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瑞波
(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性是其基本特征,均衡发展是其应有之义[1]。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新常态经济社会的变革,义务教育发展在新的时期面临着新的形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因此,理性总结与反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尤为必要。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实施重点学校制度,在之后构建了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放权督导给予了各地更大的自由自主管理空间,各地从各自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政策实施,这最终成了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桎梏。优先发展城市教育,着力办好城市学校和示范学校,重点培养善于应试教育的“优秀”人才,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教育政策。由于“先入为主”效应,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时,往往会遵循既有的思维习惯,形成思维定势。无论是政府、学校抑或学生家长,往往都习惯于过去的义务教育发展思维模式,潜意识地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因制度的合法性,实践的有效性,这种思维定式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不断自我强化而发挥作用,表现出强大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当前,尽管非均衡发展教育制度所适用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尽管国家已出台了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但教育非均衡发展制度并不会马上解构与消亡,它潜在地影响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在现阶段已成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诉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手段,对于早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自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以来,义务教育的普及保障了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有学上”的问题。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老百姓不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但是,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当前区域间和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局面仍然存在。
一是城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存在不均衡现象[2]。目前,城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达到义务教育办学要求,但部分贫困山区仍缺乏最基础的办学条件,部分孩子面临“无学上”现象。二是城乡师资配备不均衡。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师资配备全面化、年轻化、知识化,而部分乡村学校一个教师身兼多职,一人教数门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经费欠缺,教师继续教育跟不上,最终造成了乡村与城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部分失衡。
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关系着民生,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建设。面对新时期新的变化新的需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眼光审视义务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义务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均衡发展则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指导与根本遵循。推动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目前,义务教育发展出现区域、城乡差别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财政投资。新阶段,应合理规划教育经费资助,突出供给侧结构调整。教育是百年大计,所谓“经济未动,教育先行”,它关系着国家的兴衰,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教育发展也必须妥善应对新需求新变化带来的挑战,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义务教育是公益事业,它不是地方政府单方的责任。由于大政策教育模式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地区内、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人为地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资体制,现阶段应集各级政府财政之力统筹调配,系统规划,确定一个合理的投入比例。笔者认为应首先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然后进行摸底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规划资助学校名单,采取“精准”扶持资助投入。已经发展为优质重点的中小学校可暂缓政府资金投入或少投入,重点转移到学校管理上,提高办学水平。对于列入资助计划的学校,资金分配可根据学校师生额发放,也可平均划拨资金进行办学建设,或者按年度分拨资金以阶梯式递补,统一学校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标准,缩小同一行政区(县)内的校际差距,最终达到所有学校办学条件优等。对于教育财政经费的投入,侧重薄弱学校办学建设。等到区域校际基本教学设施大体相同后,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可遵循均等原则——不论学校大小,不同学校的学生所享受到的人均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相等。同一地区各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可以消除以及杜绝“后爸后妈”不公平分配现象。
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特别要充分考虑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员因工作换动,使得随父母而迁的儿童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迁入城的就读问题日益突出,现行政策难以有效发挥教育公平的作用。所以,对于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应重新审视学校布局,大胆撤点并校,为子孙后代、国家发展长远考虑,新增或迁移校舍,集中教育资源,大力推动中小学校的均衡发展。
师资差距是造成教育不均衡的原因之一。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现阶段,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中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如何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与才干,以最佳组合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可以采取建立区域之间、区域之内公立校长互换制度,城镇优质教师选派常态化等措施起到引领作用。要充分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空间,发挥教师所学专业以及继续教育的自身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充分考虑教师待遇,实现同岗同酬以及“按劳取酬”,激励教师工作热情,提高教师幸福指数,改变教师只把教育当作谋生手段的想法。要充分考虑教师职称晋级,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进取,消除教师疲惫,使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充满情趣,振奋其精神。
随着人民对教育质量的高要求,学校也要打破“铁饭碗”,实行优胜劣汰、奖优罚差制度。一是学校要加强自我管理教育,提升服务责任意识,促进办学质量的提升,做到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规范办学行为。二是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储备和修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三是在教育均衡发展推进的过程中,中小学校要根据社会需求,在建设“标准化学校”的前提下,根据各自所具有的外在环境以及内部结构的差异,创造性地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最终实现优势互补,促进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政府对办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质的学校,要给与奖励政策,以激发学校自身发展动力,促进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助推力是政府。政府必须明确职责,完善机制,以政策为手段和导向进行惠“育”。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普及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教育均衡发展又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