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2019-03-15 17:28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孙 俊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各自表述内容和实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在本质意义上并不存在冲突和矛盾。相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能够借用传统文化的经典诠释或是以独特传统文艺表现形式呈现出来,必然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大众化。[1]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在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建构的服务功能、学习教化的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在塑造民族精神、打造核心价值理念、探寻正确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多的契合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逻辑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历史逻辑

思想文化的选择往往同民族社会发展道路抉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文化理论在民族发展中的实现程度往往取决于文化理论满足民众现实需要的程度。[2]中国近代社会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将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两大思想体系推向了革命的历史舞台。哪种文化思想能够解决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时代课题,哪种文化思想就能成为重振国家理想信念的指导思想。显然,被封建传统知识分子视为圭臬的儒家文化在“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和推行君主立宪的改良浪潮中,无法满足提振民心、指导革命的现实需要。五四运动中,封建传统文化的权威地位一度被“民主”和“科学”新文化理念所驱逐和取代。封建官僚专制的文化观念已经落后时代发展和社会改造的需求。

俄国十月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救国思想传播到中国大地。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在比较各种主义与社会思潮之后,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批判封建传统文化糟粕的理论利器。[3]事实上,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抛弃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他们同样怀有内圣外王、修身治国的传统情怀。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构与革命实践的同时,重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问题。他强调要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反思传统文化遗产,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汲取其丰富的营养精华。毛泽东还依据时代主题的变化和革命实践斗争需要,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重新审视、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做出民族化新的诠释,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深入人心,使其成为加速革命进程、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因此,从中国近现代革命道路的历史选择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作为封建制度意识形态的落后腐朽性,也有可以利用改造为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以革命和建设为支撑,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道路、中国历史及中国文化的融合,让中国传统文化突破历史发展的局限,承载更多民主、科学、理性和文明的发展基因变得极为重要。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从事革命和建设道路上所能实现的先进文化复兴,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指导下的民族文艺精品传承和涌现的文化复兴,绝非是落后复古主义的“文化翻新”。[4]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征程和伟大实践之中。这是两者相互融合的社会背景、历史事实和实践逻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时代意蕴

从时代发展进步和人民的现实选择来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指引中国道路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征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5]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绝不是否定和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蕴。如今,很多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治国理念、理想信念、生态哲学等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得以体现。如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知行通达、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同样为社会民众所推崇和践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深层次的理想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文化标识。[6]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同样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之路来实现自身的独立发展,而是广泛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各国的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自身的理论内涵,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政党革命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经历了儒释道等各类文化的汇聚融合,成为世界上持续发展、未曾中断的古国文化样式。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作为政党执政宣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目的。相比关涉社会道路与制度选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更有涵养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审美品位的功能。传统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均要植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主导地位的同时,要倡导传统文化的多元创新和交融发展。能否坚持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关系到当代中国以什么样的文化内容、价值取向和文化自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烈竞争和共存发展的问题。[7]要实现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利用、转化及创新发展,就必须坚持发展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先进文化,以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在产生的理论渊源、理论建构的服务功能、学习教化的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但在塑造民族精神、打造核心价值理念、探索正确思维方式上却存在很多类似的契合点。[8]因此,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时代价值。两者不是相互冲突的矛盾关系,也不是可以简单类比的相互替代关系。两者存在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以农耕文化、宗法家庭为基础背景,以儒学理论为核心,具有明显的大众共享性、和谐共生性和融合凝聚性。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已经积淀在民族大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观点同中国发展实际、历史传统和时代文化特征相融合。[9]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干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必须大力传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需要,也是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民族力量、建构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注意古为今用,也要注意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中丰富发展起来的,其传承的具体内容和历史作用也需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甄别和分析。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和原则。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原则使推广儒家礼、义、信文化更具合理性和正当性。这表明传统文化在重视社会公平正义的同时,也尊重兼顾群体利益和个体私利的融合性实现。儒家倡导的仁爱精神在多次民族爱国主义运动中得到了很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明德慎罚的伦理教化、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等都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优秀文化。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内容除了政治伦理精神外,还有大量的民族文化艺术形式、丰富的节日民风民俗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等。[10]

(二)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如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很多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渗透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规划可以窥见中国共产党继承发扬了中国古人内圣外王、向往建成大同社会的理想气概。可以说,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定位和实践路径。这也很好地反映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社会发展目标往往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民族先进文化的根脉,中国道路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延续和民族传承,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无论是执政理念、发展定位,还是对外开放、锐意改革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离不开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构建何种社会,实现怎样的社会治理,需要探寻合乎世情发展变化和具体国情实际的国家治理体系。这和传统文化从长期发展中总结的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存在很大的契合关系。民为邦本、礼法并治、吏治为先、居安思危、修齐治平等均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治理经验,而传统文化中重仁义、固民本、守信誉、尚和合、寻正义等道德理念成为涵养当代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廉政、吏治、勤政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维方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自然、社会与人相互和谐统一的整体宇宙观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辩证系统的思维方法存在较大的契合度。古人强调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维新变革、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海纳百川、博施济众的文化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进程中必须遵循的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大量可以佐证传统文化资源和思维模式。总之,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表述、充实和论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基本途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转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和价值论上的科学指导。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促就了文化形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类型转换的历史变迁。它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继承和整体转化为基本核心内容,以文化整合、文化创新为根本方法,是以实现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终极关怀为根本目的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善于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有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能够为民族文化转型提供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科学指导。严格遵循其所设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反思继承、融汇创新的文化转型原则及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要建设一种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民众需求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复兴之道

历史证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又离不开自身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向融合发展。为此,必须将中华文化复兴同民族发展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同样也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光明之道这一重要意义,关注两种文化在融合中的差异性和双向转化需求,重点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一元主导地位,实现文化样态的多样化统一,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持续创新发展。

(一)关注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融合及双向性转化

我们不能忽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内涵的解读,更不能割裂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传统优秀文化的关系。在高度关注两种文化现实差异的同时,要注重两种文化的双向性融合发展。首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同中国文化产生的具体国情和内容形式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大众对纯粹的科学理性思维普遍感到晦涩难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样式繁多,既能满足先进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需求,也适合普通民众的大众文化需求。其次,两种思想文化体系的政治功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时代和现实的发展要求,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无法承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强大社会政治功能。所以,两者融合的重要方式应是马克思主义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及语言方式进行阐述和解读,实现大众化的传播,使其符合民众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真正被群众所理解和认可,以期能够转化成更多实践力量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很好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和语言内容范式,含有大量富有价值的科学思想、审美观念。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文化资源,也是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思想领域的一元主导与文化多样化统一

文化和意识形态并非等同的两个理论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有其多元的样式和丰富的审美内容,却无法承担主流意识形态指引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理论功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发展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如中国传统哲学就很难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被称为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论。所以,正确合理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两者有机融合、并行发展、继承创新的重要前提。为此,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加遴选地全盘继承,更不能对其中存在的消极腐朽内容转化利用。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审视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根本目的。在处理思想文化领域一元主导性和文化多样化统一的理论实践问题时,一定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尊重和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发展性。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上,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多样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格局。同时,应极力反对和抵制文化思想领域可能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优秀文化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明了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民众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品位的根本任务。为此,要充分认识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存在的互补性和贯通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首先,先进政治理论要想在新时代得到创新发展和大众化传播,必须要批判性地继承和融合民族传统文化。这既要利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和艺术形式去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也要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和行动方案通过大量传统文化样式加以具体演绎和落实。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实践来匡正。比如,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更多注重人的道德伦理修养,即注重内圣人格的培养,但是往往忽视对科学知识、理性精神、实践能力的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的是“四有”新人,要求青年一代具有丰富的知识技能储备和高尚的道德素养,也要求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富有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能够承担社会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这种人才培育观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性继承和批判。

再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传统文化在内涵上具有互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世界性、大众性、科学性的特征,很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其中法治文化的理念更是大量汲取了西方法治文化的优势,很好地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化功能形成互补效应,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奠定了良好的思想根基和文化传播基础。

最后,对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与艺术精品加以提炼和加工,重点突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性质,着力打造出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让其在新时代得到更加广泛地宣传、继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