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喜,陈 虹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渠道。思政课的开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这个充满活力的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动摇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是这一渠道和途径的主要责任人,是积极、自信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承担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突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具备“六个素养”、坚持“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从而做到“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本文基于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研析了思政课教师素养与能力的内涵和要求的研究现状,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六个素养”“八个统一”具体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可见,必须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的关键地位必须得到凸显。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使学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使其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分析我国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政课是指引大学生培养道德品质、法律基础、爱国主义、人格情操、理想信念,成长成才的重要课程,尤其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政治意识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教师承担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任务,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所以,思政课的质量如何,关键是在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对于课堂建设、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家庭和谐、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体现在运用理论的力量改造自己、学生、家庭与社会。而思政课教师所运用的基本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比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首先,是对于自己的发展改造,树立坚定的理论自信,信马言马、信马教马、信马用马,真信、真用、真教,有利于自身理论素养的提升;其次,是对于学生的改造,使学生接触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塑造其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再次,是对于家庭的改造,即帮助每个家庭培育懂文明、懂礼貌、懂规矩、有自信、有道德、有文化的青年学生,有利于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最后,是对于社会的改造,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又丰富的,是紧密结合党和国家的执政需求、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紧扣时代发展主题而开展进行的,所以,给大学生上思政课,可以讲是承载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和重大希望的,要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德有才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和能力的研究有很多,只是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如果把所有这些学者的观点汇总起来倒可以概括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与能力。下面列举部分代表性观点:武汉大学季爱民(2016)在研究慕课背景下思政课教师素养的时候谈到:“只有教师拥有不断拓展的知识面和不断发展的设计能力及教学能力,新理念、新技术下的教学成效才有切实保障。”[2]郑州成功财经学院陈莉(2016)认为:“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素养指的就是思政教师所具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高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理论的了解程度以及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3]温树峰(2017)提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具有人格魅力,并且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其自身所体现出来的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素养,深广的科学文化知识,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能,高尚的人格情操品质”[4]。鞍山师范学院邱铁红(2018)在谈到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时认为:“高度的理论自信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能力的灵魂和基础;深厚的专业素养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能力的核心;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能力的关键。”[5]黄英(2018)认为:“意识形态能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核心能力。”[6]吕涛(2018)基于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心理素养缺失的现状研究,提出“教师在授课和答疑过程中应具备新媒体视野、储备综合知识,尤其要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完善学生心理素质”[7]。综述以上代表性观点可知,对于思政课教师的素养与能力,从不同学科角度来考量,需要具备不同的学科素养,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从不同时代来考量,需要具备不同的时代素养,比如时代或者领导人的更迭;从本学科视角下的不同维度来考量,需要具备本学科不同维度的学科素养,比如政治素养、理论素养等。而对于思政课教师素养与能力的内涵与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具备“六个素养”、坚持“八个统一”,“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这些基本的要求也是思政课教师最应该满足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如果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就无法完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思政课教师就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理论教育、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当好学生引路人。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必须首先要自己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与范畴;“四个自信”是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素养;“四个自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彰显。“四个自信”的内容完全覆盖高校思政公共必修课的基本内容,而这些课程又是“四个自信”内容的丰富、拓展与延伸,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才能够深刻解读思政课教材。深刻解读思政课教材又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更有利于“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教师如果自己对所讲授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都缺乏自信,那就无法让学生去接受,无法让学生树立自信。思政课教师坚定“四个自信”是构建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的关键基础。大学生“四个自信”的树立与坚定,需要思政课教师正确的理论指引和思想洗礼,使学生科学地把握“四个自信”的具体内容与核心要义,形成相对完整、系统的知识架构,在思想和情感上认同“四个自信”,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的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职业是高尚的职业,是对职业素养要求非常全面又严格的职业。思政课教师同样是高尚的职业,是对教师素养要求更为特殊、全面、严格的职业。习近平提出了“六个素养”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也可以对应理解为“政治性”“人民性”“创新性”“专业性”“自觉性”“模范性”的要求。
对思政课教师的选拔要严把政治关,即强调“政治性”,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用、真信。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与提问,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使学生明白思政课的政治意义和价值所在。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有坚定的宣传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
这种情怀是一种大情怀、大格局,即体现为“人民性”,要有家国情怀。思政课教师不能心里只装着小家,而忽略大家,要有大局意识,要明白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要善于统筹大家和小家。要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
“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即体现为“创新性”,思政课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实践、形成创新思维,把思政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灵活运用,深化理论研究,推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与创新,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并且指导其灵活运用,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树立科学的创新思维。
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视野,即体现为“专业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在专业知识领域有纵横古今、跨越南北的能力与视野。在横向上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纵向上有可以深挖的知识洞。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广泛涉猎、充足储备。只有具备宽广的视野、丰富的知识,在课堂上才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不会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是“水课”“睡觉课”(学生语)。
“自律要严”即体现为“自觉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懂规矩、明责任、守纪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必须做到明确身上的政治责任,不能言行不一、口是心非,要坚决做到知行合一、顾全大局,时刻维护党和人民的形象与利益。
思政课教师要有端正的人格,才具有“模范性”,才有吸引力,才可以做好学生的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的人格要具有引导力、说服力。思政课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潜移默化地为学生做好表率,成为学生尊敬、爱戴、喜欢、学习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8]这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指明了方向。虽然思政课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是实效性一直不高,就是因为课程改革没有抓住关键要义,无论是在内容上、教学方式上,还是教学平台上的改革都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也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且要坚持“八个统一”,可以说是目前最为成熟、最为规范、最为全面的规律性认识。
思政课的第一性就应该是政治性,其次是学理性。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融合是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责任,也应该是基本功。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思政课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来说服学生、引导学生,使其在对理论的缜密探究中学习政治思维和政治智慧。
思政课教学应该是将价值性和知识性这两种最基本的元素充分融合的过程。思政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是一种价值弘扬。思政课教师要在思想上明确价值性与知识性的不可分离性,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价值弘扬的至上性与主导性。
建设性与批判性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坚持二者的有机统一。思政课教师必须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政治意识,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必须坦然面对各种错误思想冲击与行动威胁,要敢于挑战、据理力争、追寻正义。
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思政课理论性非常强,离不开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理论发生内化和外化的交界点,是学生接触社会、扩展视野的关键步骤。思政课教师要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链条。
思政课教学既要坚持统一性,又要坚持多样性。统一性是多样性的基础与原则,多样性是统一性的丰富与补充,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注重统一性,那么就会失去颜色,变为黑与白,就会使师生产生教与学的疲劳。唯有发挥多样性,才可以不断拓展、教学相长、因材施教。
思政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学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需要寻找教与学之间的“度”,如果无法准确把握这个“度”就会容易使主导和主体相互混淆。
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理论灌输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但是如果只注重灌输,会逐步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必须发挥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充分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主动发问、主动学习,与灌输方法紧密配合,既可以补充灌输的不足,又可以扩大灌输的基础效应。
注重发挥校园人力优势、技术优势、文化优势、智力优势,用其契合课堂教学,主动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寻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重要契合点,让学生充分拥有全方位的教育体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四个自信”“六个素养”“八个统一”,既是具体要求,也是基本原则;既是基本素养,也是重要能力。“四个自信”“六个素养”“八个统一”是在对思政课课程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深刻认识与规律性指导,“四个自信”“六个素养”“八个统一”要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可以找到其中的契合点与合力点。“四个自信”“六个素养”“八个统一”要求对于当前思政课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思政课教师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本质认识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