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飞
(安徽外国语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部,合肥231201)
体育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人才全面发展和落实健康教育的有力抓手。高校体育如何实现这一抓手,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与高校体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的方向。在长期的体育教学改革与有益实践探索中,在借鉴社会上有关俱乐部成功经验基础上,高校体育俱乐部模式出现在探索者面前,并在近年来逐步活跃起来作为新的实践成果被许多高校所采纳。多年实践证实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场地与器材资源;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并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个人教学专长。鉴于此,许多学者与高校体育工作者认为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1]。
安徽省作为全国教育强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合肥高校更是多达五十多所。进入21世纪后,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高校学籍人数与在校生逐年递增。当前合肥市大多数高校体育师资与场地配备并未伴随办学规模的扩大而同步跟进,这些滞后因素严重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满足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个性需求[2]。所以,很难落实学生在选修体育课时实现真正的“三自主”选择。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均匀性,不同的学校之间或多或少有着自身的优势项目。而在现有的学校管理体制下,非本校学生不能享有参与学习机会,同时造成资源相对浪费。基于以上现状,在合肥市高校之间建立合作型体育俱乐部,实现各区域内校际间的师资、场馆设施等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势在必行。本文以安徽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安外”)与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文达”)构建合作型体育俱乐部为对象进行研究。
教师职称通常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两所高校现有33名体育教师,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19人,助教7人。职称比例较为合理,有利于合作型俱乐部的开展。当前两所学校开展的教学项目有15项,教师专业特长达到51项,平均每人达1.5个项目。文达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校生男生偏多,而安外是语言类办学特色学校,以女生为主。走访中发现文达学院男老师以球类专业特长为主,安外女老师比例近一半,大多擅长体育舞蹈类教学。两所学校中手球、形体、瑜伽、跆拳道、体操五项均只有一项提供学生选修。两所高校只有合作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选修体育课的需求。此外,两所学校均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年富力强,是教学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大都是研究生毕业或通过在职研究生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是建设全日制体育俱乐部的人才基础。
在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众多构成要素中,俱乐部体育场馆设施无疑是重要条件之一,它是俱乐部正常开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和重要载体,是顺利完成课程目标和为广大会员服务的重要保障。从场地设施统计情况来看,两所高校拥有篮球场20块、排球场9块、足球场2块、手球场1块、乒乓球室2个、网球场2块、羽毛球场8块、武操房(武术与操类)10个、跆拳道馆1个、标准田径场2个。与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相比,两所高校所拥有的体育场馆与设施数量偏少,但基本能满足教学需求。只要在开展俱乐部教学时,合理利用好场地空间,适度调节开课项目与时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能够满足需求的。这为两所高校开展合作型俱乐部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证。
安外与文达坐落于合肥市西南近郊国家4A级风景区紫蓬山下、堰湾湖畔,距主城区仅18公里,是经教育部批准,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两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两所高校之间仅相隔一条由市区直通紫蓬山脚下的宽敞森林大道,学生可以自由来往两校进行体育课学习,步行十分钟左右便可到达上课地点,开展合作型俱乐部教学的空间条件得天独厚。加上两校位于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学校周边有许多共享单车可以自由免费骑行,上下课甚是便捷。
根据《全民健身条例》要求,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场馆,公办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鼓励民办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3]。安外与文达都是安徽省较早成立的民办本科高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要求为这两所院校进行合作型俱乐部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体育资源共享的实质是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这种目标,并深受学生欢迎。这种新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各高校的资源优势,缓解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与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校际教育事业的健康平衡发展。
近几年来,高校不断地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为满足学生体育课学习需要,增加了学生选课的项目。但是受师资、场地等限制,个别项目无法开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了选课质量。而合作型体育俱乐部能够很好地解决单个学校俱乐部的师资、场地等问题。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如师资力量整合与流动、场地资源统一调配、教师业务工作档案、学生综合信息、俱乐部的日常管理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立合作型体育俱乐部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使信息采集、信息共享、动态监控、学生评价、教师流动、场地管理等多种功能一体化成为可能。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选课途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高校体育日常管理,能够以较小的投入获得到较大的效益,提高体育管理的工作效率。
高校联合创建体育俱乐部,共同管理、共享资源,这一优越的教与学的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那么如何实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呢?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在借鉴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合作型体育俱乐部的监管主要应包括俱乐部的自我约束、同行监管、外力监督三个维度[4]。
规章制度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管理实践的科学总结[5]。建立制度后如何让制度发挥作用,有效监督是关键。俱乐部内部规章制度使内部管理规范化,有关人员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是俱乐部日常教学管理以及运作顺利进行的保证。从俱乐部管理的实践来看,民主监督是合作型俱乐部管理上最薄弱的环节。成立合作型体育俱乐部监督委员会是推进俱乐部民主建设的有益探索。俱乐部的健康发展除了好的制度外,离不开俱乐部董事会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的大力、持续、稳定支持。董事会参与俱乐部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体育俱乐部协会是各成员为了维护各自俱乐部利益,并为自身服务而成立的非营利自律性组织。协会是各俱乐部成员的公共组织,代表着成员俱乐部的共同利益,当有成员利益受到损害时就要积极维护成员的利益。协会站在行业的高度,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总结行业经营与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信息,为行业内部成员提供咨询与建议,提供科学、合理、可靠的信息[6]。合作型俱乐部协会及时反馈单个俱乐部供求、行业发展动态等情况,为其他俱乐部提供需求信息、市场预测和分析评价,作为俱乐部决策的依据。协会还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制定并监督执行行规行约、规范成员行为而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同时,合作型体育俱乐部协会具有维护各单个俱乐部权益的作用。首先,协会维持行业的经营秩序,保障有序竞争;其次,当协会成员正当利益受到损害时及时进行维权,保护成员利益。
高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对外具有执行上级有关文件,承担高校面向周边提供服务的体育类社会责任,对内担负规划校园体育发展方向,制定校园体育重大决策,指导、协调、评价全校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审批、管理体育类单项协会等职责[7]。合作高校成立统一领导小组,协调各高校教学俱乐部的关系。高校体育教学单位作为学校二级教学单位是日常体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依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法规与学校有关制度,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教师督导依据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对俱乐部会员进行监督,对俱乐部会费运用进行监督,保证资金使用合理。学生是体育俱乐部的主要服务对象,在俱乐部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参与俱乐部体育课监督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师只管上课不管教学效果的现象。因此,学生监督在整个合作型俱乐部监督中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