回家。学徒在初进店铺的一两年里一般仅充做杂役使用,每日里扫洒庭院、擦桌抹灰、添砚水、润笔头,还要细心侍候师傅、师娘,“舀水与人洗脸、烧香、冲茶”[5],工作琐碎、枯燥乏味。如此做上一两年,才有机会真正接触到与技艺有关的工作。

徽州民谣有许多反映学徒生活的内容,从中可以管窥徽州学徒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学徒生活充满了艰辛和屈辱。他们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学徒苦,学徒愁;头上戴栗色,背脊驼拳头”。“三餐锅焦饭,两个咸鱼头”“手似乌鸡爪,脚如炭柴头”。[6]徽州学徒在幼小的年纪里,背井离乡,每日里长时间地劳作,睡不安寝、食不温饱。有时要受到雇主的苛待,挨打受骂司空见惯,还经常担心被撵出店门、遣还乡里。绩溪民谣《写封信啊上徽州》反映了一位徽州学徒内心深处的重压与誓言,“心中记住爹娘的话:茴香萝卜干,不能自己端”。在徽州,学徒者一旦被遣送还乡,学无所成,便被讥为“茴香萝卜干”(谐音“回乡落魄”),职业前途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能否熬过学徒这一关直接关系到个人一生的前途和命运。鉴于此,面对“任重而艰苦”的学徒生活,他们不但毫无怨言,反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觉地把艰苦的学徒生涯当作职业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种磨砺。学艺期满,通过考核的学徒或被留在本店升为伙计,成为正式的雇佣者;或改投别店,在积累了一点资本之后自立门户开店,逐渐挤入徽商的行列。

三、徽州学徒的教育与培养:“德”、“能”并重与全面培养

徽州学徒外出学做生意,以进典当行、钱庄及杂货铺为多。明清徽州民间流传有大量记录从商和培养学徒经验的商业书,其中“又以徽商编纂的最多”。[7]作为早期商业职业教材,这些商业书涉及从商的规范、经验、技能和商业道德等内容,对学徒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学规矩:“勤于身”与“敏于事”

当学徒先要“学规矩”。许多徽州商业书开宗明义就加以强调这一点。《便蒙习论》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本清代徽州民间商业书。其书序写道:“人生世间,士农工商,各习一艺……虽居四民之末,岂不学规矩乎?”[8]接着便是谈做学徒的诸多“规矩”:“习学生意,无论店之大小,必须尽力而为之”,“必须清晨起身,洒扫精洁。呼唤作事,即当立起应对去做,不可推诿迟误,事毕回明”,“至于宾客往来,认识人面,装烟泡茶应酬,凡事不可贪懒,又不可违拗方命也。”商业书《典务必要》也提出,初入店铺的学徒,“习学生理,务须勤俭为本,不可懒惰。”“当宜早起迟眠,照应门户……”“此乃立身之大纲也。”这些内容讲的是做学徒的一般规范,即为人学徒应当态度端正、手脚勤快,勤勉于事、不可偷懒。做事要井井有条,待人接物更要掌握分寸。如此几年培养下来,学徒们大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艰苦奋斗的品质。

(二)学商业道德:“立品”与“尚德”并重

任何行业都有职业道德,经商更是讲究商业道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里说的“道”便是指商业道德。“贾而好儒”是徽商最为显著的特征。“儒”与“贾”的相辅相成、完美融合是徽商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他们把儒家伦理精神应用到商业实践中,把儒家道德作为生产经营的商业道德标准,把儒家的做人之道升华为整个商帮的经营之道。

徽商对学徒品行及商业道德的教育尤为重视,将学徒品格修养的塑造放在首位,主张先做人、后做生意。“学小官生意(即做学徒),立品为先”,行走坐卧饮食皆有其品,“务要端方,必成体统。”[9]《典业须知》指出,从事典当行业者在品行上必备“敦品”、“勤务”、“节用”、“务实”、“远虑”、“细心”、“惜福”、“体仁”等要求。[10]《便蒙习论》围绕谦虚、受训、敬长、学贤、尊称、自重、和众、服善、谨言等九点阐述了学徒在与不同身份的人交往以及与各种社会关系接触时应当遵循的准则。

(三)学从商技能:力求“精”与“专”

徽商子弟入店铺做学徒的出发点是为了学手艺。学习掌握商业经营的技能技巧,为将来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做准备就显得尤为关键。徽商在学徒教育中,注重向学徒传授从商技能与经验,促使学徒在实践中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惟专而精,生道植矣。”[11]“专”与“精”体现了徽商对于学徒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徽州算法名闻天下。有的商业书将“算法”与“辨银”列为学徒应当掌握的首要本领。其他诸如“学量升斗、写字、信函及包扎、货色好歹、价目多寡、时候涨落、销路粗细、本业事务等皆为经商基本技能,件件以精为贵”。徽商所从事的行业中,有些技术要求较高,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如茶行,茶叶从收购到制成历经十几道环节。只要一环出现问题,就会影响茶叶的销售。又如典当业,从业学徒不仅要苦练复杂的当字写法,还要掌握珠宝首饰、锦缎布帛、皮货毡绒、书籍字画等类物品的鉴定方法。

徽州学徒学习从商技能分外用心。白天,师傅同来客谈生意时候,侍候一旁留心学习;晚上,挑灯苦学珠算、写字、记账等技能。学徒之间也常彼此切磋、交流心得。道光时期,两淮著名盐商鲍直润在做学徒时候就私下与师兄弟约定:今后不论何人,但凡学得一丝半点真本事,都要互相交流,这样一天相当于几天的收获。

(四)学待人接物:“谦恭”而“谨慎”

学徒学做生意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人打交道,懂得待人接物。这也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书《生意经传》提醒学徒立身处世要做到“谨慎小心”,不可“放荡轻狂”,在与店中的亲戚朋友、来往的买卖客人交谈时,要做到“平心定气,和颜悦色”,不可粗心暴气;与人闲坐也要想方设法找一些话题来聊,可“叙叙寒暄,谈谈时话”;交谈说话要“谦恭逊让、言正语直”;店里来了客人要恭敬地“请茶”、“奉烟”;柜上做生意要做到“挺身稳立,礼貌端庄”,不论贫富,要一视同仁、一样应酬。另外,做学徒要谦虚好学,学会“受教听说”,不可口拙怯场,嫌大人啰嗦而面露不耐烦之色。如此,人家才会“尽自己才情教你”。学徒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后,才能在未来的经商路上做到游刃有余。

四、明清徽州学徒制对建立现代学徒制的启示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有效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我国在借鉴德、英、澳、美等国家现代学徒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的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背景下,通过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不仅要坚持“拿来主义”,更要善于从自身的历史传统中寻找借鉴。

(一)重视教育属性,注重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明清徽商在商业经营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诚信敬业等优秀职业素养是他们商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当下职业教育内容需要重视的一面。徽州学徒的教育与培养除了知识技艺的传授,还包括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育养,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雇主或者师傅要求学徒在学徒前期做各种杂活,其实是对学徒沟通协调、抗压能力、执行能力、服务意识等综合能力的考察与培养。反观当前的职业院校教育过于强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生产一线的需求、难以达到行业企业标准。此外,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往往更关注培养学生那些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技能,忽视适合整个行业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鉴于此,现代学徒制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教育属性,避免出现“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注重发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突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育

明清徽州学徒制是集技能操作和德育素养于一体的全方位人才培养方式。修身立德为先,能力培养为要。徽商极其重视以仁心信义为核心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既是徽州商人坚守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徽商获得巨大成功的秘诀所在。在当今职业人才的培养中,应强化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高校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优秀企业文化以及工匠精神等传统职业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也应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实现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言传身教”是古代学徒制的基本教育理念。学徒知识技能的获得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边看、边干、边学的。徽州学徒知识技能的获得也是如此。当师傅在同顾客谈生意的时候,学徒就侍候一旁留心学习师傅们迎来送往的礼貌态度、待人接物的言谈举止、经手买卖的方法技巧等。徽州学徒教育属于个别教育形式。学徒在技巧方法越来越熟练的情况下,开始在师傅的监督下向独立完成过渡。在自然的工作过程中,师傅在一旁不时加以指点和传授。这种随机的传授是一种结构松散的教学形式,会导致学习的针对性欠缺,学习周期长、学习效率低下。此外,学徒期满,徽商在对学徒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的同时,还要顾及徽州鲜明的地缘、业缘关系的影响和家族、宗族等血缘关系的利益,有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性。培育人才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每一个步骤与环节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价。只有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连续性,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健全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合法权益

徽州学徒制客观上在商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学徒相较于雇主(师傅)在身份上、地位上的从属性与不平等性,长期处于被剥削被压榨的境地,他们既是店铺里的“学小官儿”,也是伺候店铺老板或师傅的仆人,更是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学艺期间,以从学为事,几无薪资可言。学艺期满,还要为所在商号帮工一到两年,在此期间,领点低微薪资。一年以后,必需经由本店师傅考核通过和对外引荐,“他号方能信用”。可见,商铺愿意接收学徒,除了徽商出于血缘、地缘、业缘考虑的相互提携之外,利用廉价的人力资源为其盈利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开展校企合作,校企要充分保障学生(学徒)的合法权益,保证其合理报酬。这就要求政府要健全和完善校企一体的管理体制,推进校企利益融合,在保障学徒利益的同时兼顾企业和师傅的权益,以确保学徒教育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明清时期的学徒教育是徽州商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对徽商的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在求生存谋发展的重压下,学徒经商成为徽州底层民众职业和身份流动的主要途径。一定程度上,学徒教育实现了家庭、学徒、店铺、商帮的“四方”共赢。徽州学徒生活“任重”而“劳苦”,却不失为职业人生成长路上的磨砺。徽州学徒教育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能”并重,在职业态度上讲规矩,要求“勤于身”且“敏于事”,在为人处世上讲究“谦恭”而“谨慎”,在商业道德上讲究“立品”与“尚德”,在从商技能学习上力求做到“精”与“专”。中国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应从徽州学徒教育中寻找借鉴,重视学徒制的教育属性,注重对学徒综合能力的培养,加强立德树人,凸出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充分保障师徒的合法权益。

[1]刘晓.我国学徒制发展的历史考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72-75.

[2]胡适.胡适口述自传[M].唐德刚,译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5.

[3]王昌宜.明清徽州的职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6(1):113-118.

[4]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245-248.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典务必要[M].//近代史资料总71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2.

[6]张浩.从徽州民谣看明清徽商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J].皖西学院学报,2013(8):112-115.

[7]王世华.论明清徽商的职业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8(1):1-12.

[8]王振忠.抄本《便蒙习论》——徽州民间商业书的一份新史料[J].浙江社会科学,2000(3):131-138.

[9]生意经传[M].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

[10]朱正周.小议徽州学徒[J].新乡学院学报,2010(1):101-103.

[11]重修古歙县东门许氏宗谱[M].安徽省图书馆古籍部藏,1737年刊本.

Apprenticeship Adopted in Huizhou Commercial Talents Cultivation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Its Modern Enlightenment

ZHANG Hao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business reserve talents in Huizhou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helped realize a win-win situation among families, apprentices, shops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s. The apprentices had to work very hard and were trained in many ways. In Huizhou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apprentices’ comprehensive quality was highly emphasized, ethics and abilities being equally important. Specifically, the apprentices should be both "diligent" and "flexible" in dealing with business, "humble" and "discreet" in dealing with others, "honest" and "virtuous" when it comes to business ethics, and "proficient" and "professional" in terms of business skills. Huizhou apprenticeship education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as follow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ducational attributes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ability cultivation;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mphasizing teaching by words and examples, and optimiz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alent cultivation; improving management system and safeguarding apprentices’ legitimate rights.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Huizhou; Apprenticeship; professionalism

2019-06-14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xjgxyq201903);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AGZ18031)

张浩(1982—),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讲师,硕士。

10.13685/j.cnki.abc. 000443

2019-11-11 13:56

G710

A

1671-9255(2019)04-0063-04

猜你喜欢
徽商学徒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州绿荫
魔术师的学徒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