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019-03-15 19:44朱宇强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朱宇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径。

一、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在“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南。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促使信息化成为社会、组织及个人的基本属性,深刻而深远地影响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为了因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以云计算为基础和技术核心,加速了中国从云计算建设阶段向普及阶段的步伐。

互联网时代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单向传递走向双向互动。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知识的创造者,人人都是知识的共享者,人人也都是知识的获取和使用者。教师与学生、教育组织与非教育组织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教育资源不再集中于学校、科研院所等,知识能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传递与融合。

同时,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霸权主义、文明冲突、民粹主义等观念不断抬头,世界形势错综复杂。而中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面临重大历史机遇,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新形势下,一方面如何更好地阐释历史机遇、时代挑战和新的历史方位,是思政课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各种思潮、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对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00”前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方法、理论素质、道德修养等能够通过多种网络媒介与社会现实相互动,形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与其成长过程中的信息环境和信息内容密切相关。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的形成具有更强的不确定性,给思政课实现教学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迎接挑战,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重要使命。”[2]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便捷地、按需地从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及服务),资源可以快速供给和释放,使管理的工作量和服务提供者的介入降低至最少”[3]15。海量的各种信息资源充斥于互联网中,且能够极其便捷地获取。传统的师生教学、师生互动给当代大学生所提供的信息量,与其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相比,如同沧海一粟。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共享者与使用者。大学生通过各种客户端、APP,能够独立、迅捷、廉价地接收各种所需信息;能够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成为新的信息发布者。同时,“受众表达渠道得到充分扩展,话语权去中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4]133。此外,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倾向,喜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历史与现实的激烈批判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但大学生又普遍阅历有限,认识问题不够全面。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观点趁虚而入,迎合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主义、猎奇心理、盲目跟风等倾向,诱导、误导大学生形成不科学的和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而教师的课堂授课在新媒体使用、信息获取量等方面,与之相比较为薄弱。部分教学内容的实效性、时效性与学生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思政课重“立”,重在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重在帮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重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缺乏辨识力,受片面、偏颇的言论、观点影响,对思政课抱有或多或少的“偏见”与抵触情绪。这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观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只有主动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探索与信息时代相协调、相融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实现教师的自我完善、提高,与时俱进,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实效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让学生终身受益;另一方面,思政课又不能单纯采用在线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甚至用网上学习替代课堂授课。高校思政课不只是注重知识传授、理论学习,更是注重知识背后的价值观引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灵真善美的播种者。思政课教师要“增加青年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其将爱国情、强国志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动自觉”[5]58。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

随着“互联网+ ”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国内各高校、研究机构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建设、SPOC混合教学模式不断涌现,“激活了师生教与学互动学习活动”,“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6]129。

如何应对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笔者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在本校和兄弟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六个学期(2016年-2018年)的教学改革实际,尝试探索了“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课混合教学模式,总结经验与不足,求教于方家。

(一)“慕课+课堂教学”的探索

借助于“慕课”平台的开放性资源,不仅可以吸纳优秀教育教学模式与成果,还能够扩充课程容量,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但使用慕课不等于另一种形式的“看视频”,不等于用慕课取代课堂教学,更不等于替代教师的职责与工作。自2016年开始,笔者一方面引进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的思政课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积极积累、准备相关材料,申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以更好地探索慕课与课堂教学的融合问题。

案例:

“纲要”课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章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尝试组织学生线上学习南开大学姬丽萍教授主持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26个课题——“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研讨“全民族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敌后战场的作用与地位”“抗日统一战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抗战时期党的建设”等问题。

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作用较为了解,但又会忽略抗战时期党在民主根据地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慕课学习,对这一内容有总体上的把握与理解,课堂上再对细节问题和慕课中的难点进行解读与研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完成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一方面将慕课学习、测试、讨论等作为综合评判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将线上、线下学习内容、学习体会进行汇报、展示,建立动态学习档案。

(二)“微课+课堂教学”的探索

微课短小精悍、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易于分享。它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独特的呈现方式营造主题式的单元“小环境”,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在传统教学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资源。

案例:

“纲要”课第三章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中“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我们制作了8分钟的微课,以革命者、普通民众、黎元洪、辜鸿铭等人在辛亥革命前后对辫子去与留的态度为例,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问题。提出问题: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结论自然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本章节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学生对教材上提出的论点要么难于理解,要么认为是政治宣传的需要,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论断。我们将抽象、宏观的理论具体化为辫子的去与留的问题,通过对辫子问题的分析、阐述,解释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与教训,同时,也为此后讨论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的产生与确立埋下了伏笔。8分钟的视频内容,能够非常简便地在网络课程及其他云平台上共享,利于学生学习使用。

(三)“网络媒介+课堂教学”的探索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7]8大学生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主力军,在年龄、经历、生活习惯等方面易于接受微信、QQ、微博、抖音、bilibili等微平台、视频平台,乐于参与到其中。他们在接受教育时偏向于地位上的平等,内容上的轻松、活泼,表达上的多元对话,形式上的休闲、舒适。微平台、视频平台能够给他们一个在相对自主的氛围下自由表达的空间。但新媒体、微平台又具有较高的自由开放性,各种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都能够呈现其中,信息鱼龙混杂,随意性极强。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够拥有微平台的发言权、话语权,那么这些微平台就会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冲击。

案例: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重要而特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互联网时代,一些所谓的公知、大V等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对社会现象、政府政策、甚至国家战略方针等提出相对激烈的批判,传播一些伪科学、谣言等。在明星效应与理想主义倾向的叠加作用下,一些观点对大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在微平台、视频平台上拥有话语权,主动引导学生使用微平台、视频平台等。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以来,我们尝试构建了基于微信的“形势与政策”课移动教学平台,现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依托微信平台,创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微信公众号。按照课程特征、教学需要、学生学习需要,设置了“学习资料”“学习要求”“热点推送”三个一级菜单,提供课堂上需要学生阅读的各种图文、视音频资料及微课等内容;提供与课程专题相关的各类评论、原始资料,以及授课教师对这些材料的解读、分析等;提供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学习工具,如课程网站、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强国等相关APP、学习平台等。实时推送最新的重大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党的创新理论以及重大战略、重大决策、重要会议精神等,以及相关的权威分析、解读、解答等。适时提供与学生密切相关、学生关心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形势、学校政策制度等,以及对此的权威分析、解读,教师对此的阐释、解答等。

(四)基于超星学习通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SPOC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英文缩写。与慕课不同,SPOC的规模相对较小,且能够满足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需要。对于思政课来说,一方面需要借助于MOOC的“群策群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采用SPOC的针对性、小众化教学模式。

案例:

自2016至2017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尝试利用了“翻转校园”、“超星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开展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利用超星学习通以教研室、教师为单位,建构了各门思政课课程,并通过邀请、分享方式,添加课程学生,实现小规模的在线教学。利用学习通的相关设置,将教学课件、教案、参考资料、作业等放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随时查阅、预习、复习。“作业”一项主要发布与课程进度一致的客观题库,过程性考察学生“应知应会”内容的掌握情况。由于各专业、各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课前研讨与课后质疑、答疑部分以分班讨论的形式进行,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组建不同学习群,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式研讨或教学重点、难点的指导。每章节、专题结束后,发布测验,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投屏功能,将与课程相关的原著、文件、史料等文字资料展示出来。同时,将学生的主题讨论、留言、弹幕等信息实时展示,随时与学生进行互动,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指导学生搜集、上传、解读、分析课程相关资料,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在考核方面,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评价以作业、线上线下讨论、项目研究、章节测验、学生互评、笔记、考勤等各项乘以系数,综合得出,既注重考核的评价作用,更注重考核鼓励、督促、引导学习的作用。

四、混合教学模式探索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与解决路径

(一)突出问题

在探索思政课各种混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问题。

1.师生互动效果不佳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需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尽量多地占有课程相关资料,并对资料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论述和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教好思政课,学生要学好思政课,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精力。师生双方需要有较高的“教学自觉”。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师生互动效果不佳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2.在线教学资源制作质量不高、利用不足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教师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工作。大部分教师能够搜集、更新多媒体课件所需的音频、视频、图文等资料。但能够制作、使用“微课”等资源,并将线上、线下融合为系统性的教学整体的教师并不多。在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资源时,教师也多是将课程内容加入到多媒体课件中,而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自测平台、在线答疑、论坛等核心内容。各个在线教学手段、方法之间基本上是各自为战、互不相连的。学生上一门思政课可能需要在手机等客户端中准备多个APP、教学平台、评价平台等。

3.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存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现象就是大量学生参与课程的同时伴随着大量学生放弃课程。线上学习必然强调过程的自组织性与自律性,需要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线上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脱离教师的指导与督促的,需要学生处在求知的最佳状态。但现实社会中,完全处于自组织状态下的良好环境是稀缺的,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必要的他组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混合教学模式效果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对待学生作业、自测、考试,多采用偏重于知识记忆的内容,而较少设计兼顾知识、能力、素养的内容。而部分学生通过便捷、高效的途径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可以采取敷衍之策,或抄袭、或拼凑,应付了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路径

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参与实践的多途径、多维度、多方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多个教学空间的优势互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9]69。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必须要坚持“八个统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当是未来思政课教学模式发展的方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探索混合教学模式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管理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笔者尝试采用了“三段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与课堂延伸阶段采取以学生为主的“以学定教”“先学后导”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对应选择以教授为主导、以研讨为主导或教学互动模式。一般而言,偏重于理论或新课程以教师的教为主;偏重于实践或扩展内容以学生的学或研讨活动为主。

2.转变教师定位,实现专业化、团队化教学

能够独当一面的通才,毕竟是少之又少。互联网时代,面对体量巨大的信息、数据,个人更是难以驾驭。以往教师对学生知识储备的不对等,已转变为学生对教师信息占有的不对等。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定位,教学过程需要实现专业化、团队化。首先,进一步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团体与学生团体对话。其次,构建主讲教师制度,以主讲教师为教学团队核心,相应配备多个辅导教师、助教。主讲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和教学讲授、在线开放课程制作等;辅导教师、助教负责课前准备的辅导、引导,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课堂延伸的评测、反馈,社会实践的安排、布置、执行等。主讲教师应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但其角色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辅导教师、助教与主讲教师间通力合作,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主讲教师一般是教学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而辅导教师、助教可以由新进教师或辅导员担任,部分教学组织工作还可以交由学生处理。再次,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工作,加大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

3.转变学生地位,积极引导、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

单纯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都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不够,需要进一步探索混合教学模式,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式、方法。多媒体课件不是黑板的替代品,它更适合用作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工具。当代大学生普遍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互联网、智能设备等,这些成为了学生在线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慕课、SPOC等在线课程平台。不仅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更要与学生约定时间在线答疑;对在线提交的作业、讨论、研究,要及时批改、回复,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视频平台,与学生实现全方位互动。

4.改革、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评价中,教师要把握好原则,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探索“微评价”考核模式。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利用网络课程、在线教学平台等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内容可以仅是一两道题,或是对某个现象、某个理论、某个观点的短评等。也可以将日常作业分散为一个个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评测,学生随时反省。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关的各项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思想观念进行全面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政课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各方面都要与思政课形成同向同行、协同推进的效应。思政课本身又是综合性、理论性、政治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此,仅仅依靠教材、课堂,无疑是闭门造车。思政课的改革必须与党的理论创新、时代发展的新形势相统一,必须要深刻领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而在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更需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面对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既要能够广泛地搜集各种信息,创新课堂教学,又要保持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方法,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改革的根本。

猜你喜欢
理论课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