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2019-03-15 09:20王雪梅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家长

王雪梅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21世纪是机遇与挑战、竞争与合作、生存与发展并存的时代,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绝不仅仅是高智商、高学历、高分数的学生,而是能够更好地面对不同情境、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社会交往能力在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能察觉他人情绪意向,有效地理解他人和善于同他人交际的能力[1].幼儿的社会交往是生长发育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与周围人相互交流信息与情感的过程,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气质、性格、认知能力及早期亲子交往经验、行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表现出善于模仿、被动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等特点,进而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幼儿在交往过程中,能否与他人、集体之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成年后进入社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关注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不仅有助于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社会性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质的迫切要求,在幼儿的素质教育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家长还是幼教工作者,都必须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促进幼儿的情商发展,才能为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现状

针对幼儿早期教育状况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 097名家长中,认为宝宝目前在身体发育状况、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习能力发展、交往能力发展以及运动能力发展这5个主要方面中,身体发育状况最佳的幼儿为569人,仅占调查总体的51.87%;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最佳的幼儿为275人,占调查总体的25.07%;学习能力发展最佳的幼儿为98人,占调查总体的8.93%;运动能力发展最佳的幼儿为93人,占调查总体的8.48%;交往能力发展最佳的幼儿为62人,仅占调查总体的5.65%.可见,父母认为幼儿目前发育状况不良的为交往能力的发展,从与家长的访谈资料整理得知,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佳主要表现为幼儿害怕交往、交往范围小、交往机会少、缺乏交往技能和不善交往等方面.而在“您在宝宝的早期教育上比较关注哪些方面的发展?”的问答中,在身体健康、生活能力、智力、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品德、性格及其他等选项上,关注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家长为661人,占调查总体的60.26%.可见,大多数家长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是非常关注的,但访谈中很多家长却反映苦于缺乏更有效、更适宜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不良的影响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科学培养,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2 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因素

研究发现,早期交往能力较弱的幼儿,在成年以后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较弱,而早期交往能力较强的幼儿,成年以后学习成绩较好,社会适应能力也较强.由于与个人的社会交往能力相应的心理素质大都在早期已具雏形,所以在幼儿教育中,也应该抓住早期教育的关键期,尽早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结合目前针对幼儿家长的调查,以及对家长、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园长访谈的结果,分析当下幼儿社会交往的状况可以发现,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幼儿自身因素

在对家长们的访谈中得知,孩子们在交往中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幼儿自身的因素.有些幼儿个性内向、害羞、怯懦,喜欢独处,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喜欢自言自语,或者只与父母、亲友等人交往,他们在家里能说会道,到了外人面前或幼儿园里,则发生了转换,疏离、沉默,不喜欢与玩伴及老师交流,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善于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互动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有些幼儿外向、大方、勇敢、喜欢交友,但在游戏中有时独占玩具,有时和小朋友发生争执、抢夺,有时不善于团结合作,使自己不受小朋友欢迎,变得离群,或者是惧怕和小朋友交往,也渐渐迁移到与周围人接触时的退缩回避,甚至个别孩子久而久之还会表现出明显的社交障碍.

2.2 家长教育观念

在调查中,有66.09%的家长在对幼儿的早期教育上比较关注智力发展,其占比仅次于关注身体健康(83.96%),而高于关注幼儿生活能力、情绪情感、交往能力、品德、性格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家长在幼儿的早期教育中,更关注幼儿的知识学习,片面地认为让孩子多学会些字词、计算、英语单词等,或者能掌握一些技能,如绘画、音乐、舞蹈、棋艺等就可以了.所以,家长可能会忽视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等因素,从自己的认知判断出发,一味地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把孩子幼儿园以外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大手牵小手地奔波于各类课堂之间.其结果是孩子并非对门门课程都喜爱且能学好,而且由此剥夺了许多本该属于孩子的游戏时间,相应地也减少了幼儿社会交往的机会.

2.3 家、园育儿行为

调查、访谈中发现,一部分家长因为观念的影响把孩子留在家里看管,主要以安全监护、讲故事、看图书、简单的数数及运算训练为主,其他户外或交往活动较少;另外也有接近80%的家长创造相应的条件适时地送孩子入园,希望通过幼儿园的教育,能够很好地提升幼儿学习、交往等多方面技能.但是在访谈中家长们反映,在幼儿园的教育中虽然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保证了幼儿教育的科学性,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教师是按照已有习惯教学,更多的时候是开展基础教学,而教材外的课外活动开展较少.由此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范围,使得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也很局限.也有一些教师缺少改变和创新,习惯于依赖教材,教学过程中活动形式单一,虽然幼儿之间有互动和交往,但仅仅局限在课堂内的一部分教学环节之中,而交往、沟通及训练技能等课时严重不足.此外,多数互动游戏局限在园内,幼儿园以外的户外活动很少,给予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也会使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2.4 居住环境和家庭环境

在1 097名家长的调查中,户籍所在地为城镇的幼儿家庭为772个,占调查总体的70.37%;户籍所在地为农村的幼儿家庭为325个,占调查总体的29.63%,且访谈中得知这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年轻父母带着孩子在城镇里买了楼房居住.以往的大多数家庭住在平房里,孩子们经常结伴在户外自由地玩耍和游戏,交往的空间也较大,相互间的模仿、学习及影响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孩子的交往能力无形中也在逐渐形成.现在的绝大多数独生子女住在高楼里,父母下班后把门一关,让孩子自己看书、打游戏,玩玩具,沉浸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孩子与父母不交流或者很少交流,也没有机会与其他人交流,更缺少机会和同伴们嬉戏、争吵、甚至打闹,也就无法从中学会怎样协调关系、解决冲突、合作与分享、谦让与互助等.虽然孩子们的安全得以保障了,但孩子们的交往机会却被剥夺了,对他人情绪意向的察觉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也无从得到相应的发展,表现为害怕交往或不善交往等.

2.5 社会环境

访谈中有家长反映,幼儿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模仿力强,分辨力差,容易受社会大环境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如模仿一些不当的行为:破坏公物、对他人粗言相对、敌对、攻击等,从而导致不受伙伴欢迎,常常独来独往.另外,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电视、平板电脑、手机上等等丰富多彩的节目、画面与内容对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使得幼儿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其上而难于转移,对交往等其他活动的兴趣降低;而且看电视、平板电脑、手机等大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幼儿看这些内容的时间越多,到户外进行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伴间以及与周围其他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可能影响到幼儿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提升.

3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家长们在访谈中认为,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要结合其心理素质的差异.有些内向、胆怯的孩子在陌生场合会感到紧张、不知所措.因此,家长应多带孩子到人多或陌生的场合,让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亲身体验减少紧张和不安,渐渐融入同龄人等群体中;有些孩子冲动、任性,恃强,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习体会同伴儿或他人的感受,平和礼让,团结友爱.同时,在交往中家长让孩子自己尝试处理与同伴儿的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等,当孩子处理不当时家长再进行协调,而不是一味包办代替,以便孩子看到自己的交往行为带来的不同结果.并且,对于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予以鼓励,使其得到强化,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提升交往技能,不断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3.2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在1 097名被调查的家长中,有90.79%的家长认为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指导很有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很关键.要转变部分家长仍持有的知识第一位的观念,评价孩子时,不能只看到孩子学会了多少知识,孩子的智力发育如何,而应树立新的幼儿教育理念,理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新观念,把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放在比知识目标更重要的位置,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如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与人交流合作、互助共享的能力,等等.充分认识到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中,既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宠爱包办,而应该坚持全面发展的科学育儿观,为孩子在探索周围世界的人、事、物中提供民主宽松、安全开放的交往空间,使孩子在合群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分享与交流,进而使其情感、语言及行动过程都逐渐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更有效地理解他人,并善于与他人交往.

3.3 加强家、园的协同培养

在“通过什么途径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选项上,选择幼儿园(含早教机构)、公共场合、家庭三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59.25%、20.15%、15.95%,选择其他、社区两个选项的比例分别为2.83%、1.82%.因此,家庭和幼儿园有机结合、实现联动,才更有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除了在幼儿园教育中接受科学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以外,其余时间里,家长也要结合幼儿阶段的年龄特殊性、兴趣特殊性和性格特殊性,为幼儿创造理解与感知他人情绪的机会,扩大幼儿的眼界[2].家、园互动,通过开展团体游戏和户外游戏,让幼儿相互之间多接触、多交流.在游戏中教师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合作与竞争类的目标,让幼儿多做一些与社会交往相关的游戏.为避免幼儿兴趣的转移,教师还可以将多元化的生活引进来,多设计一些主题新颖的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加强家园沟通,在幼儿园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幼儿起到了引导作用,在家庭中家长的处事态度和行为则直接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与发展方向.家长及时将孩子在家中遇到的交往难题反馈给幼儿园的教师,教师也可以通过布置亲子交往活动的作业,让孩子独立或在家长的协助下解决问题.通过家、园的协同合作,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3.4 创设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家庭环境

在访谈中,一些家长认为,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应尽力创设有利于孩子交往的居住环境.比如,家长不妨选择有公园或操场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地方居住,与街道、社区等合力打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居住空间.一方面,在公共场合中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与同伴交往、与周围人群接触,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的言行举止方面都要给孩子树立榜样,鼓励孩子与家长互动,与同伴相互关爱,乐于助人,培养团队精神,增强协作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打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为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5 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长们建议可以通过增设丰富的服务及娱乐设施,让居民在社区就能享有比较宽敞的、适宜于孩子娱乐和互动交往的自然环境.同时,可以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友善、积极、合作向上的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让幼儿感同身受,增强同理心,提升与他人、与社会交往的自信心.亲子间在尊重幼儿兴趣的基础上,协调好在室内看电子产品、图书等静态活动和到户外参加运动、交往等动态活动的时间,让幼儿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鼓励幼儿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等活动,比如,开展与贫困地区孩子的手拉手活动,开展交通指挥员的志愿活动,参与献爱心捐赠活动,参观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等社会团体活动等等,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全社会尊师重教,利用多方资源,创造条件,加强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从教能力,以社会的宏观引领打造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精心设计与组织各种游戏活动,通过体育游戏、语言游戏、音乐游戏、区域游戏和角色游戏等[3],借助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带动幼儿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通过集体配合与分享,从中学会沟通、礼貌、谦让和合作,体验与教师、同伴及其他团体成员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社会交往技能.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未来教育》中指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是未来教育的四大基础支柱.”从四个学会的要求来看:做事、做人、共处三者都离不开为人处事、社会交往[4].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应采取科学的态度,适时适宜、有的放矢地加强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幼儿的素质教育,提高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猜你喜欢
幼儿园游戏家长
我爱幼儿园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欢乐的幼儿园
我心中的好家长
爱“上”幼儿园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