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2019-03-15 07:44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师范类师范生就业指导

崔 旸

(沈阳师范大学 招生就业指导处,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就业力的基本内涵

就业力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这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他认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业力被认为是个人的就业潜能;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业力须由个人在劳动市场中过去的表现纪录来决定,并受到个人态度的影响,因而与其态度相联结;到70 年代中期,就业力的焦点转移到个人职业上的知识、技能及在职场上的价值,此时,除了专业上所需的技能,个人的知识同样受到重视;70 年代末期,就业力的重点纳入了社交与人际关系的技巧;80年代,就业力的概念结合了态度、知识与技能,以及与个人在劳动市场上表现有关的因素,特别是重视能够弹性配合适应快速改变的产品、服务或流程的能力;90 年代,就业力概念更加延伸到包括劳动市场环境、劳动市场知识,以及公司政策等影响因素[1]。我国的学者曾红权觉得大学生就业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学生个人如何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涉及了学生如何保持与更换工作,从而在职业生涯中一直实现自我价值。所以,结合这些专家学者的理解,大学生就业力指的就是可持续职业过程的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就业力并非是单一的能力素质,这是很多素质所组成的复杂能力体系,具体来说,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以及决策能力等。除此之外,就业力也属于一种内因,就算学生有了足够的就业能力,也并不一定能找到喜欢的职业,这还要看用人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且社会、地域以及家庭都会对此产生影响。

二、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力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力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受自身职业技能、观念认识、求职技能等内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供需失衡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多元化的师资来源对师范生就业造成巨大冲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因素

1.教师职业技能不扎实

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讲课技能、书写技能、教育教学研究技能、班级管理及心理辅导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技能、教育公文写作等6项技能训练。目前,高校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够扎实是普遍存在的实际现象,其弊端在教师编招录考试过程中凸显。比如说,师范类毕业生的教学研究技能不够扎实,难以厘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展开实践教学。师范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相关的课题研究,其研究方式比较单一。师范生教学的基本技能无法灵活的运用,这也让他们不能有效掌握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如此,师范类毕业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教学死板,缺乏激情等。当下的师范类毕业生虽然可以熟练地通过多媒体技术展开课件制作,不过并不能有效地将其和过去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师范类毕业生对班级活动的组织以及管理的能力亟待提高。

2.就业观念认识缺位

长期以来,师范类毕业生相比其他类别的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相对不错,这也导致部分师范毕业生并不具备自主择业的意识,就业观也比较落后。对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展开调查,可以发现他们的择业方向相对单一,往往执着于学校以及事业单位[2]。还有部分师范类毕业生对工资收入、工作性质以及工作区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线城市的编制内教师是首选,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培训机构不予考虑。而目前一线城市编制内教师的需求趋于饱和,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这也导致部分就业竞争力不高的师范类毕业生因就业期望值过高而难以就业。

3.求职技能不足

目前,高校部分师范类学生太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的学习,对于求职技能方面的培养及训练重视不足。学校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求职技能的训练提升就业力,而学生忽略求职心理、求职礼仪、求职简历等方面的训练,造成她们在应聘的过程当中无法将自己的优点充分展现出来,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二)外部因素

1.高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不够合理

首先,管理不统一,设计不一致,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脱节。具体表现为:一是多主体负责,管理工作交叉重叠,责任界限不明确、不清晰;二是专业教学与教师教育教学脱节。在具体管理中,明显缺乏协同机制,造成师范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培养方式缺乏统筹性、一致性特点。其次,应对师范生教师资格考试办法不多、设计不够。师范生培养依然局限于几十年不变的老模式、老套路,即停留于专业课+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远远不能适应师范生应对教师资格考试需要。最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实训体系不健全,实训平台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一是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不系统、不全面,仅仅局限于书写、说课技能训练,没有形成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职业技能实训体系;二是实训平台不够先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落后于中小学,有的实习生进入中小学的智慧教室,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看不懂、不会用,不知所措。

2.师范生供需失衡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当下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有了很大的变化,结构性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主要是不同学历毕业生的供需并不平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供需也相互冲突,还有就是不同区域供需不平衡。比如,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基础学科的教师需求相对较大,而对于那些辅助性学科的教师需求相对较小。大城市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教师,且提出的要求也高,不过大量毕业生都挤破头赶往大城市,对于小城市以及村镇这类有着很大教师需求的地区却往往不屑一顾[3]。此外,国家部属师范类高校与普通师范类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之间的供需也存在不平衡状况。

3.多元化的师资来源对师范生就业造成巨大冲击

目前,国家鼓励非师范生投身教育事业的新政策对师范生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在以前,各大学校补充自身的教师资源一般都是通过招收师范毕业生的方式实现的。不过因为现在的政策出现变化,那些非师范毕业生若是能够通过考核,拿到教师资格证,也能够从事教育工作[4]。此外,其他社会人员如专业技术人才、退休教授、外籍资深专家、学者等也受到了教育行业的追捧,并成为师范类毕业生的有力竞争群体。

三、高校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力的提升对策

(一)自身层面

1.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建设,提升社会适应度

要想提升师范类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加强自身在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综合训练。必须结合本专业的特征,依托教师职业素养训练课程,做好阶段性规划,使其更好地贯穿于大学四年培养训练中,全面提升自身在教师礼仪、口语表达、教学实践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的素质能力。不仅如此,训练的方式也要尽可能多样化。比如,要提升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可以运用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训练,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师范生只有打破过去单纯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训练的学习模式,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训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和内容,才能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度。

2.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环节,提升就业竞争力

师范生必须提高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师范生职业发展活动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师范生顶岗实习等第二课堂实习实践平台,形成实习实践与第一课堂的优势互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此外,还要对社会实践课程展开积极的探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实践教学环境的设置,让这个过程更加符合规律,并确保实践的模式多元化。除此之外,还要对社会实践展开整体系统的规划,尽可能形成层层递进的社会实践系统。

(二)高校层面

1.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定师范生培养方案

面对师范生越发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采取措施,对师范专业的就业市场供需、发展前景、专业适配性等方面做好充分调研,并对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师资力量等进行全面改革。此外,还要建立师范生培养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调研,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学校师范生培养方案的反馈意见。学校对反馈意见进行全面梳理,与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形成分析报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师范生培养方案的不适当之处进行及时调整,形成再调研、再分析、再调整、再实施的良性循环。

2.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树立师范生就业新理念

众所周知,师范类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人才,高校传统教育模式也是打造教书匠式的人才,师范生毕业后就要从事教师行业的理念已经根深蒂固。但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师用人制度也在进一步改革。以往师范生毕业后就能进入编制内教师系统的年代已经不存在,“逢进必考”和“不招不考”的形势给师范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高校应该审时度势,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积极就业观的引领和多渠道就业新理念的教育。在职业生涯课程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性辅导,针对不同兴趣、性格、价值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就业规划方案,彻底打破师范生就业的原始壁垒,促使师范生树立新的就业理念。

3.实施全程化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指导的专业化水平

所谓全程化就业指导,就是要将就业指导全过程的贯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以及管理当中,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充满了就业指导,从而构建出全面及专业的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来说,全程化就业指导是要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到大四毕业,对其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等,使其掌握运用好觉知与承诺、探索自我、探索工作世界、决策、求职行动、再评估的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法进行自我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分为四个阶段:大一阶段为探索期,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树立规划意识;大二阶段为定向期,指导学生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大三阶段为提升期,指导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大四阶段为冲刺期,指导学生充分掌握资讯,实现就业目标。全程化就业指导对学生提升职业化水平、实现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4.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完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机制

师范生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师范生职业技能提升和检验的一个有效渠道。高校职能部门应该建立良性的实习实践运行机制,从对学生实习学校的选择、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过程的监督、实习成果的鉴定等方面进行全程的跟踪与反馈。建立教育实习诚信档案系统,对教育实习实施全方位的评估认证,严把出口关,成立教育实习管理领导小组,对每个师范生实习成果进行评估认证,将师范生的毕业资格与认证资格分离评价,对认证不通过的学生不予发放教师资格证书。这样,就会使学生真正重视教育实习过程,使学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真正提升教师职业技能。

(三)政府层面

1.设置专项扶持基金,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力开发的支持力度

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以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我国很早就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国务院明确提出,必须要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他们的就业需求给予大力帮助和支持,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所以,要想彻底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全面的支持与帮助,设置专项扶持基金,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力开发的支持力度。

2.调整市场结构矛盾,优化师范生社会需求资源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开始出现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就业观念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他们对于中小企业抑或者乡镇地区的就业并没有足够的满意程度,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一种情况[5]。大学生对就业的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和就业市场之间出现的矛盾冲突,主要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以及需求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发生了不平衡的情况。因此,政府必须要加强宏观调控,从岗位需求的角度入手,积极地进行观察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解决措施并及时对现阶段的师资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进行调解,推进人事制度的改革,让人才渠道变得更加广阔,使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更加丰富。必须要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对于那些不具备教师资格证的教师必须保持严格的态度进行清退,从而保留足够的岗位空间,让师范毕业生得以就业。不仅如此,还要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打破部分地区保护主义,让毕业生得到更多就业空间。除此之外,还要发布相关的政策给予大力的支持,激励师范毕业生到西部以及乡镇单位进行任职。通过建立相应的教育人才服务机构,让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得到良性的发展,给予毕业生良好的服务及分配。

猜你喜欢
师范类师范生就业指导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