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的剪报

2019-03-15 14:47苏全有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苏全有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剪报是指把从报纸杂志等上面剪下的文字、图片资料,分类整理并集纳成册。正如戈公振所道:“剪报云者,即将一人或一事之新闻之散见于各报者,剪取而汇聚之整理之是也。”[1]剪报活动在清末即已出现[2],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渐兴起,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好者达百万”[3]。目前学术界对剪报的研究,多着意于当代,民国时期则是缺失。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民国为视域,以剪报为视点,梳理一手原始资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一、民国时期缘何兴起剪报

作为产生于晚清的剪报活动,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勃兴,除了报刊数量增加这一基础性因素之外,还与当时的舆论倡导及剪报自身的功用息息相关。依时间为序,主要观点如下:

(一)剪报室重于图书馆

1925年,戈公振撰文《报馆剪报室之研究》,极力倡导剪报。文章道:“世事綦繁,千变万化,忽有一事之发生,一人之出处,足以引起社会之兴味者,欲藉记忆之力,则事多辄致遗忘,若欲翻检旧籍,则正如大海捞针,何从觅得,而新闻记者又安有如许功夫?有此剪报,早于平日预为储蓄,则纲举目张,一检即得,其利之可言者,约有四端:(一)可以省时间;(二)可以得要领;(三)可为新闻保存之便利;(四)可为事物本原之考查。”而且,“欧美日本大报馆,均有剪报室之设备,其材料之丰富,视图书馆殊无逊色”。总之,“我国报馆,以限于经济,微特无剪报室,即图书室亦无之;设有之,则图书亦寥寥可数,不足供参考之用也。剪报之法,简而易行,以我国出版界之沉滞,与专门著述之缺乏,欲求事实上之便利,则剪报室之设置,似转急于图书馆。”[4]戈公振将剪报室设置的重要性提到高于图书馆的地步,于此可知其对剪报的看重。

(二)剪报是一种事业

1930年,荣展著文《创办剪报事业》,将剪报上升到事业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剪报事业是什么?就是把中外大小各报的刊登材料,分别各种不同的性质,将她们一一拣选分别剪下来,各归门类地贴陈一起,或是将某种性质的剪报,随时供给某种性质的机关去。”这种剪报服务“为什么也能成为事业的必要呢?原因是为了近世事业的发展,必须随时要明了各该事业的参考情形才兴,如果一种事业,并无一切可供研究的参考材料,势必消息迟钝,不易进行,所以富有眼光、精于参考的事业家,对于剪报所得之材料,好比是随时给它的事业去打补血针一样的欢迎。”之所以如此,在于“世界各国,报章杂志,焉可胜数,虽然各有各的性质,可是在同一性质的报章,也不知有几千百种,若是一一地看起来,那么,时间太不经济,反而使本身的事业,有所荒废了,这不是美中不足的大缺憾么?好了!好了!现在却有剪报事业,可以出来补救这个大缺憾了!”信息需求者可以“委托剪报事业的机关,代为留意一切指定的材料,或是一月一次,或是随时报告,将那剪下来的报片,送去参考,这是多么痛快有趣又不费事的一种方法呢!”[5]剪报成了事业,作者的推崇可知。

(三)剪报是最有趣的活动

1934年,汪远涵在《剪报趣味》一文中提出,“剪报的趣味超过其他一切趣味”。“欲领略剪报的趣味是需要相当时日的。的确,当你剪贴报纸的时候你或许是觉得麻烦的,然而这趣味也就跟着麻烦而来。”“如果你对于剪报感不到趣味,那么且把已经剪贴好的材料摆在一旁,等过了几年,你再翻开来看,包你兴趣盎然。你自己的记忆力究竟不及纸面上一个字一个字的记载,你一打开那本史册,它就会告诉你那一个时期曾经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那经过的详情是怎样的。你简直可以把一本贴报簿当作白头宫女看待,它能娓娓不绝告诉你天宝遗事的。”[6]从趣味的角度立论,就是要让人们爱上剪报。

(四)剪报为办报所必需

1935年,念若之文《剪报的重要和实用》,从新闻的视角切入,阐释了剪报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报刊的内容日渐丰富,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我们既明白它的重要,保存这些材料,当然就成了我们的目的;既明白有保存的必要,当然,剪报就是我们唯一的手段了。”在实际运用上,“剪报一部分的工作,为编辑部之顾问,或报馆之图书馆”。具体来说,①对特定事件,“我们就需要把前后的情形,作一对比时”,“只有依赖于剪报”;②“关于一些无形的事件”,“我们只要把有关的剪报,纫纫地的检讨一下,立刻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写出一篇专论来”;③由于报刊“已成为意见和事实互相交错起来的东西”,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报纸上剪下来的材料,做成许多关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的动向的文章”;④从报道的连续性看,多数事件“应该把过去的经过,简略的作一叙述”,“在这种情形之下,剪报的需要又来了”;⑤“一般人都以为估计新闻价值的标准,在一个‘新’字,旧的、过去的事实,是没有刊载的价值的;其实,事实上并不如此,旧事件的价值,有时是与新事件同样的,绝不以其旧而会减低其价值,反而因了它的旧而愈见生色的”,“要做到这地步,还不是剪报所发生的作用么?”⑥“各种统计”材料,“在平常剪了下来,不但在时评及专论上,有利于参考,就是在相当时期上,也有反复登载一下的必要”;“总之,剪报在实际上之应用,敢说是无穷尽的;剪报是报馆的顾问这句话,绝对是丝毫不含有夸张的意味。”此外,剪报“还可以给研究社会问题的人们,在其研究的日程中,所不可少的一件工具”[7]。在作者看来,剪报为办报所必需,不可或缺。

(五)剪报内容新颖且节约经费

1937年,梁庆椿在论及剪报的功用时提出了一些补充意见。第一,剪报内容新颖。“书有书的用途,报纸有报纸的好处。纵使书籍很丰富,也不能没有报纸。因为书里说的原理和材料,往往是几年或十几年以前的旧东西,报纸上载的,却多是新颖的,原始的材料。”第二,剪报节约经费。“在经济上讲,订几份报纸花钱不多。所以剪报,是以经济的办法,找有价值的材料。费了几十块钱,订几份报纸,把它分类剪贴起来。积了一年,这里面便有一年的政治史,一年的经济史,一年的社会史……什么都在这里了。这些都是从未为人引用过的,原始的材料,好像未曾开的矿山。”[8]过去多强调剪报的便利,忽略了节约经费的经济价值。

(六)剪报促进学习

1949年,李家忠提出了剪报利于学习的观点。他说,剪报“这种办法,对学习真有帮助”,“以前感到没有什么兴趣,有了这一本剪报册子,兴趣就多了。还能对照笔记,帮助自己学习写文章,把笔记中没有用的字句删掉,加进去记漏的句子,没有事时就多看几遍,这样我就很快地进步了。”[9]剪报的便利功用在之前多是编辑、整理等,作者在这里强调利于学习,乃是一个读者的视角。

综上可知,剪报之所以在民国时期兴起,主要在于剪报便于资料、信息整理,新闻编辑,有趣味,且节约经费及促进学习等。舆论的倡导,直接导致剪报在民国的兴盛。

二、剪报是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剪报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及兴盛,最主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它成了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试举例如下:

小学生:1929年,嘉椿著文报道了上海市立梅陇小学的新闻剪贴簿四种:“一、农业;二、党务;三、军务;四、教育。”作者认为,“剪报好像一件小事情,确与教育很有关系。在市立梅陇小学,所剪贴的新闻,是否充作教学材料;将来是否也要编列起来,成为一部切用的教科书;姑且勿论。而这种事务,我认为担任小学教师的必须注意。”[10]小学开展剪报活动,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中学生:1939年,《申报》报道了知用中学“平时注重指导学生阅报剪报”。“知用中学自从广州迁港以后将近年半,校长苏熊瑞暨全体教职员认真管教,力求合理化教导方法之实施,成绩甚为卓著。该校学生曾参加本报学生论文比赛名列冠军。热心指导学生阅报剪报尤为一般学校教育之不可多得者。”[11]学校的指导与鼓励,有助于中学生剪报的普及。

青年:1930年,《青年友》载文《剪报有感》,报道了一青年病中剪报。“这几天,在室内往往热到九十七八度,汗流遍体,身体几乎融解了,懒病复发,一事未做,看书不能用脑筋,握笔不能提精神,不得已只好看看报,聊以消磨时日,看见有趣者或有感者剪而贴之,以留纪念,后面还加一点按语,以志我一时的感想。”[12]病中剪报,显现出的是一种习惯。

教员:1949年,《中国青年》载文介绍了一个小学教员的剪报生活。“我所常看的报纸,计有《人民日报》《冀南日报》两种,我看过后,就将重要的又有保存必要的文章剪下,分门别类地贴在本子上。目下我已剪贴的本子,计有:《社论集》《歌曲集锦》《读报辞典》《太原战影》《剪报集锦》《新儿女英雄传》《新文选》《苏联介绍》等。”“我担任小学教员。剪贴的歌曲,使我教歌咏诗,不缺材料。《太原战影》是集剪《人民日报》上刊载太原战役的各种报道,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使我读了很感动。《剪报集锦》,是将负责同志的讲词、国际常识、生产常识、研究社会发展史诸问题,及华北小学教育会议,‘斯字棉’‘八二谷’种法介绍,集在一起,可以说什么都有,其他的剪贴,便是专门一种知识的文章。这种工作,我做得很久了,对我的工作学习确有很大帮助。”[13]教员剪报,对学生会起到示范作用。

研究者:1930年,茅震初撰文介绍了自己“两三年来剪报的经验”。他说,“上至国家的行政的机关,下至民间的文化团体,甚至学者个人,凡是想研究社会间一切问题的,都在那里做这件剪报的工作。因此,现在剪报的工作,非但方法上有进步,工作的人有兴味,而且是必要了。”“报章记载如此的包罗万象,和我们研究社会问题的人——无论是执政者、治学者,发生极大的关系,可说不能一刻或离,遂产生剪报的工作。”[14]

名人:名人剪报以鲁迅为代表。鲁迅剪报“是大量的,形形色色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剪报约有500余份,大约600余条消息,报纸名称五花八门。计有鲁迅在北京时期收存的《京报》《京报副刊》《科学新闻》(北平清华大学)和《益世报》;广东时期的有《民国日报》《民国日报·现代青年》《循环日报》《广东青年》;上海时期更是包罗万象,收自全国各地的报纸,有《申报》及其副刊《自由谈》,《新闻报》及其副刊《快活林》、《民国日报》及其副刊《觉悟》、《时报》、《时事新报》……”“鲁迅收藏的剪报内容,可以说是良莠相杂,五花八门,大自国际、国内政治风云,小至街头巷尾俚谈俗议,形形色色的怪论奇谈,无所不包。这些剪报,有的已为他的杂文创作摘取评论,但大量的尚未应用,其中有一部分,已经鲁迅本人编号分类,书写标题,或加了眉语。”[15]

对于鲁迅剪报一事,许广平说过,鲁迅在写作中大量运用报上的材料,他也做剪报工作。上海的鲁迅博物馆里,保存着一本剪报集,剪贴得很整齐,每页上还有他亲笔所写报纸名称和日期,这些资料是他从1928年至1933年期间上海出版的《电报》《新闻报》《时事新报》及《大晚报》等文艺副刊上剪下来的[16]。

其他民众:1934年,《申报》载文介绍了普通民众——“野菲”的剪报情形。“我觉得剪报是一件很有兴趣而且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的剪报已成了习惯,习惯而变了自然;每天总要将报纸上看过的许多新闻,时评,专件,小说,小品,杂论,等统统剪下来,分贴几部。譬如×报上的时评,就题名‘×报论丛’,时事新闻,则题为‘时事剪影’,国际消息,则‘国际拾闻’,社会新闻,则‘社会写真’,各地通讯,则‘乡村都市’,长篇小说,则‘小说库’,小品文字则‘小品文选’,电影文字,则‘银色之海’,专件文稿,则‘专文选贴’。我每天这样剪,这样贴,绝不觉得麻烦。”[17]

从上可知,民国时期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青年,还是教员、研究者、名人以及其他民众,都从事剪报活动。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报刊上不时有介绍剪报的方法。如《少年画报》1941年载文《剪报新法》道:“当你看报纸或杂志的时候,如果看到一段须要剪下来的文字,想把它剪下来,却没有剪刀或小洋刀,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把它扯下来。用自来墨水笔在那段文字的周围划一个框子,反复划几次,直到墨水渗透了纸,然后用手扯住那段文字的一角,把它轻轻地扯下来。”[18]大量剪报方法的介绍,说明当时剪报的群众基础十分广泛。

三、剪报是一项工作或职业

剪报不仅仅是民众生活的个体行为,而且是一项工作或职业,广泛存在着。

报社:1935年,莫若强著文指出,“报馆编辑部的事务,大概可以分为三种:①搜集材料;②将已搜集的材料编成原稿;③取舍选择已成的原稿。”其中第一种事务——搜集资料方面,采访之外,主要来自于报纸。“所以报馆编辑部,在搜集材料的时候,除了根据采访员的报告以外,更须查阅剪报材料。因为它是编辑文库。我们有了完善的剪报制度,才能将各种丰富的记事稿件,充分储蓄起来。非但编辑方面,随时可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并且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19]于此可知,剪报工作对报馆而言不仅仅重要,而且是实实在在地存在。复旦大学新闻学系报学课程实习内容之一,是做剪报工作[20]。

此外,报馆还有设剪报栏的[21]。

学校:中学方面,江苏省立南通中学设有剪报室[22]。大学方面,1934年,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外交研究会制定了剪报办法,“分全体会员为七组,轮流担任剪贴”,所剪之报包括《申报》、《字林西报》、《时事新报》、《晨报》、天津《大公报》及南京《中央日报》等[23]。财政系三年级财务行政会计组所制订的剪报办法是财政系三年级与经济系三四年级合作剪报,经济系剪《申报》《大公报》及《晨报》,财政系剪《新闻报》《中央日报》及《大光报》[24]。该校财政研究会与经济研究会亦有剪报合作[25]。1944年,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参考部成立,该部分三组,第一组为报纸,第二组为剪报,第三组为图书杂志。其中第二组剪报方面,“以重庆《大公报》及成都《中央日报》为主,自三十一年十月迄今,已积有一年四个月材料”[26]。

学校的剪报工作,多为业余、兼职性质。

政府行政机关:实业部有《经济年鉴》的编辑工作,其中就含有剪报的环节[27]。外交部总务司典职科亦设有剪报工作,“专以编存关涉外交行政之消息为限”[28]。20世纪30年代不少文化机关都设有剪报工作[29]。

企业:剪报工作是“贵州企业公司”专员室“工作之一部分”,因系经济组织,故偏重经济方面,1942年时剪报范围包括《大公报》《中央日报》等17种,“或不难得国内一较详细之经济措施全貌也”[30]。该公司之所以设剪报工作,“目的在搜集各种经济资料,便于经济研究,藉供本公司经营管理上之参考”[31]。

银行:银行也设有剪报部门,如新华信托储蓄银行“总行里的剪报工作,从民二十起,就由服务部来担任,当时的办法,仅仅做到剪而贴存的地步。民廿四起,因为总行内部组织有些变动,才将这门工作划入稽核处的第三股去了。去年十二月里,孙副理觉得第三股的剪材范围不够大,吩咐服务部重新恢复这门工作”。“总行之剪报工作,数月来经过服务部广告图书股股长施梅僧先生之孜孜兀兀,重新整顿之后,至今已纲举目张,规模大备。”[32]这则材料显现出该行对剪报工作十分重视。

专业报刊:上述之外,还有专门的剪报专业报刊。1926年初,北京《剪报》创办,“正式开办未及三月,其发达之程度亦远过同人之预期”[33]。1930年底,杭州《剪报》成立[34]。1932年,上海《观海时事分汇编集月刊》自第七期之后,改名《剪报》[35]。

民国时期,还有提及外国剪报公司的报道[36]。

总之,无论是报社、学校,还是政府行政机关、企业、银行,甚至专业剪报机构等,多开展有剪报工作。剪报在民国时期,是一个职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剪报在民国时期的兴起与舆论界的倡导及剪报的功用有关。剪报不仅仅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一项工作或职业。时至当今,剪报被纳入信息服务的领域[37-39],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民国时期的剪报发展,对今天的剪报推广及岗位设置等,仍不无借鉴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