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与巴中
——川陕革命老区的双子星座

2019-03-15 14:57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巴中汉中苏区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秦汉到明清的子午古道将汉中与巴中联系起来,使二者成为川陕之间的双子星座;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由汉中到巴中,使二者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时代的双子星座;新时期丝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使二者成为秦巴脱贫致富的双子星座;秦巴扶贫攻坚规划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使二者成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双子星座。因此,对本课题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汉中与巴中——古代秦巴文明的双子星座

汉中与巴中虽然有巴山阻隔南北,但都处在秦巴腹地,中国西部的历史运动规律和秦巴地带的文化发展将二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成为古代秦巴文明的双子星座。

﹙一﹚古巴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双子星座

大巴山南北的汉水上游、嘉陵江和涪江、长江三峡一带是古巴国的核心区域。《华阳国志·巴志》说:“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1]25古巴国的核心区是东至重庆奉节﹙鱼复﹚,西至嘉陵江,北到汉中,南达涪陵。在这样一个广大的区域之内,汉中与巴中是古巴国文化的轴心地带,其中南北文化联系的走廊,就是穿越巴山的米仓道。夏商周三代,中原王朝与巴国联系密切。夏在汉中盆地建立姒姓的褒国,重在控制秦巴、汉水地带。《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竹书纪年》也记载:“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入巴莅讼。”证明夏朝从褒斜、米仓道深入巴国,巴国在司法等国家权力方面受夏人的控制。巴国与商王朝关系颇为紧张。《殷契粹编》记载:“壬申卜,争贞,令妇好从沚盾戈(古戎字)伐巴方。”《殷墟文字乙编》云:“辛未卜,争,贞妇好从其沚盾戈伐巴方,王自在商伐重阱妇好立……”这些甲骨文的记载说明,殷商之际,巴方(今四川省东北及汉中以南一带)发生反商战争,公元前13世纪的殷武丁时期,武丁和妇好,先后越秦岭下陕南,平定了汉中后,又翻米仓山南下经南江,震慑嘉陵江一带,平定了巴方的叛乱。巴国与西周关系密切,巴人不仅参与了周武王灭商的战争,而且将茶、荔枝、魔芋等土特产输送至中原。巴国控制下的巴山南北,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树有荔芰,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1]25。汉中与巴中是最早培植茶的核心区域,古诗云:“千年茶树留木门,万里茶道绕嘉川”“白盐生井火生畬,女子行商男作家”,反映了茶与盐是米仓道作为商道的主要流通商品。春秋时期,秦、巴、楚联合消灭了汉水上游南岸的庸国,“秦惠文王与巴、蜀为好”,不久秦国派司马错、张仪灭掉蜀国、巴国,置巴、蜀及汉中郡,但对巴中实行酋长制。《后汉书·南蛮传》说:“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秦国对巴中的统治,是以汉中为基地,通过米仓古道实施的。“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故于春秋班侔秦、楚,示甸卫也。”[1]101因此,从夏商到秦统一,是古巴国最强盛的时期,汉中与巴中是其双子星座,巴中是核心,汉中是挺进北方的基地,汉中与巴中联手将巴文化推向了巅峰。

﹙二﹚汉唐蜀道文明发展繁荣的双子星座

汉唐时期定都长安,汉中与巴中是米仓道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是秦巴腹地联系密切的文化轴带。楚汉相争,刘邦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巴地的“賨民”,英勇善战,成为北伐三秦的急先锋。“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初为汉前锋,锐气喜舞。”自商周以来“巴渝舞”扬名天下。汉代民谣:“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米仓天池,去天四尺。”证明在秦汉时期,米仓道不仅在刘邦平定关中时发挥了作用,而且是长安通向汉中、巴中的交通干道。在古道上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传说。《蜀中名胜记》说:“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有石刻萧何月下追韩信处,下有溪流是为韩溪。”《玉堂闲话》云:“淮阴侯庙在焉,昔汉高祖不用韩信,信遁归西楚,萧相国追之,及于兹山,故立庙貌。”这一切皆说明,汉中与巴中为西汉王朝的建立贡献了力量。东汉时期,氐羌民族深入秦巴腹地,威胁汉中、巴中。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凉州羌反,入汉中,杀太守董炳,扰动巴中”[1]44。汉中与巴中联手,稳定了东汉王朝在秦巴地区的统治。“后羌数入汉中,郡县破坏,不绝若线。后得板循﹙賨民﹚,来虏殄尽,号为神兵。”[1]52汉末三国时期,汉中与巴中维系着蜀汉在西南的统治。建安二十年(215),魏武帝西征汉中张鲁,“鲁溃奔巴中”,曹军入汉中,“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2]45。汉中王张鲁被曹操攻破,张鲁败,弃汉中,“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2]264,张鲁军队经米仓古道退守巴中。张飞则率精兵万人由巴山南攻击曹魏大将张郃,张郃战败,“引军还南郑,巴土获安”[2]943。诸葛亮屯兵汉中,北伐曹魏,多次命李严由巴地支持汉中。“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2]999汉中与巴中为蜀汉立足西南贡献了力量。

唐宋时期,秦巴山地经济开发进一步加快,汉中与巴中的联系更加密切。唐代著名地理学家贾耽,曾任梁州(今陕西省汉中市)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他说:“兴元(府)之南,路通巴州,中有孤云山,行者必三日始达于岭。”《太平广记》引《玉堂闲话》记载:“兴元之南有大竹路,通于巴州。其路则深豁峭岩,扪萝摸石,一上三日而达于山顶。行人止宿,则以絚蔓系腰,萦树而寝。不然,则坠于深涧,若沉黄泉也”,“其绝顶谓之孤云、两角。彼中谚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极言其山高路险之状。又记:“秦民有王行言以商贾为业,常贩盐鬻于巴、渠之境。路由兴元之南,曰大巴路,曰小巴路。危峰峻壑,猿径鸟道,路眠野宿,杜绝人烟。鸷鸟成群,食啖行旅。行言结十余辈少壮同行,人持一挂杖,长丈余,钢铁以刃之,即其短枪也。才登细径,为猛虎逐之,乃露宿于道左,虎忽自人众中携行言而去。”[3]上述记载,均说明唐代米仓道虽然山高林深、艰险难行,但行旅来往不绝。唐朝诗人王仁裕《题孤云绝顶淮阴祠》云:“一握寒天古木深,路人犹说汉淮阴。孤云不掩兴亡策,两角曾悬去住心。不是冕旒轻布素,岂劳丞相远追寻。当时若放还西楚,尺寸中华未可侵。”王仁裕的米仓道之旅,也进一步印证了韩信的故事和唐代米仓道的畅通。宋金对峙在秦岭、淮河一线,川陕战区虽然距国都杭州甚远,但其战略地位却远在荆襄战区、两淮战区之上。汉中盆地处于南宋的国防前线,川东各府、路支援前线的各种物资,亦多由大竹路输送。南宋人仲昂说:“平生不识巴南路,梦到孤云两角西。”大诗人陆游讲:“孤云两角山亡恙,斗米三钱路不忧。”证明南宋米仓道的交通发达,行旅商贩,络绎于途,常年经行不绝。在茶、盐由官府实行专卖时期,米仓道也是盐商走私的一条山路。今汉中勉县金泉乡贾村坝南侧的石梯坡,有南宋时禁止私运食盐告示的摩崖石刻一块,高90厘米,宽78厘米,直书6行。告示言:“一应盐榷不得从此出。如有违戾,许地抓人。把捉赴所属送衙根勘问罪。追赏五十贯给告人。”说明当时贩卖私盐者越过米仓山后,是沿濂水向西县、褒城县方向行进,以避开兴元府关卡的检查。明清时期,米仓道日渐衰落。明人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记载了其时米仓道北段的交通状况,“孤云、两角山,及截贤岭,俱在栈道”。明清两朝皆在米仓道设卡查禁私贩盐、茶。《肇域志》载:“大巴山巡检司,在县西南三百里,盐场关巡检司在县东南二百里。二司与子午镇巡检司分方巡警,于茶法为重云。”[4]由于关卡林立,走私商贩日少,交通冷清。清人张邦伸《云栈记程》卷四称:“今驿路由沔入蜀,故米仓道由之者鲜矣。”米仓道渐趋荒废,由西北与西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转变为汉中与巴中之间的区域交通道路。

汉中与巴中虽然有巴山阻隔南北,但通过米仓道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这一特殊的地域关系为未来两市的联系奠定了基础。

二、汉中与巴中——现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双子星座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西部最早升起红旗的地方,曾经谱写出了辉煌壮丽的革命史诗,在红色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得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的胜利面前发抖起来。”[5]在这里,毛泽东对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的作用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可以说,汉中与巴中是现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双子星座。

﹙一﹚汉中与川陕革命根据地

1.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吸引着红军

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最初战略构思中,历史文化名城汉中对红军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开国元帅徐向前回忆:我军在1932年8月至10月的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后,被迫实行长途战略转移。11月初,我军进到鄂豫陕交界的南化塘地区。然而,我们在南化塘刚驻三天,追敌又至,企图包围我军。我们遂被迫放弃在南化塘建立根据地的计划,继续向西转移,而后,奔向漫川关,打算去汉中地区建立根据地。汉中盆地,历史上赫赫有名,曾是汉刘邦养精蓄锐、回定三秦、进取天下的战略出发地。出秦岭、据汉中,这时就成为我们的主要行动目标。关中之行,我军歼敌一部,调动了敌人,于是趁机再越秦岭,南下汉中。12月初,部队从周至县南马召镇附近出发,又进入苍莽崇峻的万山丛中。气候严寒,大雪纷飞,粮米匮乏。部队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经七日行军,一连越过九座海拔2千至3千米的高山,通过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塬等地,于12月9日进抵秦岭南麓的小河口[6]193。

2.汉中小河口会议奠定了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略

红四方面军于12月10日在汉中城固县小河口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决定红军去向的关键性会议——小河口会议,会上红四方面军的部分中高级干部对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张国焘(西北革命军委员会主席,中央的全权代表)进行公开批评斗争,确定了在陕西建立根据地的根本方针。这次会议,红四方面军停止了盲目西进,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维护了党的团结,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全军上下重新振奋精神,继续前进。当红军渡过汉水,胜利进入上元关、私渡河、钟家沟以后,获得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摆脱了敌人追击,结束了历时两个月、行程三千里的长途跋涉,在秦巴山地找到了立足之地。城固的小河口会议是决定红四方面军前途命运的转折点,是决定红四方面军去向的关键性会议[7]34,为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3.汉中钟家沟会议确定了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目标

红军总部住钟家沟后,获悉四川境内军阀混战,川北防务空虚,其经济社会和山川形势比陕南更为有利,随即于12月15日在汉中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讨论“进军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方针、政策和意义,决定首先占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再待机向外发展,将川北、陕南连成一块[7]35。会上徐向前总指挥宣布了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决定。钟家沟会议既是向川北进军的誓师会,也是开创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动员会,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后,红四方面军开始了向川北的大进军。12月19日,红军主力相继撤离西乡向四川开拔,21日到达四川通江两河口后,很快解放了通江等县,在川北打开了新局面。

4.汉中开辟了通往川陕苏区的红色交通线

1933年6月24日,杨虎城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汉中谈判后,圆满达成以“互不侵犯、共同反蒋”为中心内容的秘密协议。在此情势下,中共陕南特委和十七路军中的党组织充分利用有利形势,以汉中为起点,相继建立起三条通往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一条是经南郑县的牟家坝、青石关、回军坝、天池寺、羊圈关、西河口、碑坝,进入川北苏区;一条是经南郑县的牟家坝,城固县的二里、大盘坝、天明寺,再经南郑县的法慈院,进入川北苏区;一条是经城固、西乡、镇巴,进入川北苏区。红色交通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断将重要的军事情报和大批军用物资顺利地运往川北苏区。

5.汉中地方党组织与革命武装为川陕苏区奠定了基础

当红军抵达汉中盆地后,人民群众在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支援红军活动。按根据地鼎盛时期的人口计算也能达到约3比1的比例,大约每三人就负担一人。川北、汉中人民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可见一斑。1933年2月24日,以川陕边区游击队为基础,正式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下属3个团,共13个连,一个教导大队,陈浅伦为军长、李艮任政治委员,共计两千余人。红29军失利后,红四方面军派刘瑞龙任红29军政治部主任,他把战斗失散的红29军干部、战士120多人组成两个排的兵力,合编成“陕南游击队”,配合红军主力,开展游击斗争,进行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陕南游击队和红29军的活动减轻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压力,有力地保障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北线边境的安全。

﹙二﹚巴中与川陕革命根据地

1.巴山南麓自然与人文环境更适宜建设革命根据地

四川北部的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北走兴元,西达阆、利,江山环峙,僻而实险”。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背靠巴山南麓,俯视川东盆地,地势险要,易守而难攻,更宜于建设革命根据地。徐向前元帅回忆:我们行进在川北的深山密林狭谷中,“大小通江河两岸,悬崖壁立,怪石嶙峋,狰狰然似欲搏人;水流湍急,鸟道崎岖,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红四方军“入川仅一个月,即歼敌三个团,溃敌八个团,解放了通南巴三县及周围的大部分地区,初步实现了我们的战略预想。从此,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形成。”[6]256

2.巴中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和腹心地带

1933年2月27日,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正式建立于通江县,同年6月迁至巴中县。川陕苏区按省、道、县(市)建制,县(市)以下还分别建立区苏维埃、乡苏维埃、村苏维埃等基层行政机构。县(市)以上政府组织一般都设有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监察委员会、秘书处等机构。省级行政机构的设置是川北地区政治文明的历史性飞跃;系统严密合理的各级政府的建制,开创了川北地区的新局面。川陕革命根据地以今天的巴中市为中心,鼎盛时期根据地面积扩展到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多达600万。设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辖绥定(今达州市)、巴中两道级苏维埃、23个县和1个特别市苏维埃政权,并相应建立了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建制健全。既体现了战时政权组织形式的特点,又反映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属性。给本还十分落后的川北、陕南地区带来了全新的政治文明空气,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人民政治文明的进步。

3.巴中是共和国的“红军之乡”

巴中,是革命的摇篮、红军的故乡。1932年12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创建、巩固和发展了以通(江)、南(江)、巴(中)、平(昌)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被称为“红军之乡”。川陕省苏维埃政府等首脑机关先后驻通江和巴中,共和国主席李先念、元帅徐向前,还有王树声、洪学智、李德生、陈锡联、许世友等446名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作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和首府所在地,巴中与延安、遵义、井冈山并享“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名号。当时巴中30万人,就有12万人参加了红军,其中4万多人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4.以巴中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是红色中国的首善之区

以巴中为核心的川陕苏区特色突出:第一,川陕苏区是红军在大西部的第一个战略根据地,是红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重要战略支点和枢纽;第二,川陕苏区是红军自发自主开辟创建的苏区,我党首次尝试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真正执政,而且相对稳定地管理川北与陕南汉中两年有余;第三,川陕苏区是对敌斗争不断取得胜利的苏区。红军不仅没有打过一场败仗,而且撤离苏区,也是为了策应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和实现战略上的“川陕甘”发展计划的需要;第四,在川陕苏区发展壮大起来的红四方面军,是红军部队中人数最多、装备最好的,大大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第五,红四方面军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胜利起到了策应作用,在中国红军战略转移和部队策略转变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5.巴中是川陕革命老区中红色文物级别和数量最集中的地区

经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目前巴中市共有馆藏革命文物3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件,二级文物156件,三级文物2971件,一般文物26000余件;现有不可移动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404处。其中,红军石刻标语168处394幅,建筑类旧址、会址、战场遗址211处,革命纪念设施25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8处。其中,全国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和通江红军石刻标语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全市现有红色专题博物馆、纪念馆9个。其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个(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王坪烈士陵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个(刘伯坚纪念馆和巴山游击队纪念馆)。

三、汉中与巴中——当代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双子星座

当前,秦巴山地迎来了千年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相拥秦巴山地;秦巴山地扶贫攻坚战略、丹江口库区及汉江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战略、三大国家级发展规划及发展战略覆盖整个秦巴山地;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正在打破秦巴山地的封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局面将彻底改观。这一切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秦巴山地成为丝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战略枢纽和生态屏障,成为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联系的纽带和沟通的走廊。处于其间的汉中与巴中是三大国家规划实施的中心城市,是当代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双子星座,是秦巴山地大发展的轴心地带。

﹙一﹚汉中与巴中——西三角经济区的轴心地带

“西三角(西安—成都—重庆)经济区”,具有引领西部、面向世界和“承东启西、跨越南北”的战略价值,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西三角经济区”可以促进丝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融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区,而且位于中国战略腹地,对国家安全和向西开放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随着西安—汉中—成都高铁的开通运营,以及西安—安康—重庆、汉中—巴中—重庆、兰州—天水—汉中等高铁的规划建设,西三角经济区在全国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而“西三角经济区”的地理轴心正是汉中—巴中。

在中华内陆腹地的秦岭南北,以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为支点的三角形经济区中,汉中—巴中正好位于其内部中心;以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个城市为支点的四边形经济区中,汉中—巴中正好位于四边形对角线的交叉点。汉中—巴中高速公路的通车,以及西汉蓉高铁的开通和汉巴渝高铁的规划建设,昔日闭塞的秦巴腹地,将变成西三角经济区的客厅,成为西四角城市群的休闲、养生、度假高地,汉中—巴中应联手打造丝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绿色生态文明高地和休闲养生天堂,争取成为陕北延安与江西井冈山之间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汉中与巴中——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轴心地带

汉中—巴中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轴心,不仅有古老的米仓道文化遗产,还有绿色荡漾的巴山生态文化资源,更是川陕苏区红色文化遗产最丰厚的地区。汉中—巴中—南中高铁建成后,将会成为川东北地区出川的一条重要通道,沿线直接吸引区面积5.2万平方公里,人口1522万人,助力国家对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对促进川陕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颁布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五大战略定位:“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示范区;清洁能源、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红色文化传承区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秦巴山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这为汉中—巴中跨越大巴山自然地理障碍和川陕两省行政区划障碍,联手打造“川陕革命老区振兴的轴心地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汉中—巴中应联合建构革命老区“精准扶贫协同推进示范区”“红色文化和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文明先行先试区”[9]。

《规划》提出了构建“三带三走廊”的经济发展目标。“三带”,即“西安—汉中—巴中—南充—重庆/成都经济带;西安—汉中—广元—绵阳—成都经济带;西安—安康—达州—重庆经济带”。“三走廊”即“兰州—广元—巴中—达州—万州经济走廊;成都—南充—达州—万州经济走廊;汉中—安康—商洛经济走廊”。在“三带三走廊”的生产力战略布局中,西安—汉中—巴中—南充—重庆/成都经济带,将“西三角(西安-成都-重庆)经济区”的三大都市群联系在一起,“汉中—巴中轴心地带”接南济北,只有将这一经济带建设好,才能带动“三带三走廊”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汉中与巴中——川陕红色文化传承与旅游的轴心地带

汉中—巴中是川陕红色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轴心。要继承革命传统,发挥区位优势,激活红色文化,振奋革命精神。当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有巴山之天险,扼汉水、长江之咽喉,向南发展可以截断长江,虎视武汉;向北发展可以据汉中而制西安;向西发展可以打通甘肃、新疆与苏联的联络;向东发展可以联系湘鄂西及鄂豫皖赤区。”[10]而今,汉中—巴中位于“西三角经济区”的中央,中国中西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西安、兰州、郑州与重庆、成都、武汉六大都市围绕在“汉中—巴中轴心地带”的周围,这为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

首先,将“汉中—巴中轴心地带”建设成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高地与旅游目的地。国务院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到的川陕红色旅游景区(点)主要有:巴中市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通江川陕苏区红军烈士陵园、南江县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南充市仪陇县朱德故居纪念馆、汉中市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汉中市洋县华阳红25军司令部旧址、西乡县红29军军部旧址。这为建设汉中—巴中红色文化轴心地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随着汉中—巴中高速公路的通车和汉中—巴中—南充—重庆高铁的开工建设,将更有利于汉中—巴中红色文化高地与旅游目的地建设。

其次,建设汉中—巴中红色文化产业廊道。国务院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为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扶持创作一批反映老区优良传统、展现老区精神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繁荣红色文学、艺术、影视、音乐创作和传播。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促进文化产业与商贸、会展、教育培训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影视制作、新闻出版等文化产业,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最后,打造汉中—巴中秦巴山水间迷人的红色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挖掘川陕苏区的文化价值,大力宣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大苏区的历史地位,使汉中—巴中成为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与红色文化旅游的轴心地带。同时,挖掘汉中—巴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两汉三国文化、古巴国文化、米仓道文化等精品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坚持红色文化引领与惠民并举,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加大革命遗址、旧居保护修缮力度,提升纪念设施教育功能,打造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开发一批富有老区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支持老区群众以多种形式分享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建设一批红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促进农民致富和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巴中汉中苏区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苏区创业致富人
汉中之战(续)
汉中为王(二)
汉中情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