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现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450046)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相继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旨在加强亚欧沿线国家间的战略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1]。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各种经济要素在市场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和市场融合向更深度发展,“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时代沧桑沉积下来的文化精华,是五千年文明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它与整个中华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相契合。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未来是经济。“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夯实文化基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3]。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的思想经典,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统和习俗,借助外译出版这一外宣传播优势手段,将是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反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的现状,分析目前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中的问题,并在认真剖析问题、厘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的路径选择。
当前,在政策上,国家大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在行为主体上,外译出版企业也十分渴望能够“走出去”,做大、做强自己。但是,从现状分析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依然存在多方面亟须解决的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精神的总和,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因此,我们应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并将其外译出去。然而,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我们首先发现目前我国的出版市场上能够出版外文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的出版社不是太多,主要有外文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且以外文出版社为主。此外,还发现目前中国传统外译出版物所涉及的传统文化领域有限,且大多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笼统的介绍与外宣,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中、西、法、英文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英对照版)等,缺少分门别类地系统外译。令人欣喜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直接领导下历经15年时间完成的《大中华文库》,几乎涵盖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精华,这不得不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觉醒的一件盛事。然而,《大中华文库》只是涉及了英、俄、德、西四个语种,这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70多种官方语言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在70多种官方语言中,现代阿拉伯语使用最为广泛,共有14个国家,然而,我们并没有找到阿拉伯语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介绍书籍。
如前所述,即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的种类有限和出版语种单一,也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文化外译作品都能够像《大中华文库》那样倾注如此多的人力与物力,经得起时代检验,有相当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作品受译者自身翻译水平局限,作品中出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译或错译,从而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效果,甚至会导致目的国对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偏见,进而影响与我国潜在的经济贸易合作意向。比如,中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感受中医、学习中医。中医走出去的过程中,翻译质量是关键的一步。在一本关于中医英译本的书中,笔者看到这样的翻译:Practitioners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track down symp⁃toms by looking,smelling,asking detailed questions and taking the pulse.看到这句话,中国读者会非常自然地联想到中国传统中医的四种诊断方式——“望、闻、问、切”。然而,外国人看到之后可能会对“望”和“闻”产生不解或误解。中医认为,五官与身体的五脏健康息息相关,通过“望”——观察人的精神、气色及形态和“闻”——闻人的声音和嗅人的气味就可知人体健康的好坏。然而在英语里,“looking”一词本身是不及物动词,后面需要接不同介词表达不同意义,单独使用表示只是“泛泛一看”,表意模糊,“smelling”一词也只表达了“闻诊”里面的一层意思,会让外国人觉得中医医生的行为太诡异,所以中医学里的“望”和“闻”应恰当地译为“observing the patient carefully”和“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voi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any odor of the patient”。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产生误译和错译的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译者自身的翻译水平有限,导致诸如“looking”这样的不当译文出现。另一方面是受译者自身所具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限制,导致诸如对“闻诊”的误解、误译。截至2014年上半年,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初、中级为主)的人数仅3.6万人。据中国译协估计,能够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全国恐怕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或许不足千人[4]。翻译人才缺口较大的现实情况严重制约着中国出版走出去。
另外,还有部分原因是外译出版物的编译与出版目的功利化,要么是为简单迎合市场需求而追求物质利益,或是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目的简单编纂完成。这种创作动机驱使下的作品质量是难以保证的。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影响力的增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国声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日益响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出版物及出版形态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这些趋势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业的国际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的书籍形式,致力于将外文图书出版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一支强军,而忽略了音像资料出版这一更加直观的形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用图书出版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安全”,在跨文化交际的当下能够降低由文化差异所引起文化冲突的“风险”;另一方面,音像资料的外文出版较之图书的外文出版难度大大增加,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翻译过程,更重要的是演绎和制作,这对我国的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在国际营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现状也不容乐观。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物的国际营销渠道主要是我们拥有完全版权,依靠国内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然后再进行国际销售。这种营销策略的选择与中国长期以来的保守思想不无关系——合作出版或是直接通过国外的出版机构出版中国的图书形式太过冒险。
作为文化布局的“一带一路”倡议自然包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产品的发展,这是促进文化互动、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着两个“不匹配”: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产品“走出去”的步伐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我国外译出版业在国际出版市场的份额与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匹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在指导经济宏观发展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产业“走出去”向纵深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以下简称《愿景和行动》),倡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图书展等活动,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培养良好的文化互动机制,努力塑造和谐友好的文化生态和舆论环境。此外,我国还同沿线国家开展图书、音像资料出版合作论坛,签定国家级互译出版项目备忘录,进一步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出版物的出口扶持力度。“一带一路”倡议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大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产品走出去的扶持力度,为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消费市场是实现出版产品价值的重要场所。“一带一路”背景下,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需要准确分析出版对象的特殊性和市场格局,因地制宜地输出产品”[5]。“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各国之间不仅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而且在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上也相去甚远。在输出传统文化外译出版产品之前,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民众的价值取向、消费心理和接受程度,理性分析国际出版市场格局。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宣点,深入挖掘反映国家间友好往来的历史题材,整理传统文化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的历史故事,有针对性进行文化产品的内容生产,以普通图书、儿童绘本、影视作品等多种形式出版输出我国传统文化。
人才是实现中国各类出版走出去的终极需求。在“一带一路”所带来的交流便利条件下,我们应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我们需要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文化的研究投入,政府和出版企业可以通过课题招标立项或是设立各类出版研究基金等方式,鼓励吸引相关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体文化、传统习俗等开展全方位研究,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外译出版走出去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出版界也可通过与国内外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的形式和人才聘请“请进来”的方式,培养、引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译介的高端翻译人才,最大限度地减少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误读。
价值体系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出版业能否真正“走出去”的重要依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业走出去的前提是中国的价值体系得到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认可。在赢得他们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与其形成双赢、多赢的良好局面,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我大国形象,完美展示我国文化魅力。因此,在出版过程中,我们要加强价值体系自我培育,重点推出一批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符合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品牌产品。
传统文化的外译作品创作出来后,能否打开国际市场,有效的国际销售渠道与平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出版业应创建和利用跨国公司和综合商社等国际营销渠道,打造国际销售大平台,努力形成“借船出海”“买船出海”“造船出海”等“走出去”的方式。
在“一带一路”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在出版全球化的格局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好“走出去”战略,创新“走出去”战略的方式方法,把握历史机遇,应对时代挑战,不断创新探索,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增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